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疣棘蛙是1939年改訂的新種。一般生長在海拔1600m左右和海拔1400m左右的山溪及其附近,常蹲在長有苔蘚的的石頭上。國外僅分布於越南北部的沙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疣棘蛙
- 拉丁學名:Paa verrucospinosa Bourret, R.,1937.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綱:兩棲綱
- 目:無尾目
- 亞目:參差型亞目
- 科:蛙科
- 亞科:叉舌蛙亞科
- 屬:棘蛙屬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種群狀態,分布範圍,
物種學史
多疣棘蛙(Paa verrucospinosaBourret, R.,1937.)是Bourret於1937年根據越南沙巴採集到的標本訂為棘胸蛙一新亞種,1939年他改訂為新種。寇治通等人1983年10月在雲南省勐臘縣景飄採到一隻雌性成體蛙的標本,作為我國多疣棘蛙的新紀錄發表,但一直未得到承認。
形態特徵
體型甚肥碩,雄蛙體長91~117mm,雌蛙體長 83~114mm。頭寬扁,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不顯;瞳孔菱形,眼間距小於上眼瞼寬,顳褶明顯;鼓膜小而明顯;內鼻孔間有兩斜列犁骨齒。體和四肢背面粗糙,眼後方有橫膚溝;背部有數行長短不一的膚棱,有的個體排列成縱行,其間有許多小圓疣,其上均有黑刺;無背側褶,體側有5~6個較大的白色疣粒;肛周圍及其下方有許多小白疣。前肢粗壯,指端略膨大,似吸盤狀,略寬於其後的指節,兩者可明顯分開,背面有一淺橫溝,故似指甲狀,指基部關節下瘤甚大;後肢較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或鼻孔,脛長超過體長之半,左右跟部相遇,趾間全蹼或滿蹼,外側跖間蹼超過長之半,有跗褶,第五趾外側緣膜僅達跖基部,趾關節下瘤大,趾端膨大呈圓形吸盤,但無溝。背面淺褐色或褐色,疣粒部位褐黑色,四肢橫紋不顯或隱約可見;咽喉部有淺棕斑,體腹部和前後肢腹面均為灰白色或黃色,有的個體散有灰色斑。雄蛙前肢粗壯,頜部和胸部滿布疣粒,其上無黑刺;第一指背面有黑色婚刺;具單咽下內聲囊;無雄性線。
生長環境
該蛙生活于海拔1400~1600m的山區林間流溪內及其附近,所在環境植被茂密,以常綠闊葉林、灌叢和竹類等為主;流溪內水質清澈,大小石頭甚多。白天該蛙多隱蔽在溪邊石下或洞穴內,夜間常蹲在水中或岸上長有苔蘚的石頭上,受驚擾後立即跳入溪水中。
種群狀態
該蛙在中國為次要分布區,分布區狹窄,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和過度捕捉,其種群數量稀少。受脅等級: 近危NT。
分布範圍
雲南(景洪勐龍、勐臘勐遠);國外分布於越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