多米尼克·弗朗索瓦·讓·阿拉果,法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精於光學和電磁學實驗。1786年2月26日生於埃斯塔熱勒,1853年10月2日卒於巴黎。1809年任巴黎工藝學院畫法幾何講座教授,同年成為法國科學院成員,後來擔任巴黎天文台台長,1830年任法國科學院終身秘書。在政治上他是資產階級共和派,1830年進入議會,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臨時政府海軍和陸軍部長,執委會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米尼克·弗朗索瓦·讓·阿拉果
- 外文名:Dominique François Jean Arago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埃斯塔熱勒
- 出生日期:1786年2月26日
- 逝世日期:1853年10月2日
- 職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
簡介,冒險家,捍衛光波動學說,廣泛的科學成就,投身政治,
簡介
在光學上,阿拉戈支持A.-J.菲涅耳、E.-L.馬呂斯、T.楊等人的波動說,與堅持微粒說的P.S.拉普拉斯、J.-B.畢奧、S.D.泊松等人抗爭。按照微粒說,光的傳播速度在稠密介質中應較大,按波動說則相反。他在1838年開始設計一個判決性實驗,計畫直接比較光在空氣、水和玻璃中的傳播速度。卻因1848年法國革命和1850年他失去視力未完成,後由J.-B.-L.傅科和A.H.L.菲佐改進了他的設計,實驗成功,從而直接否定了微粒說。他與菲涅耳共同研究了偏振光的干涉,於1816年發現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兩束光線不干涉。他還製造了一種偏振鏡,用以觀察天空散射光的偏振。1811年他發現石英有使光偏振方向旋轉的能力,即物質的旋光性。
冒險家
經拉普拉斯、拉格朗日和拉瓦錫等組成的委員會研究,認為首先要製作一個“世界各國萬古通用”(這句話刻在巴黎國際計量局保存的鉑銥標準米尺上)的標準尺,並確定標準單位米是地球經度圈(即子午圈)的四千萬分之一。由天文學家德朗布爾和梅尚,於1792年開始用三角測量法測出從法國敦克爾克到西班牙巴塞隆納南面的福爾門特拉島約9.5度的弧長,加上在秘魯的測量結果,聯合確定。在工作將完成時,由於梅尚的逝世而終止。
1806年,阿拉果和畢奧受託測量完成西班牙東北部最危險和艱苦的一段,到1808年測定福爾門特拉島緯度後,畢奧回國,留下阿拉果完成該島和馬略卡、伊薩維三島的三角測量。
這時法西戰爭爆發,阿拉果在馬略卡島山上點燃測量用火堆,被誤認為是引法軍入侵的信號,1808年6月阿拉果被捕並被囚禁在島上的要塞里;7月28日,阿拉果從監獄逃離;8月3日,他冒險潛入阿爾,喬扮成江湖商人,乘船回馬賽;18日船近港口時,阿拉果又被西班牙海盜截回,囚禁3個月後才釋放;坐船再赴馬賽,又被北風吹到阿爾及利亞的布日伊灣,由伊斯蘭阿訇帶路循陸路到阿爾及爾,途中多次遇到獅子騷擾。
阿拉果在阿爾及爾住了6個月,才乘船到馬賽,又受到檢疫隔離,在隔離期間,他最先收到了洪堡的賀信,回巴黎後兩人就住在一起,開始了他們之間長達40年的深醇友誼。
1818~1819年,阿拉果又和畢奧一起在英格蘭和蘇格蘭進行大地測量,對利茲和設德蘭群島進行科學考察。在拿破崙帝國快沒落時,阿拉果曾籌划去美洲新大陸,從加拿大考察到智利南端的含恩角,雖然最終沒有能夠實現,但他不怕艱苦勇於冒險的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在磁學上,1820年阿拉戈發現通電的銅螺線管能像磁鐵一樣吸引鐵屑,1824年還發現轉動的銅盤能影響磁針轉動。在天文學上,阿拉戈支持U.J.J.勒威耶對天王星運動反常的研究,這一研究導致了海王星的發現。
多米尼克·弗朗索瓦·讓·阿拉果於1786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東部,庇里牛斯省埃斯特熱勒的一個具有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血統的中等地主家庭里。
1795年,阿拉果的父親當上了省造幣廠的司庫,於是全家遷居省的首府佩皮尼昂市,阿拉果在那裡完成了他的基礎教育。由於他立志要當拿破崙軍隊炮兵軍官,決心上綜合工科學校,於是他在15歲時就隻身去巴黎自學。兩年半內他掌握了考試所需的一切知識,還學習了歐拉的無限小量分析、拉格朗日的解析函式理論和分析力學、拉普拉斯的天體力學,使主考人蒙日大吃一驚,最後,蒙日給了他最高的評語。阿拉果1803年底入學,1804年經泊阿松推薦,擔任了巴黎天文台的秘書,從而認識了拉普拉斯等名人。
1806年畢業,阿拉果以第一的成績從綜合工科學校畢業,他畢業後擔任了經度局秘書;同年和畢奧一起參加遠征西班牙的大地測量隊。1808年法西戰爭爆發,阿拉果被囚禁數月。他輾轉數千里,在1809年帶了全部測量資料歸國。因貢獻突出,他在1809年被選入法蘭西研究院,得票甚至超過了著名的泊阿松。
1809年年底,在蒙日的推薦下,阿拉果接任蒙日的巴黎工藝學院的畫法幾何講座教授;又被拿破崙任命為巴黎天文台研究員。1816年又他當上了《經度局年報》的主要撰稿人,同年又和蓋·呂薩克共任《化學和物理學年報》的主編。
1820年以前,阿拉果和菲涅耳共同研究偏振光的干涉,重振光的波動說,與堅持光的微粒說的拉普拉斯、畢奧、泊阿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1820年後,阿拉果轉向電磁學研究,以研究旋轉銅盤對磁針的效應而獲得了1825年的科普利獎。1830年,阿拉果出任天文台台長,並繼傅立葉之後擔任科學院終身秘書。
1830年7月革命後,阿拉果先後被選為家鄉和巴黎的議員;1848年2月革命中,臨時政府成立,他任海軍和陸軍部長、執委會主席,曾簽署過不少改革方案。6月革命後,阿拉果退出政界。
1850年,阿拉果的視力突然衰退,幾近失明,這迫使他放棄了計畫中的測定光密介質中的光速實驗,而由年輕的傅科和菲佐完成。1850年,他拒絕向路易·波拿巴政府宣誓效忠,毅然辭去經度局的職務,但未獲得批准。1853年10月2日,阿拉果在巴黎去世。他一生都執著於科學研究直到逝世,他也一直指導實驗並推動科學進步
捍衛光波動學說
阿拉果長期受拉普拉斯學派教育,早年遵循微粒說觀點研究光學。在拉普拉斯體系中,光和熱、電、磁一樣,都是由無重量的微粒構成的流體,它們受物質分子的短程引力和斥力的作用,產生反射、折射、雙折射等各種光學現象;對分子相同的物質,折射率將和密度成正比。
阿拉果在學習期間已和畢奧合作研究光在地球大氣中的折射,以證明拉普拉斯在天體力學中提出的大氣由氧和氮的同心環組成、密度隨海拔變動的公式。阿拉果用實驗證明,溫度和壓強影響大氣折射,而空氣溫度及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忽略。
1808年馬呂斯發現了光的偏振現象,阿拉果就用偏振光以不同的入射角度投向各氣態、液態和晶態物質,結果發現了旋光現象。1810年,為了進一步弄清光的微粒的性質,他利用地球平動對源自不同恆星的光在稜鏡中的折射的影響,來確定恆星的大小是否影響光的速度。
囿於微粒說,阿拉果沒有得出光速不受地球平動影響的結論;但他仍然認為恆星發出不同速度的光微粒,而只有一定速度範圍內的光微粒才引起視覺。
按照微粒說,光的傳播速度在稠密介質中應較大,而按照波動說則相反。阿拉果1838年開始設計了一個判決性實驗,打算直接比較光在空氣、水和玻璃中的傳播速度。卻因1848年法國革命和1850年他失去視力,未及完成這一實驗就去世了。阿拉果在晚年鼓勵青年科學家繼續進行這項工作。後來傅科和斐索改進了他的設計,果然把這個實驗做成了,從而直接否定了光的微粒說。
阿拉果還和菲涅耳一起,系統地研究偏振光的干涉。明確雖來自同一光源但偏振面相互垂直的兩支光束,不能發生干涉。但菲涅耳用橫波完滿地解釋了光的雙折射和偏振後,阿拉果卻持保留態度。
廣泛的科學成就
阿拉果很關心儀器製作,1811年他發明了測定光偏振程度的偏振光鏡,以後又改進了這個設備,並用它得出光通過單光軸晶體的尋常光,和非尋常光的強度與入射光強度之比的公式,並用偏振計來區分熾熱氣體發射的中性光,和從液體或固體表面反射的部分偏振光,從而判定太陽邊緣是氣體,並確定月面和彗尾的光是反射光。並且發現石英有使偏振光方向旋轉的能力, 也就是物質的旋光性。
1820年,阿拉果得悉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後,親自訪問了日內瓦的實驗室,驗證奧斯特實驗結果;又在巴黎重複此實驗,發現軟鐵的瞬時磁化。他像鼓勵菲涅耳那樣,支持安培完善他的電磁力理論,並成為安培理論的熱心宣傳者。
1822年,他和洪堡測量格林威治附近小山的磁場強度時,注意到磁針附近的金屬物對磁針的振動有阻尼作用,他考慮是否存在逆效應,即旋轉的銅盤能帶動附近的磁針轉動,實驗證明有此效應,他從而獲得了1825年度的科普利獎,並命名此盤為阿拉果盤。這個實驗震動了歐洲的物理學家,誰也不能解釋這個現象。法拉第在他著名的《電學實驗研究》一書的第2節中,稱譽它為"非凡的實驗",在第4節中表示他的電磁感應實驗是"完滿解釋阿拉果現象的鑰匙",並把長達69節的第4章命名為“阿拉果磁現象的解釋”,可見這一實驗影響之深遠。
投身政治
1830年以後,阿拉果的主要精力轉移到政治活動,他成為了著名的共和派人士,利用他的政治影響和在科學院、天文台中的職務,做了大量的科學組織和宣傳工作。
阿拉果一生清廉,他在從政期間不取厚棒,仍拿他經度局那一份工薪;在海軍部長任內,他也拒絕一切獎贈。他熱情支持當時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發明,尤其關心青年人的創新精神。
為了紀念這個偉大、富有冒險和創新精神的科學家,1879年,人們在佩皮尼昂市的廣場上樹立了他的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