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離家已成客

多年離家已成客

《多年離家已成客》是作者張金剛近年來所寫的散文和隨筆作品選編。作者根據作品的內容分為情語、時語、心語、物語、食語、節語、囈語等。作者描寫的都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寫的是自己最熟悉最受感動的生活中的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多年離家已成客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310頁
  • 開本:16
  • 作者:張金剛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66109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張金剛熟悉和感動的,莫過於他的家鄉他的父母他的鄉親了。人人都愛自己的家鄉,人人都愛自己的父母,但是金剛又愛得虔誠,愛得真誠,愛得火熱,愛得愛屋及烏,愛得如痴如迷。在《多年離家已成客》這本書里,關於家鄉關於父母的篇章占了很大比重,濃塗重抹地書寫了作者對家鄉的眷戀,酣暢淋漓地表達了作者對父母的深情厚誼。《多年離家已成客》寫“我”偶然回到鄉下的老家,“母親圍著鍋台忙活,父親來回打著下手,而我卻坐在門檻上曬太陽,玩手機”。寫“我”也想幫母親的忙,但切菜不知道刀放在哪裡、菜放在哪裡,炒菜不知道蔥姜蒜油擱在哪裡、鏟子擱在哪裡,燒火不知道柴禾擱在哪裡、火柴擱在哪裡,結果越幫越亂,越幫越忙,最後還是被母親“請”了出來,成了客人,一個人孤零零坐在門檻上,曬太陽,玩手機。

作者簡介

張金剛,河北阜平人。2006年開始散文、隨筆創作,至今已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大公報》、《生命時報》、《羊城晚報》、《新民晚報》、《雜文報》、《廣州日報》、《貴陽日報》,《中國青年》、《民生周刊》、《思維與智慧》、《百姓生活》等全國各類報刊發表文章200餘篇30餘萬字。

個人悟語:走好今天,不問明天;走好今天,明天自來!忙著生活,不如忙著享受生活!

圖書目錄

【情語】
多年離家已成客
被“拋棄”的村莊
故鄉拾音
鄉間詩行
鄉村“行者”
村戲
珍藏父母的謊言
不要和父母這樣說話
父母不在心依何處
用您愛我的方式愛您
父母的人生舞台
我和父母有個約定
對母親“吼”電話
母親的轉變,全是愛
母親提前謀“後事”
那天沒有去送你
歲月滑過父親的手
隨叫隨到的那個人
“剩飯”情長
日子裡的“真聲音”
“裸”並幸福著
身邊的“暖腳器”
舊物里的舊時光
【時語】
春天五覺
春動
柔春
雞雛滾春
春樹傳奇
夏日五覺
花涼兒一夏
“亂”夏
夏日蟲兒飛
夏日裡的“刺客”
秋天五覺
靜享秋夜
屋頂上的秋天
揀拾秋天
火爐旁的冬季
牆根下的冬季
冬之精靈
冬天裡,為你寫詩
【心語】
和真實的世界聊聊
“至少”很快樂
被鎖定的生活
生活不必太用力
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縫製生活的邊角料
放重你經過的腳步
選擇不生氣
為生活中的小驚喜而歡呼
將自己“放空”
省下抱怨的時間
恍然已“初老”
習慣性表情
朋友,是這樣走散的
小日子,便是好日子
觸摸時間的質感
給人最好的
安靜的力量
具體化生活
你有多大影響力
決定了就好
專注是一道風景
只是因為想念
不問
撿時間的“漏兒”
玩出另一個身份
【物語】
攀爬的風景
槐花兒開
方格老窗
溫暖的火盆
缸中日月
煙火土灶
故鄉的老井
花椒紅了
酸棗紅了
柿子黃了
班車情結
街路風情
傘花綻放
風雨老牆
漸遠的“石器時代”
【食語】
春上舌尖
涼拌夏天
蒸煮秋天
涮燉冬天
大盆肘子
驢肉火燒
缸爐燒餅
榆面飴鉻
玉米面疙瘩
群英薈萃“蘿蔔菜”
居家小黃豆
萬般風情一碗麵
雪中宴
【節語】
品年
懷念年畫
鞭炮聲聲
過年紅
土炕上的年
“福”字里的流年
詩意清明
想你時,你在心田
詩意勞動
詩意端陽
又到粽子飄香時
軍人頌歌
特別的“軍功章”
詩意七夕
詩意中秋
“月餅”里的流年
您的鼓勵,如勁風
教師節教師結
寫給自己的新年便箋
用“愛”擁抱新年
【囈語】






我天生膽兒小
一路“撞”行
男人的“孩子氣”
做個快樂的“廚男”
男人的赤膊歲月
講台“型男”
逛街男女
被本山大叔忽悠的這些年
生命的旅程猶如多米諾
積攢生活“正能量”
我的缺點,請悄悄告訴我
微旅行,現在就出發
塞進門縫裡的小社會
簡樸生活
我們弄丟的寶貝
淺嘗一座城
後記 行走

後記

行走
出生落地即意味著一生行走。自然規律不可逆轉,惟有一路向前。既然如此,便不必去想終點在哪,只顧欣賞並創造一路風景便好。
三十六年前的深秋,母親夢見一白鬍子老頭,將一個小孩塞在她懷裡,便飄然而去。不久,那間小屋的土炕上,我呱呱墜地。因有位三哥患病夭折,我排行老三也對,排行老四也可;雖排行不三不四,但我做人絕對不會不三不四。因為老小,便倍受寵愛。打記事起,我就是在大哥的肩膀上,二哥的腳踏車后座上,在父母給吃的偏飯中,一步步走過童年。
漸漸,懂事了,便有了煩惱。生活的窘迫,讓我一度在小夥伴面前自慚形穢。自卑,是有的;許是從小埋下了根,到長大也難以拔掉那根敏感的神經,陰影一直在心底時隱時現。但我明白一個理兒,家境艱難,只有讀書才有出路。起早貪黑,風雨無阻,國小路上、國中路上,我一步步行走,走高了個子,撐起了知識的負重;走出了大山,開始了生命的轉彎。
本憑我一路名列前茅的成績,考高中,考大學,並非多難。但我選擇了師範,只希望早點畢業,早點掙錢。在保定求學三年,那個生我養我、伴我度過快樂童年的小山村,開始被我喚作故鄉。故鄉已遠,兄弟已遠,但學校為家,同學成兄弟。行走在保定師範古樸的校園裡,有三五知己相伴,便成一生朋友。十七年後,再翻開被歲月塵封的畢業紀念冊,心中不由溫暖伴淒涼。曾經三年短暫的行走,驟然閃回在腦海。老同學,好久不見。你在遠方,卻近在心裡。何時才能再聚首,真怕那年畢業一別,今生不能再見!
我愛笑,微笑是我與人熟識的名片。在那個領袖曾洗過澡的溫塘小村,開始了我八年的從教生涯。微笑讓我與孩子們拉近了距離,更拉近了與鄉親們的距離,讓我在陌生地感到了歸屬。教書有多難有多快樂,似乎已淡忘。只記得我生病時,有學生給我端水遞藥;我孤單時,有學生陪我一起爬山、唱歌;我缺菜時,會有學生拿來雞蛋、白菜、豬肉;過端午節,會有鄉親叫我進家揭開鍋蓋拿熱騰騰的粽子……
孩子們的喜歡,鄉親們的照顧,我無以回報,只有盡心盡力把書教好。八年間,粗略估算,有幾百學生與我走過。再回想溫塘、岔河、城南莊,走到哪個村都有學生;通俗一點說到哪都能吃開飯,便頗為幸福。曾經行走的村莊,再次故地重遊,雖已物是人非,但總有行走的情景歷歷在目。偶然邂逅一位稱我為“小張老師”的年輕人,即便已認不出長大後的他(她),也會在尷尬中感到自足。
教學期間,經過了數次戀愛、相親未果之後,經人介紹,認識了我的她,並相約一生攜手行走。算來,恍然已走過十一年,幾多幸福、幾多感慨,我和她,還有我的女兒,都永遠感念。裸婚,出租屋,煙煤爐,打老鼠,交房租;包餃子,燭光餐,坐月子,看孩子,聊聊天……屬於我倆的辛酸的浪漫,一生難忘,當然也為今後的行走,鼓足了力量和勇氣。是呀,倆人總要經歷些事,才會抱得更緊,走得更堅實。一路走下去,不好走,也好走。
並非不熱愛教師崗位,只為結束兩地分居的飄搖,我參加了招聘,離開了城南莊,又離開了教育局,到了政府辦,一乾近十年。生命的旅程在延展,而我一直在原地,不爭不急不溫不火,平淡平靜平心平和。這是一段歷練,讓我深刻領悟了前輩“辦公室不是人呆的地方”的無語無奈。回過頭想想,有多苦,忘了;但當下的苦,還在焦灼地炙烤,加油!值不值得,無法考量。只感覺這一路行走,從新鮮到努力,從喜悅到隱忍,從科員到副科,從青年到中青年,走得確實不易。
收穫,除了工作的進步,更多的是認識了一幫同甘共苦的同事。這夥人,相同的境遇,有了彼此的相惜。相互照顧、相互體諒,一起打拚、一起歡笑。這種相交,沒有太多的功利、爭鬥,很簡單、很純粹,讓我感覺舒坦。工作時,風風火火,急急忙忙,相互補台;閒暇時,吃吃喝喝,玩玩鬧鬧,相互傾訴。有他們相伴一起行走在痛並快樂著的旅程,也便多了幾分坦然與釋然。路,總要行走,也終將會走過。
忙,累,總要尋個出口。我找到了,就是寫作。其實,我不愛讀閒書,積澱不深;生活也很簡單,閱歷不豐;但我自認有顆敏感、細膩,愛思考、愛琢磨的心,也便將寫作當一種愛好一直堅持著。我寫作的出發點是:“記錄生活,放飛心情。”我的筆名“太行飛鳥”,偶得於一絲“身在太行山,願作一飛鳥”的靈感。可見,我看似很安分,但心並不安分。
正是這種不安分,讓我思緒飛揚。故鄉,童年的故鄉,加上當下的回味與慨嘆,最能觸發我的文思。那個小山村,一點一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皆人文章。老牆、老窗、土灶、鄉音、鄉親、父母、兄弟……數文寫就,深得讀者共鳴,也讓我時近中年油然而生的鄉情,日益濃烈。故而,一生行走中,越來越愛踏上回鄉的路,讓我慢慢思考從哪啟程,為何出發。
行走需要思考,生活更需要思考。心思敏感的人,對生活的情愫也最複雜。有時連自己也捉摸不透,到底想要什麼,想要怎樣;即使清楚,也無法與現實抗爭,時常被現實俘虜。這種思考,我會寫成隨筆。丁點的感觸,揉聚生活點滴,形成一種感悟;讓讀者深有同感,讓自己調節心情,調整生活的步調。調調兒,有灰色的、有亮色的,有低沉的、有積極的,代表了一路行走的心情,絕對真實的表達。
寫作讓我收穫了很多。稿費,不諱言,有一些,對生活幫助不少。由於寫作,讓我多了些定力。開始易,堅持不易。寫作七年余,苦思熬夜、緊擠時間,斷斷續續寫了數百篇文章,沉甸甸地,讓我成熟穩重了不少。由於寫作,讓我認識了不少天南海北的文友,一起分享寫作的酸甜苦辣。那年夏天北戴河的筆會,與數文友相見,那種從未謀面但卻異常默契的感覺,非文友不可及。由於寫作,讓我在縣裡有些虛名,這讓我找到了些許自信,也以此為動力,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不讓關心我的人失望,也不讓自己失望。
出不出書,我並不在意,本是記日記似的散章,沒多大份量;也不想成名成家,只當是為日後積些回憶。可身邊的朋友,一直在鼓勵我出本書,對前段寫作有個總結。也好,出個集子吧。合集,起個啥名?簡單一想,《多年離家已成客》!一因這文章編輯、讀者反響甚好;二因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多年離家,於老家我是客,於新城何嘗不是客?客思故鄉、客思生活,便是文章的源頭活水。
出集子並非易事,我有幸得到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中國小小說金麻雀獎、小小說創作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阜平籍優秀作家趙新老師的垂愛,加班加點、親筆作序,並對文集裡的文章進行斧正,讓我感受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的認真嚴謹、謙虛溫和,和對年輕文學愛好者的鼓勵、愛惜。領導亦哥們的辦公室蔚主任、彥明書記,文聯郄主席,朋友吳平哥、曉東哥、曙紅哥、惠彥姐、二軍哥、志國哥都給予了大力支持。說感謝有些落俗套,但不言謝,何以道謝。就俗氣而真心地說一聲:謝謝啊!
行走,我用盡努力,用盡真心,不管前路如何,永不會停下行進的腳步。
行走,我用文字、用“隨手拍”、用一本書記錄,日後回望,能清晰來路我是如何走過。
行走,起點不能選擇,終點不容選擇,但如何走出精彩,可以由己選擇,我要選擇屬於自己的節奏。
行走,不易,需要自己的堅持,需要朋友的陪伴。自己走,我用文字作伴;一起走,今生有你而幸運!
行走,在繼續,我一直在路上……

序言

感同身受,妙在其中
——讀張金剛《多年離家已成客》
趙新
前幾年就聽阜平縣的朋友們說,在縣政府辦公室上班的張金剛很能寫,寫出來的東西很受讀者追捧。看了他的書稿《多年離家已成客》之後,我心悅誠服地感嘆:這個張金剛真是既有靈性又有悟性,真是能寫,真是會寫,真是“點石成金”,寫出味道寫出意韻來了,難怪他的文章受到歡迎,有了一定的轟動效應!
張金剛的《多年離家已成客》內容豐富,題材繁雜,涉及工農商學兵、東西南北中方方面面;體裁或隨筆或評論或散文或雜談,行文流暢,瀟灑自如。但不管他寫什麼,不管他怎么寫,他都是寫他最熟悉的,寫他最感動的,寫在現實生活中你也有我也有,你也遇到過、我也遇到過,因而是普遍的也是典型的東西。在他的文章中,主人公雖然是“我”,讀到好處時,那個“我”就成了他成了你,成了讀者自己。
感同身受,因此產生共鳴。
妙在其中,因此有滋有味。
先說熟悉和感動。
張金剛熟悉和感動的,莫過於他的家鄉他的父母他的鄉親了。人人都愛自己的家鄉,人人都愛自己的父母,但是金剛又愛得虔誠,愛得真誠,愛得火熱,愛得愛屋及烏,愛得如痴如迷。在《多年離家已成客》這本書里,關於家鄉關於父母的篇章占了很大比重,濃塗重抹地書寫了作者對家鄉的眷戀,酣暢淋漓地表達了作者對父母的深情厚誼。《多年離家已成客》寫“我”偶然回到鄉下的老家,“母親圍著鍋台忙活,父親來回打著下手,而我卻坐在門檻上曬太陽,玩手機”。寫“我”也想幫母親的忙,但切菜不知道刀放在哪裡、菜放在哪裡,炒菜不知道蔥姜蒜油擱在哪裡、鏟子擱在哪裡,燒火不知道柴禾擱在哪裡、火柴擱在哪裡,結果越幫越亂,越幫越忙,最後還是被母親“請”了出來,成了客人,一個人孤零零坐在門檻上,曬太陽,玩手機。
多么真實的生活,多么深刻的挖掘啊!
多么真實的場景,多么鮮活的人物啊! 但是震顫人的心靈的還在文章結尾:吃完飯“我”去和父母刨花生,“我”扛著一口袋花生先行回家、並在父母栽種的蘋果樹上摘了幾個紅得透亮的蘋果時,卻被一個小孩子看見。他天真地向後來回家的母親告發:奶奶,這個賊偷你們的蘋果,我剛才看見的!
結果引來一陣大笑,“母親笑得爽朗,我笑得悽然”,因為“我”成了賊。
這是生花之筆,這是神來之筆,它更加突顯了“我”的尷尬處境尷尬心理,深化了“我”多年離家已成客的主題。
不能說張金剛的熱戀故土、熱戀父母的文章篇篇精彩,篇篇無可挑剔,如有的稍顯直白,有的倉促成篇,有的多了說教,但是他的愛是深沉的,他的情是溢於言表的。《故鄉拾音》是寫“聽”的文章,聽家鄉颳風下雨、兒呼娘喊、鳥語花香、雞啼狗吠,他把它們寫得如詩如歌,親切細膩。《鄉間詩行》是寫“看”的文章,看家鄉的“土地似紙,那田壟那莊稼便是詩行”;看“明淨的夜空是紙,偶有流星燦爛滑過,這是神奇的詩行,可遇不可求的詩行”……在張金剛眼裡,“自然、鄉親都是偉大的詩人,在鄉間這片詩意的時空里,寫下了無數的詩行”。
我想,張金剛本人不也是一位詩人么?他的腳步踏在故鄉的田野上,有聲有色,有張有弛,或橫或豎,明了清晰,那不也是詩行么?
因了熟悉,所以信手拈來,所以原汁原味;因了感動,所以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所以感動別人。
再說普遍和典型。
張金剛的《多年離家已成客》沒有叱吒風雲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節,他寫的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寫的都是這些老百姓現實生活中的小事、瑣事,柴米油鹽,上廟趕集,家長里短,老鄉同事,孩子入學,陰晴風雨,因此頗顯婆婆媽媽、絮絮叨叨。但是這些婆婆媽媽、絮絮叨叨的事情離我們很近,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村里,就在我們單位,就在我們家裡。我們就是參與者,我們就是實踐者。因而這些“婆婆媽媽”又很有代表性,又很典型,讀起來又很上癮,又很親切。
我很欣賞文集中《選擇不生氣》、《為生活中的小驚喜而歡呼》這兩篇文章。《選擇》寫的是“我”提著桶前去打水,本該輪到“我”取水了,卻被身後的一位大姐搶先一步,加塞進來。“我”因此“火氣上沖,幾欲爆發,可轉念一想,算了吧,或許她有急事,或許她忘了排隊的順序”,於是化干戈為玉帛,“我”雖多等了一會兒,卻不後悔。《歡呼》一稿寫的是生活中獲得的小驚喜,諸如買了·瓶冰紅茶中了獎,還可以“再來一瓶”;諸如颳風下雨時“我”慌裡慌張在街上走,正好碰見朋友開車過來,喊我上車;諸如一位多年失去聯繫的朋友突然來了賀年卡;諸如自己第一次寫文章,就得T----~十元稿費,等等等等。
類似這樣的動怒生氣和類似這樣的意外驚喜,生活中司空見慣,誰沒有遇到過、誰沒有享受過呢?可是張金剛把它寫出來了,他告訴我們,“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這生氣的由頭便也大把可抓,若事事都想生氣,那快樂哪裡去找?”他又告訴我們,“生活原本平淡,難有太大的驚喜……那就珍視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驚喜吧,讓其扮亮心情,激起快樂,串成幸福,相伴每天。”
張金剛把話說到我們心裡了,這話完全是平民意識,毫不裝腔作勢。
張金剛的《多年離家已成客》,其素材都是從現實中來,都是從生活中來,都是從你、我、他(她)中來,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一經他集中整理、構思寫作,歌頌也好,鞭撻也罷,文章又很典型,又很有代表意義。
典型來自於普通,普通升華為典型,這是金剛在寫作上走的路子。
而他還年輕,才30多歲年紀。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倘若到了40歲的年紀,張金剛的文章該是什麼樣子?
2014年5月31日於保定
作者系阜平縣史家寨鄉凹里村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中國作家》優秀短篇小說獎,《莽原》優秀中篇小說獎,冰心兒童圖書獎。中國小小說金麻雀獎、小小說創作終身成就獎等等。曾任保定市文聯副主席、保定市作家協會主席;現任河北省作家協會小小說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小小說名家沙龍理事會副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