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歌水篝火晚會

多歌水篝火晚會

《多歌水》的意境:意為我們傣家人在潑水節、上新房、結婚等喜慶宴會上相互祝福、歡呼的名詞,在祝酒時一人高呼“多歌”其他人則用水、水、水數聲回響。

多歌水篝火晚會可以了解西雙版納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可以觀賞西雙版納少數民族舞蹈藝術文化;可以體驗西雙版納少數民族的民間宗教文化和篝火娛樂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歌水篝火晚會
  • 外文名:Duoge Shui Campfire evening Party
篝火晚會的由來,賧塔祈福,節目內容,傣族婚俗,曖尼族竹竿舞,佤族長發舞,傣族孔雀舞,

篝火晚會的由來

篝火晚會是草原人民一種傳統的歡慶形式,相傳在遠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鑽木取火之後,發現火不僅可以烤熟食物,還可以驅嚇野獸,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於是,對火產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後來,人們外出打獵滿載而歸,互相慶祝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過程中,便互相拉手圍著火堆跳舞以表達自己喜悅愉快的心情,這種歡慶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會。

賧塔祈福

傳說佛塔里埋藏著佛陀的骨灰,賧塔實際上也是賧佛,佛祖圓寂後,他的弟子們先後建了84000座佛塔。後來賧塔成了西雙版納傣族人民的一項傳統活動,一個寨子一年只有一回,每次賧塔都要連續舉行三至四天。“賧塔”有一個特定的日子,即在開門節(農曆的9月中旬)後的每個月圓之日輪流對每座佛塔進行典禮。
做賧是傣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亦是一項必須履行的義務。照他們說,有了佛寺,有了"帕召",有了"都帕常卡"就必須賧,因為他保佑了人,就必須賧他,賧後能得到許多好處

節目內容

傣族婚俗

傣族青年男女結婚,一般實行從妻居的習俗,即男到女方家上門,因此婚禮主要在女方家舉行。婚禮開始前,新郎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頭偕老。
迎親
舉行婚禮這天,男方家派出的親朋好友來到女方家參加婚禮的人特別多。他們陪著新郎,一路敲著象腳鼓和鋩鼓,喜氣洋洋地來到女方家,沿途還鳴放鞭炮和鳥銃,以增加喜慶氣氛和驅除邪魔。婚禮首先從女方家的門口開始:在地上鋪一條花毯,在上面擺一張小供桌,桌上擺放著鮮花和果酒。新郎和新娘穿著漂亮的民族服裝,並排坐在花毯前,請和尚念經。念完後,和尚用彩色絲線分別束在新娘和新郎的手腕上,以示祝福。接著,男方要走進女方的家,這需要經過幾道關卡:一是到門口時,竹門已經關閉,男方需放鞭炮、付禮錢,門才打開讓男方通過;二是登竹樓時,男方被女方的人阻擋,男方需付禮錢才能登樓;三是進了屋後,新娘被藏起來,見不著新娘。男方需付禮錢和敬酒,幾番懇求,幾經周折,新娘才被送出來。這一系列過程包含著考驗新郎的意味,充滿了歡樂和喜慶的氣氛。
拴線儀式
接下來是舉行拴線儀式,在竹樓的堂屋裡擺上一張小桌,上面放著兩個用芭蕉葉做成的圓錐形帽子,下面放著煮熟的雌雄雞各一隻。桌上還放有男方送給女方的禮物,如衣服、筒裙、銀褲帶、手鐲等。此外放著糯米飯、紅糖、芭蕉鹽巴、白線等。拴線儀式開始,新郎新娘並排跪在婚禮桌前,接受老人的祝福和來賓的祝賀。接著由主婚人致賀詞,在座的人們都要伸出右手搭在桌子上,低首聆聽賀詞。賀詞完畢後,新郎新娘每人從桌子上扯下一團糯米飯,在酒里蘸一蘸,然後點雞、鹽和白線等物,每人需連點三次,點完後又把飯糰放回桌面。這是,主婚人拿起桌上一根較長的白線,從左至右,繞過新郎新娘的肩,把線的兩頭搭在婚桌上,表示已把兩個人的“靈魂”拴在一起,從此白頭到老,永不分離。接著,在座的老人們也紛紛拿起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新婚夫婦幸福吉祥,生的兒子會犁田、蓋房,生的姑娘會織布、栽秧……

曖尼族竹竿舞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雲南文化的構成也是不同民族間共同編織起來的,曖尼族就是裡面一股重要的力量,他們能歌善舞,尤其是他們為了各種儀式創造不同的味道,竹竿舞就是這么一種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曖尼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過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後跳的一種舞蹈,現已成為一種娛樂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與我國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兩根大竹竿平擺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人們兩人一對,面對面持小竹竿,沿著大竹竿來回滑動碰擊,舞者在兩竿滑動相撞的空隙中跳動。舞蹈動作為模仿螞蟻、斑鳩、豹子、畫眉等動物形態起跳,活潑歡快

佤族長發舞

佤族是我國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佤族文化形態齊全,特點鮮明。佤族是一個純樸、熱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來,佤族人民在佤山這片熱土上,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民族文化。他們粗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會說話就會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連頭髮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當然地成了佤文化表現形式的載體之一。
“長發舞”其主要特徵是:下肢動作複雜,舞步變化大,雙跺單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這些特徵形成了整個佤族民間舞蹈力度強、豪放、粗獷、古樸渾厚的風格。
“佤族的原生態舞蹈,不是簡單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種簡單舞蹈動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傳習,而是一種整體生命狀態的呈現方式。他們認為萬物有靈,人需要同天地、萬物及神靈溝通,而舞蹈就是人與萬物溝通的唯一方式。

傣族孔雀舞

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這是傣族最為常見的舞蹈,流傳於傣族聚居地。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民眾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如根據神話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舞蹈表現了魔鬼欲霸占孔雀為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