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日記·溫州篇》分10個篇章,包括夏鼐赴北平讀大學、去英國留學前後,1948年冬脫離中研院到1949年秋在鄉家居時期,以及在外地工作期間多次回鄉省親、處理家事、參加各項活動的日記;其中1948年12月到1949年10月的日記,是首次完整地公開發表。日記展現了夏鼐刻苦求學,謹嚴治學,最終成為中國最有成就的考古學家的人生歷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夏鼐日記·溫州篇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527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夏鼐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0985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夏鼐先生是我國傑出的考古學家,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夏鼐留存的日記,自1931年進大學學習始,直至1985年6月17日突發腦溢血當天(即去世前兩天),前後跨越半個世紀之久,其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彌足珍貴。
溫州是夏鼐的故鄉,應溫州市政府的要求,將夏鼐日記中有關溫州的記事選摘出來,並經夏鼐的兒子夏正炎、當年的助手王世民先生對照日記原本校勘、補遺,獨立編成《夏鼐日記·溫州篇》。較此前的十卷版,本書增添了不少內容,尤其是1949年前後,夏鼐在家鄉居住期間,對其經歷的政權變更之重大事件的記錄是首次公開發表,值得關注。
溫州是夏鼐的故鄉,應溫州市政府的要求,將夏鼐日記中有關溫州的記事選摘出來,並經夏鼐的兒子夏正炎、當年的助手王世民先生對照日記原本校勘、補遺,獨立編成《夏鼐日記·溫州篇》。較此前的十卷版,本書增添了不少內容,尤其是1949年前後,夏鼐在家鄉居住期間,對其經歷的政權變更之重大事件的記錄是首次公開發表,值得關注。
作者簡介
夏鼐,字作銘,浙江溫州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1935年至1939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院,後獲博士學位。1941年回國後,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等職。1950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等職。1982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考古所名譽所長。又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榮獲英國學術院、美國全國科學院等外國最高學術機構授予的通訊院士(外籍院士)榮譽稱號。1959年加人中國共產黨。當選為第二至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對中國考古學的全面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圖書目錄
《夏鼐日記·溫州篇》摘編說明/1
編輯凡例/1
夏鼐先生傳略(王仲殊)/1
家世與少年時代/1
一就讀清華大學時兩次返鄉日記(1932.6—9,1933.5—8)/14
二出國留學前兩次返鄉日記(1934.12,1935.6—8)/50
三留學回國後返鄉日記(1942.1—1943.6)/66
四西北考察結束後返鄉日記(1946.3—11)/184
五復原回南京後三次返鄉日記(1947.1—2,5—6;1948.1—3)/236
六脫離中研院家居期間日記(1948.12—1949.9)/261
七在浙江大學執教及其間返鄉日記(1949.10—1950.9)/321
八由北京返鄉接眷期間日記(1952.9—12)/387
九返鄉整理家務期間日記(1956.9—11)/406
十返鄉參加溫一中80年校慶時日記(1982.10)/417
附錄一生平事跡年表/428
附錄二我們的心是相通的(李秀君)/484
附錄三主要親屬一覽/512
附錄四返溫期間主要交往人物一覽/517
編輯凡例/1
夏鼐先生傳略(王仲殊)/1
家世與少年時代/1
一就讀清華大學時兩次返鄉日記(1932.6—9,1933.5—8)/14
二出國留學前兩次返鄉日記(1934.12,1935.6—8)/50
三留學回國後返鄉日記(1942.1—1943.6)/66
四西北考察結束後返鄉日記(1946.3—11)/184
五復原回南京後三次返鄉日記(1947.1—2,5—6;1948.1—3)/236
六脫離中研院家居期間日記(1948.12—1949.9)/261
七在浙江大學執教及其間返鄉日記(1949.10—1950.9)/321
八由北京返鄉接眷期間日記(1952.9—12)/387
九返鄉整理家務期間日記(1956.9—11)/406
十返鄉參加溫一中80年校慶時日記(1982.10)/417
附錄一生平事跡年表/428
附錄二我們的心是相通的(李秀君)/484
附錄三主要親屬一覽/512
附錄四返溫期間主要交往人物一覽/517
序言
《夏鼐日記》在2011年8月的上海書展問世以來,受到國內外讀者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充分肯定其為中國現代學術史上重要的史料寶庫,半年時間即兩次印刷,並榮獲2011年度上海優秀圖書評獎的一等獎。該書的出版在夏鼐先生的故鄉也引起各界人士的極大反響,現值溫州夏鼐故居(紀念館)向公眾開放,為進一步滿足溫籍讀者的需求,特將《夏鼐日記》中夏鼐在溫州活動部分,摘編為《夏鼐日記·溫州篇》,單獨出版。
夏鼐先生作為在溫州生長、譽滿中外的一代考古學大師,他一生與故鄉溫州的情感深厚而綿長。這方面的記述在《夏鼐日記》中占據相當的篇幅,也是引入注目的精彩部分。選編的日記計有長短不等的十個段落,其中包括他去北平讀大學、去英國留學前後,以及在外地工作期間,多次回溫州探親和家居的情況。從摘編中可以看到,他每次返回故鄉,無論停留的時間長短,多則一年半載,少則一兩個月,除一如既往堅持不懈地讀書、寫作之外,總是與眾多親朋好友、文人名士頻繁交往,暢敘友情,密切關注故鄉的經濟文化發展,特別是為故鄉的文物圖書事業盡心盡力。集中閱讀這些篇章,令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夏鼐先生一生難以割捨的故鄉情結,他對親友及故土的深情厚誼,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感人至深;所作翔實而生動的文字記述,展現了寶貴的鄉土歷史信息和社會生活畫卷。
這次摘編,是在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支持和溫州市文保考古所的安排下,約請參與《夏鼐日記》整理工作的夏鼐先生的幼子夏正炎具體承擔,並承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研究員校閱。摘編時,曾與日記原件再次進行仔細的核對,個別地方有所訂正,特別是將原偶作省略的房族和鄉情內容逐一補齊。本書卷前,仍冠以夏鼐本人生前審閱過的《夏鼐先生傳略》,以及根據其自訂年譜未完稿輯錄的“家世與少年時代”;圖版部分重新遴選返鄉期間的日記的手跡與活動照片。卷末附錄,除原有的“生平事跡年表”和“主要親屬一覽”外,新編“返溫期間主要交往人物一覽”,還轉載夏鼐夫人李秀君女士遺作《我們的心是相通的》,作為本書的重要補充。
夏鼐先生作為在溫州生長、譽滿中外的一代考古學大師,他一生與故鄉溫州的情感深厚而綿長。這方面的記述在《夏鼐日記》中占據相當的篇幅,也是引入注目的精彩部分。選編的日記計有長短不等的十個段落,其中包括他去北平讀大學、去英國留學前後,以及在外地工作期間,多次回溫州探親和家居的情況。從摘編中可以看到,他每次返回故鄉,無論停留的時間長短,多則一年半載,少則一兩個月,除一如既往堅持不懈地讀書、寫作之外,總是與眾多親朋好友、文人名士頻繁交往,暢敘友情,密切關注故鄉的經濟文化發展,特別是為故鄉的文物圖書事業盡心盡力。集中閱讀這些篇章,令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夏鼐先生一生難以割捨的故鄉情結,他對親友及故土的深情厚誼,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感人至深;所作翔實而生動的文字記述,展現了寶貴的鄉土歷史信息和社會生活畫卷。
這次摘編,是在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支持和溫州市文保考古所的安排下,約請參與《夏鼐日記》整理工作的夏鼐先生的幼子夏正炎具體承擔,並承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研究員校閱。摘編時,曾與日記原件再次進行仔細的核對,個別地方有所訂正,特別是將原偶作省略的房族和鄉情內容逐一補齊。本書卷前,仍冠以夏鼐本人生前審閱過的《夏鼐先生傳略》,以及根據其自訂年譜未完稿輯錄的“家世與少年時代”;圖版部分重新遴選返鄉期間的日記的手跡與活動照片。卷末附錄,除原有的“生平事跡年表”和“主要親屬一覽”外,新編“返溫期間主要交往人物一覽”,還轉載夏鼐夫人李秀君女士遺作《我們的心是相通的》,作為本書的重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