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真菌感染

真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缺陷或受抑制時才致病。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以及腸外營養的廣泛套用,使得外科患者中真菌感染率顯著上升。許多統計顯示,在院內獲得性感染致病菌中,真菌已排在第四位或第五位。外科疾病一旦並發系統性真菌感染,預後常變得兇險,應引起重視。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外科真菌感染中,以念珠菌發生率最高,其他如麴黴菌、隱球菌等也可引起感染。
1.抗生素大量、持續使用導致的菌群失調。
2.接受放、化療,接受骨髓或臟器移植,大面積燒傷,多器官功能不全。
3.基礎疾病重,如營養不良、白血病、淋巴瘤、惡性腫瘤、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糖尿病、愛滋病等,加上免疫抑制劑、激素的套用,使免疫功能進一步削弱。
4.長期留置靜脈導管,特別是套用靜脈高價營養者。

臨床表現

1.念珠菌為主的感染
總體病情不如細菌感染急劇,病程較遷延,神志時清時不清。對常規抗生素治療無效。口腔、咽部、陰道出現“鵝口瘡”、陰道炎或潰瘍。口腔潰瘍時,進食易嗆或吞咽困難。體溫偏高,呼吸、心率增快。腸道菌群失調時,可出現腹脹、腹瀉、黑便、偽膜性腸炎。
2.麴黴菌在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感染
常有發熱、咳嗽、咯血。
3.燒傷創面麴黴菌、毛黴菌感染首先出現霉斑,繼而出現凹陷性壞死,並向深部快速發展。

檢查

對疑似患者,可根據感染累及部位,採集不同標本檢查,如咽拭子、刮取物、痰、尿、糞、血及活檢組織等。

診斷

1.對有明顯全身感染症狀者可作出初步的臨床診斷。
2.從深部痰液、尿、腦脊液、膿液、血、骨髓或壞死組織等取材直接塗片或培養,若分離到致病性或條件致病性真菌,可證實有活動性真菌感染。由於真菌在機體的許多部位為共生菌,故在兩處取材找到同一株真菌者,診斷較為可靠。
3.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病原體的孢子、菌絲、真菌絲、真菌顆粒、假菌絲和芽胞等,對確診非常有幫助。

治療

1.病因治療
真菌感染的治療應針對病因。因抗生素套用引起的菌群失調,需停用或調整抗生素;對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激素者,應減量或停用;導管相關性真菌感染,應拔除導管。
2.套用抗真菌藥物
對危重患者可根據診斷進行抗真菌治療,首選氟康唑。胃腸道、呼吸道和泌尿道病變可使用制黴菌素,兩性毒素B,酮康唑,氟康唑等藥物,也可聯合套用利福平、克霉唑等藥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