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迴複合造山帶

多旋迴複合造山帶(polycyclic composite orogenic belt)是指多旋迴、多種造山機制複合的造山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旋迴複合造山帶
  • 外文名:polycyclic composite orogenic belt
  • 典型實例:秦嶺—大別造山帶
  • 屬性:山帶
中國乃至亞洲的大多數造山帶並不是某一造山旋迴的碰撞造山帶,而是多旋迴複合造山帶。秦嶺—大別造山帶即為典型實例。早古生代末秦嶺—大別山地區隨著祁連—北秦嶺早古生代洋盆的封閉,志留紀晚期至泥盆紀初,中朝與揚子兩個微陸塊碰撞,形成北秦嶺加里東碰撞造山帶;之後再次裂陷,出現泥盆紀海盆。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隨天山—興安一帶古亞洲洋的閉合,西伯利亞與岡瓦納兩個大陸的複雜大陸邊緣碰撞,使秦嶺—大別地區發生疊覆和走滑—擠壓造山,形成中秦嶺華力西造山帶;再後又是新的裂陷,形成石炭—二疊紀海盆。二疊紀中期隨著古亞洲洋最終封閉和古亞洲構造域的形成,秦嶺再次發生疊覆和走滑擠壓造山作用。從晚二疊世開始,由於特提斯洋的打開,秦嶺—大別地區從古亞洲洋動力體系轉入特提斯動力學體系的控制,沉積巨厚的晚二疊世—三疊紀沉積。晚三疊世—侏羅紀,隨著特提斯向北俯衝和北美與亞洲劇烈碰撞,中朝與揚子兩個陸塊間經受強烈陸—陸疊覆造山作用,即印支和燕山造山作用,才使中朝與揚子兩個陸塊最終焊合為一個整體,具有統一動力學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