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雲欲雨圖
- 創作年代:明代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館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165.7厘米,橫95厘米
- 幅式:立軸
- 作者:劉珏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該畫所繪山雨欲來時山間的景象。畫中,高山萬重,縱向的山脈一直綿延到天邊,山勢陡峭險峻,四壁千仞,毫無人蹤,山上有野樹數株,山谷下溝壑萬千,山中層巒疊嶂,有山泉從石間飛流而下,一泄千里,一直落入山谷下的深潭裡。一座石橋跨於潭水之上,山腳下亂石嶙峋,看見一條條山徑向遠處的方向延伸開去,隱約中有一些房屋位於其間。在畫作的右邊,一團團烏雲洶湧而來,像是即將要到來一場暴風驟雨,雲朵迅速地行進,滾滾浮雲掩住了山頭,一陣翻雲覆雨的景象好像立刻要出現在觀者眼前。
此畫無款識,畫右上角沈周長詩:完庵再世梅花庵,官廉特于山水貪。記拓此幀梅妙品,奉常寶蓄金惟南。假歸洞庭小石室,終日默對心如憨。心開手應遂捉筆,水墨用事空青藍。天光慘澹雲物郁,山影明滅雨意含。重巒疊巘擁濕潤,遠地細瑣多杉抩。飛淙進壑勢莫拗,梁圯跨怒森猶監。人家雜住映深塢,林蹊互接迷陰嵐。梅庵如在當嘆息,逼人昢咄夫何慚。有如明月映秋水,水月渾合光相函。此圖流世人可保,未特珍重宜子男。我因題句感宿昔,物是人非懷莫堪。後識:“右原本為夏雲欲雨圖,實出梅花道人之筆,所蓄夏太常所,劉完庵金憲假臨幾月始就緒,當時示余,為之嘆賞奪真,僉憲公亦自珍愛。”左上方山頂處有“劉氏廷美”朱文方印款。
鑑藏印有“榮峰劉恕審玩”、“畢瀧秘藏”、“虛齋審定”等。
創作背景
劉珏的畫藝深受家藏及吳中藏品的滋養,曾向崑山夏昶借臨元代吳鎮《夏雲欲雨圖》,凡數月後臨摹出此圖。
藝術鑑賞
構圖
畫面布局結實,礬頭明淨,山徑脈脈可通,林木鬱鬱蔥蔥,點明了夏景的特色。山勢起落圓渾,間以坡石,“礬頭”的點苔和簡筆,從林與圓點,介字點相交織,疏密有致各表現溪山深秀之美。
畫面最具有靜感的是右下角的木橋,並行平直的線條,兩側的過廊,皆增加了橋體的定撼,而這些則更加襯托出整個畫面的感人之氣。
技法
山石畫法多用濕筆淡墨長線的大披麻皴,筆法細密,再加濃墨苔點,墨色厚潤,與礬頭相映發。筆觸凝重,墨色醇厚而有神采,則取法吳鎮。全畫用長線條的大披麻皴畫法,學董源、巨然、吳鎮一派,濃郁叢重,林木礬石,點畫濃重繁密,表現出林木茂盛的景色,氣勢磅礴。通過密中透空,委婉深遠的藝術形式,使景物更加靈秀。
名家點評
明代張醜《清河書畫舫》:“足稱真跡逸品上上。今廷美之為此圖也,不特上掩仲圭(吳鎮),足可比肩北苑(葷源),且啟南(沈周)長歌,言言金玉,字字珠璣,真是詩中畫,畫中詩。”
後世影響
畫家用濕筆淡墨長披麻皴,再加以用濃墨苔點與礬頭相映發。筆法細秀綿密,墨氣軒然瀟灑,體現出了該畫的清麗幽媚之感。這對明代中期的吳門畫派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歷史傳承
作者簡介
劉珏(1410—1472),明代畫家。字廷美,號完庵,長洲(江蘇蘇州)人。明正統三年(1438)舉人,官至山西按察僉事。老而嗜學無倦。善書畫,工詩文,是天順年間頗有影響的山水畫家。山水師法吳鎮、王蒙,風格蒼鬱,所繪山嵐草樹,頗有董、巨余意。著有《完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