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關

夔關,鴉片戰爭前我國最大的商稅常關,設在四川東部的夔州(今重慶奉節),是長江上的重要關口,對過往川江的商船徵收商稅,其通關厘稅一直是四川第一大稅收來源,全省最主要的財政支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夔關
  • 設在:四川東部的夔州
  • 屬於:長江上的重要關口
  • 用途:對過往川江的商船徵收商稅
簡介,沿革,

簡介

“貨之出荊襄,達吳粵,與夫諸貨之入蜀者, 無不道經三峽, 途出夔門”。”川之貨“在報關納稅同時,其中一部分貨品將”滯留於夔州,再分銷川東各地”。因此,奉節夔州而成為“川東一大都會,雄踞川東經濟中心之位“。
夔關由夔州知府兼管,“歲除解足定額,每及軍督等公費外,盈餘即為知府公費。此項盈餘,恆在二十萬兩以外”,由此“四川之官職以夔州知府為肥缺”。
嘉慶年間,夔關關稅所占比重嘉慶年間,夔關關稅所占比重

沿革

夔關,明代原已設立,經明末戰亂,到清初未能開復。康熙時,復設夔關,但設立時間,各書記載不同。
康熙《夔州府志》記載:“康熙八年,奉旨設關,以通判兼攝。十二年因吳逆之亂,稅關中止。至十九年,下東蕩平,關復設。康熙二十二年纂修《會典》,奉部文令,同知專管。”
雍正《四川通志》記載:康熙五年(1666)十月二十七日四川巡撫張德地題本稱:“夔郡實系吳楚上游,明季於斯設稅。自叛逆盤踞,夔路梗塞,是稅淹廢。茲寇平時寧,舟楫稍通,仍宜於此設稅,俾一府佐經理徵收。自是裕如,較之僻處便可以一倍十。”後部議復設。“夔州府榷關,設自康熙六年”。
由於掌握史料所限,無法考證夔關設立的詳細過程,故兩種說法列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