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砂織席技藝
- 批准時間:2015年
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基本介紹,歷史沿革,
工藝流程
外砂織席技藝的工序主要包括:破草---曬草---壓直---擇草---布綆---規席---印花---蒸汽---推實---修剪,這十道工序環環相扣,道道考究。當地民眾從海邊割回芏草,用小刀把一根根如電話線粗的芏草劈成兩半,再經過兩三天曝曬後壓直,並按照長短、優劣進行分揀。用黃麻繩在木規上布好綆線,然後進行規席,規席是織席的關鍵環節,即一人用“席批”送草,一人用“席扣”將一根根芏草編織成席,如此編織一張草蓆需用時三個半小時,用草約4000條。規席成型後再進行套色印花,並放進蒸桶用蒸汽蒸,以增加圖案的色牢度。經過套色印花和蒸汽的草蓆,待晾乾後再從上至下推拉使之密實,再進行修剪後方可使用。
外砂織席是以天然芏草為原材料,其草質輕,且具有吸濕和放濕的特性,因而織成的草蓆能隨天氣冷熱濕燥變化起到調節空間濕度的效果,具有夏涼冬暖的特點。外砂織席的印花工序獨特,其印花圖案有100餘種,深具潮汕地區的民間藝術特色和審美情趣,其中尤以“雙鳳朝牡丹”圖案的印花席最為聞名。
傳承保護
外砂織席技藝是潮汕地區傳統的手工藝,其工藝流程完整,製成品牢固耐用,傳統上是潮汕人家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同時,外砂織席技藝的傳承與發展脈絡,與潮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地區手工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對於全面了解、掌握潮汕地區社會經濟史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因地區開發帶來的自然環境變遷,織席的原材料基本上依靠從外面購買,造成手工業成本增加,加之人們對床上用品需求的變化,使得草蓆銷量銳減,也制約了外砂織席技藝的傳承發展。
基本介紹
織席技藝在外砂沿襲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這一民間技藝是以天然茳芏(草本植物,莖可用來織席)為原材料,其製作過程均為純手工,工藝流程完整。其生產工序主要是:破草—曬草—壓直—擇草—布綆—織席—印花—蒸汽—壓實—修剪。十道工序、環環相扣,道道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