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帶擬鱸

多帶擬鱸

體淡紅色,唇無任何色斑,頸部及頰部具黃帶;體側上半部具10條褐色橫帶,至下半部成黃色,腹面淡黃色。眼後方有2條黃色帶,尾基則有一黑斑。喜棲息於沿岸砂泥底或石礫底。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生物為食物。主要分布於日本台灣間之海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帶擬鱸
  • 拉丁學名:Parapercis multifasciata
  • 二名法:Parapercis multifasciata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鱸形目
  • :擬鱸科
  • :擬鱸屬
概況,分類,形態特徵,外觀特徵,生態,

概況

多橫斑擬鱸(學名:Parapercis multifasciata)為擬鱸科擬鱸屬的魚類。分布於台灣島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東京。
命名者:(Döderlein, 1884)
多帶擬鱸
俗名:海狗甘仔、狗、舉目魚、雨傘閂、花狗母海、沙鱸、秋姑、須哥 。
英文俗名:
Gold-birdled sandsmelt
Bicolorbarred weever
是否有毒魚類:否
經濟型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同種異名:
Parapercis multifasciatus
分布: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台灣間之海域。台灣各地海域均有分布。
其他分部:除日本新瀉地區及周邊珊瑚礁區地區外,東京以南沿海有發現。
漁業利用: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
一般均以底拖網捕獲,一支釣亦可釣獲。全年有產,但以夏季較盛。

分類

分類學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動物界 Fauna
|__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__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__有頜上綱 Gnathastomata
|__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魚綱 Pisces__硬骨魚系)
|__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鰭總目 Acanthopterygii
|__鱸形目 Perciformes
|__鱸亞目 Percoidei
|__鱸總科 Percoidea
|__鱚科 Sillaginidae

形態特徵

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
多帶擬鱸多帶擬鱸
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6枚;鋤骨具齒,P1054骨具齒。
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60。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無缺刻,具硬棘V-VI,軟條22-24;臀鰭硬棘I,軟條19;胸鰭軟條19-20;尾鰭圓形。
體澹紅色,唇無任何色斑,頸部及頰部具黃帶;體側上半部具8-10條褐色橫帶,至下半部成黃色;腹面澹黃色。眼後方有2條黃色帶,尾基則有一黑斑。

外觀特徵

體淡紅色,唇無任何色斑,頸部及頰部具黃帶;體側上半部具10條褐色橫帶,至下半部成黃色,腹面淡黃色。眼後方有2條黃色帶,尾基則有一黑斑。喜棲息於沿岸砂泥底或石礫底。

生態

棲息深度:20 - 100公尺
多帶擬鱸多帶擬鱸
最大體長:18 公分
棲所深度: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或石礫底。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生物為食物。
頻危狀態:不在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頻危名單中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