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把多節棍作為一種兵器使用,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墨子》書中稱做“連挺”的,即為此種兵器的最早記述。這是一種用50cm長繩把兩根長50cm木棍栓在一起的多節棍。用這種連挺守城,打擊來犯敵人很有奇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多節棍
- 所屬年代:宋代
- 原型:多節棍的原型,可認為是連枷
- 最初出現:春秋戰國時代
- 又名:連挺
到了宋代,多節棍已被普遍使用。這種多節棍曾是西方一些民族的騎兵武器。在作戰中,中國軍隊也用這種兵器裝備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是這種兵器,就是《武經總要》中所說的“鐵鏈夾棒”
多節棍的原型,可認為是打穀用的連枷,這是中國自古以來農村普遍使用的一種農具。因此,農民出身的中國士兵使用鐵鏈夾棒實在是得心應手,再適合不過了。最早想起把連枷作為兵器使用,應該算是少林寺的騰蛇棍
多節棍的起源,在宋太祖趙匡胤(929-976)的傳說中可以找到。這是有關趙匡胤作後周武將時候的故事。當時,以棒為兵器的趙匡胤,在一次戰鬥中,手中的棒折斷了。他用鐵鏈把折斷了的棒栓在一起,又重返戰場。沒想到,這種臨時栓上的二節棍卻以外地好使,而且威力大增。從此,他愛不釋手,成了他的專用兵器。武術套路中的宋太祖盤龍棍,也許就是由此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