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凝血(extrinsic coagulation)是1989年公布的生理學名詞,指由不存在於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發動起來的血液凝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源性凝血
- 外文名:extrinsic coagulation
- 所屬學科:生理學
- 公布時間:1989年
外源性凝血(extrinsic coagulation)是1989年公布的生理學名詞,指由不存在於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發動起來的血液凝固。
外源性凝血(extrinsic coagulation)是1989年公布的生理學名詞,指由不存在於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發動起來的血液凝固。公布時間1989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生理學名詞》第一版。1...
外源性凝血 啟動因子為來自組織的組織因子,因此此途徑又稱組織因子途徑。組織因子為一種糖蛋白,存在於大多數組織細胞的細胞膜中。當組織損傷時,組織因子暴露,血中的激活態凝血因子7(約占血中凝血因子總量的0.5%)與組織因子結合成複合物,複合物在磷脂和鈣離子存在的情況下迅速激活凝血因子10,激活態凝血因子10...
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時間短,反應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徑主要受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調節。TFPI是存在於正常人血漿及血小板和血管內皮細胞中的一種糖蛋白。它通過與因子Ⅹa或因子Ⅶa-組織因子-因子Ⅹa結合形成複合物來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組織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內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徑可以相互活化。
外源性凝血系統又稱組織系統凝血,是受傷的組織釋放凝血因子Ⅲ,進入血漿,與因子Ⅶ和Ca一起形成複合物,它可催化因子X變成活化因子X(Xa)。Xa、V、Ca及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內源性凝血系統又稱血液系統凝血,指參與凝血的全部物質都存在於血液中。在動脈粥樣硬化及脈管炎等病理情況下,血管內膜損傷(...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為Xa、V、Ca2+和PF3(血小板第3因子,為血小板膜上的磷脂)複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根據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始動途徑和參與因子的不同,可將凝血分為內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兩條途徑。(1)內源性凝血途徑:由因子Ⅻ活化而啟動。當血管受損,內膜下膠原纖維暴露...
凝血功能檢查主要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及由PT計算得到的PT活動度、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血漿凝血酶時間(TT)。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功能。PT延長主要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減少及纖維蛋白原缺乏、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發性纖溶...
4凝血酶時間(TT):秒數:12-16 需與正常對照超過3s以上異常 各項意義 APTT: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狀況,常用於監測肝素用量。增高見於血漿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減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見於高凝狀態:如促凝物質進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狀況,...
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漿中加入過量的組織凝血活酶和鈣離子,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導致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是反映血漿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標。凝血酶原時間測定是檢查機體外源性凝血系統功能有無障礙的過篩試驗,也是臨床抗凝治療的重要監測指標。...
生理功能 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有凝血酶原,因子Ⅶ、Ⅸ、Ⅹ,在內源與外源性凝血過程中均不可缺少。它們在肝臟內合成具有生理功能的凝血因子必須依賴維生素K的存在。由腸道吸收的維生素K1通過血循環輸送到肝臟,被肝細胞還原成氫醌,後者是位於內質網的羧化酶的輔酶。當因子Ⅱ、Ⅶ、Ⅸ、Ⅹ的前驅物質(一種無功能的...
實驗室研究證明,已致敏的淋巴細胞再接觸特異性抗原所產生的淋巴因子,可刺激巨噬細胞產生組織因子,激發外源性凝血作用,促進局部纖維素沉著,導致凝血活性增高。A組溶血性鏈球菌特異抗原可通過淋巴細胞作用使外周血和心肌細胞的促凝血活性增高(procoagulant activity,PCA),所有這些均提示細胞免疫介導的免疫機制在ARF發病...
參與血液凝固過程的各種組分;其中大多是含糖的絲氨酸蛋白酶。整個凝血過程大致上可分為兩個階段,凝血酶原的激活及凝膠狀纖維蛋白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 激活系統 體記憶體在有內源性及外源性兩種激活系統。前者是指心血管內膜受損,或血液流出體外通過與異常表面接觸而激活因子Ⅻ(Hageman factor)。後者則由於組織損傷...
遺傳性凝血因子Ⅶ缺乏多由凝血因子生物減少,其凝血缺陷的病因是分子結構異常,基因突變所致。發病機制:FⅦ是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徑的重要組成部分。編碼FⅦ蛋白的基因位於13號染色體長臂(13q34),長度為12.8kb,緊靠凝血因子Ⅹ基因上游2.8kb處 由9個外顯子(1a、1b、2~8)和8個內含子...
(2)凝血酶原時間測定: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表示外源性凝血系統活性減低,可見於肝臟疾病、維生素K缺乏或吸收障礙、VII缺乏及低纖維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時間縮短,可見於口服避孕藥、血栓前狀態及血栓性疾病等。(3)纖維蛋白原檢測:增高見於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傳染病、糖尿病、結締組織病、急性感染、惡性腫瘤等;減少可...
4.無肝期內毒素增加。可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進一步加重凝血障礙。檢查 1.血小板計數。2.凝血酶原時間,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功能的指標。4.纖維蛋白原。5.凝血酶時間。6.血漿凝血因子促凝活性。7.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治療 1.調整圍...
血液凝固過程可分為3個基本步驟: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的形成。③纖維蛋白形成。根據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途徑的不同,將凝血過程分為內源性凝血途徑和外源性凝血途徑。內源性凝血途徑 在損傷血管內膜時,由FⅫ啟動,完全依靠血漿內凝血因子,逐步使FX激活而發生的凝血稱 為內源性凝血途徑(intrinsic ...
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特點是起病快、突然,發展迅速,以羊水栓塞、胎盤早期剝離、重症妊高征多見。一旦發生DIC應積極結束分娩,去除子宮內容物,阻斷外源性凝血物質,病情可迅速好轉,自然緩解。必要時不失時機的使用抗凝劑防止DIC的發展。疾病名稱 產科DIC 英文名稱 disseminat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obstetrics ...
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是控制凝血啟動階段的一種體內天然抗凝蛋白,它對組織因子途徑 (即外源性凝血途徑) 具有特異性抑制作用,曾稱為外在途徑抑制物。因為血漿中的 TFP I 大部分存在於脂蛋白部分,故早期稱為脂蛋白相關凝血抑制物。正常值 TFPI 與 低密度脂蛋白( low ...
外源凝血系統激活 在DIC的發病過程中,因子Ⅲ(組織因子)釋入血流,通過外源性凝血系統觸發凝血反應,導致微血栓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除組織因子外,人體許多組織、細胞在損傷或破壞時亦可釋放組織因子類物質。它們進入血流後,具有組織因子同樣的活性和作用:①多種腫瘤細胞。②紅細胞,主要為紅細胞膜磷脂,即“...
用藥期間必須測定凝血酶原時間,一般控制在25-30秒較好。損傷釋放的組織因子(因子III)與因子VII結合成複合物激活因子X,活化的因子X(因子Xa)激活凝血酶原(因子II)變成凝血酶(因子IIa),同時因子III/VIIa複合物還激活因子IX,對凝血瀑布反應起放大作用。華法林影響與外源性凝血系統有關的凝血因子IIa、VIIa、...
⑴內膜受到損傷時,內皮細胞發生變性、壞死脫落,內皮下的膠原纖維裸露,從而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的Ⅻ因子,內源性凝血系統被激活。⑵損傷的內膜可以釋放組織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⑶受損傷的內膜變粗糙,使血小板易於聚集,主要黏附於裸露的膠原纖維上。血流改變 血流變慢和血流產生漩渦等。血液性質改變 主要是...
水蛭素作用於凝血酶的原理 一系列酶促級聯放大反應在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過程中使凝血酶原活化,生成凝血酶。凝血酶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在血栓形成過程中起非常關鍵的作用,包括血凝過程的級聯反應、纖維蛋白沉積和血小板活化等。抗凝抑制劑可分為間接凝血酶抑制劑和直接抗凝血酶抑制劑。前者是通過催化凝血酶的天然...
根據NOACs的作用靶點,可以將其分為兩類:直接Xa因子抑制劑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劑。直接Xa因子抑制劑 凝血因子Xa是外源性及內源性凝血途徑的交匯點。通過在在磷脂膜表面形成磷脂複合物,即凝血酶複合物,進而激活凝血酶原。直接Xa因子抑制劑即通過與Xa因子的活性位點結合,阻止凝血酶原轉變為凝血酶從而發揮抗凝作用,且...
凝血酶原活動度(PTA)和凝血酶原時間(PA)凝血酶原活動度正常值75%~100%。凝血酶原時間正常值為12-14秒。凝血酶原時間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鐵蛋白(SF)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鐵蛋白,但不同的檢測法有不同的正常值,一般正常均值男性約80-130ug/L(80-130ng/ml)女性約35-55ug/L(35-55ng/ml)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