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與建築:美國海外使領館建造實錄(外交與建築)

外交與建築:美國海外使領館建造實錄

外交與建築一般指本詞條

《外交與建築:美國海外使領館建造實錄》 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圖書,由[美] 洛菲勒著,袁海濱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交與建築:美國海外使領館建造實錄
  • 作者:[美]洛菲勒
  • 譯者:袁海濱
  •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8月1日
  • 頁數:285 頁
  • 定價:59.80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9513194, 7509513197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外交與建築:美國海外使領館建造實錄》揭示了美國使領館建築歷史進程中建築、政治和權力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通過形形色色的人物、異乎尋常的事件、激動人心的情節,帶領讀者見證不為人知的美國外交建築歷程,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著作。
《外交與建築》研究縝密、語言流暢,其重點放在了冷戰時期的美國海外使館建設。在那段歲月中,美國啟動了大規模的使館建設活動,意在展示其對盟國的承諾,維護其作為超級大國的世界形象。美國新使館採用了玻璃、鋼和混凝土這些極其現代的結構,象徵著開放和民主。但是很快,這些不切實際的建築及其建造程式就引起了爭議,特別是遭到了國會的質疑。作者緊密追蹤了使館建築如何淪為政治工具,有影響力的國會議員如何藉助外交建築項目來擴張自己的權力,進而促進其個人事業。
《外交與建築:美國海外使領館建造實錄》還揭示了政治格局轉變對外交優先次序的調整。經過越戰,將美國使館設計成開放的、容易接近的理念遭到廢棄。隨著使館成為抗議活動和恐怖攻擊的目標,安全防衛逐漸上升為首要考慮因素。與此同時,新首都的紛紛湧現,加重了美國維護其外交代表形象的負擔。今天的美國使館受到混凝土路障和全副武裝士兵的保護,仿佛城堡一般,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具有開放性。
作為外交資產的美國使館何以更好地發揮職能7在國際化合作和信息化溝通的時代,當國與國之間的邊界逐漸變得流動多樣之時,美國面臨著用凝固的外交建築去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的挑戰。

媒體推薦

使館建築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要代表一個國家的尊嚴及文化,又需尊重所在國的人文環境,是兩種文化的完美結合。使館建築也是國與國之間外交關係的寫照:新建成的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新館便體現了日益增強的美中關係。
——貝聿銘
本書是一部全面揭示美國使館建設歷程的專著,由於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和強悍活躍的國際形象,使得對其使館建築的解析非常令人期待。該書以外交為背景點評建築,從建築的角度解讀外交,對各個時期代表性的美國使館建築風格和建築形態進行了充分論述,對圍繞使館建築的外交風雲進行了回顧,為讀者勾畫了外交與建築這兩個領域的交集。
——張頎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外交與建築》是關於外交和建築這兩個主題的優秀專著。20世紀50年代起,伴隨著世界範圍內新生國家的不斷湧現,美國遂以建設海外新使館的方式來宣示對這些國家的承認和歡迎。幾乎無一例外,這些新生國家都以民主國家的形式起步,而美國在這些國家的新使館意在展現民主。如果說迄今仍屹立於世的一些那個時代的使館是對現存體制的譴責,那么也確實如此。要知道,2 0世紀50年代國務院負責使館建設的政策規劃者們所建造出的使館立意之深遠,超乎其預想。
——丹尼爾·派屈克·莫尼漢 美國前駐印度大使(1975-1975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會員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想向世界傳遞什麼信息7簡·洛菲勒敏銳地在一個至關重要卻又常被人忽視的領域——美國使館建築中探尋答案。沒有比建造使館更重大的政治活動,同時,也沒有比使館更為複雜的建築。從國會山卑鄙的猜忌到現代主義設計的進步觀點,洛菲勒以其自身淵博的才識,伴以可讀性極強的論述,闡釋了美國政府何以憑著鋼鐵與石頭在沉浮衰榮中盡展美國的海外形象。
——霍華德·法恩曼 《新聞周刊》首席政治記者,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評論員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簡·洛菲勒(Jane C.Loeffler) 譯者:袁海濱 注釋 解說詞:趙雪斕
簡·洛菲勒,美國馬里蘭大學榮譽課程客座副教授,講授歷史景觀和建築課程。代表作為《外交與建築》(The Architecture of Diplomacy:Building America's Embassies,1998年出版)。她還在《外交政策》、《新聞周刊》、《建築實錄》以及《紐約時報》、《建築歷史學家協會專刊》等報刊雜誌上發表了大量有關使館建築和安防問題的文章。此外,她還就相關主題參與撰寫了《聯合國》(1999年)、《華盛頓的大使官邸》(2003年)、《建造外交》(2004年)。她亦曾在美國國會作證,陳述建築作為公共外交組成部分的重要性。洛菲勒畢業於韋爾斯利學院,擁有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城市和地區規劃碩士學位,以及喬治·華盛頓大學美國文明專業博士學位。她和她的丈夫現居美國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袁海濱,出生於1975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獲建築學碩士學位。2005-2008年在中國駐美使館和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現就職於外交部行政司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致謝
緒論
第一章 早期歲月
第二章 戰後擴張
第三章 國務院的現代主義
第四章 美國輸出民主
第五章 現代建築受到攻擊
第六章 權力更迭
第七章 建築諮詢委員會
第八章 鼎盛時期
第九章 建築師堅持己見
第十章 都柏林項目僵局
第十一章 恐怖攻擊目標
後記
附錄A
附錄B
附錄C
附錄D
附錄E
譯者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