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先生筆端的《夏》是他作為中央報紙的記者多年駐節在黃河流域所親密接觸的夏。這凝重厚實的黃土地,哺育了我們的民族,潤澤了中華數千年的燦爛文明,所以,他把黃土地之夏,作為自己縱情禮讚的典型觀照物,就不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徵和形象上的寓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
- 作者:梁衡
- 總段落數:5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文章分段,作品解析,
作者簡介
梁衡,當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國小教材總顧問。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作品原文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冷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了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牆。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扑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扑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著事物的終極。夏天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棗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他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漫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衝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風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麥子打完了,該鬆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裡。有閒情逸緻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想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文章分段
1~2為一段 總起全文
3~4為一段 寫夏的熱烈 讚美勞動者
5為一段 表達對夏的讚美及熱愛之情。
作品解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在詩人作家筆下,夏並不是一個受到青睞的季節。也許,春的百卉萌發能給人一種再生的愉悅,春的萬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暢快的釋放吧;也許,秋的收穫能給人一種成熟的滿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緒得到淋漓的宣洩吧;而夏呢?也許它太熱太釅太稠密太有點“濃得化不開”了,因此,總不免給人一種失和諧超力度負荷過重之感。所以,吟春詠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幾乎趨若過江之鯽。而夏呢?要么寫的面目猙獰,令人厭棄,要么寫成“日常睡起無情思”“手倦拋書午夢長”,於一種輕鬆閒適中透出無可奈何的失落之情。可是,《夏感》一文以飽滿的熱情“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這間的黃金的夏季。夏是積蓄沉澱釀成磅礴之勢的季節,是承上啟下的季節;夏是托起金秋的臂膀;夏在四季更迭中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夏,春之萌發便墜入虛無;沒有夏,秋之喜悅便水月鏡花。擁抱熱愛夏吧,擁抱夏熱愛夏就是擁抱我們的生命熱愛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