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縣氣象局籌建於1957年11月,負責夏邑縣區域內的天氣預報管理工作,及時提出氣象災害防禦措施,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堅持把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和氣象科技服務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生產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邑縣氣象局
- 地區:夏邑縣
- 性質:氣象局
- 創建時間:1957年11月
概述,簡介,歷史沿革,管理體制,業務與服務,氣象服務,氣象預報預測,氣象綜合觀測,職責,
概述
簡介
夏邑縣位於河南省東部,地處豫、魯、蘇、皖四省交界處,屬黃淮沖積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地表平坦。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災害性天氣頻發,尤以乾旱、大風、冰雹、雷電、暴雨為甚。開展農業氣象觀測和服務工作,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危害。
歷史沿革
1957年11月,夏邑縣建立氣候站。1958年1月1日正式開始地面氣象觀測,站址位於縣城北500米閆劉莊鄉村。1960年3月更名為夏邑縣氣象服務站。1961年站址向東南遷移500米。1971年5月更名為夏邑縣氣象站。1990年5月更名夏邑縣氣象局。2006年籌措資金,對氣象局進行了重新規劃。征地15畝,建辦公室14間,圍牆500米,觀測場擴建為25×25平方米,環境面貌有了較大改善。2007年1月1日,站址向西北方遷移500米,位於二環路西段法院北500米閆劉莊鄉村,東經116°08′,北緯34°15′,海拔高度41.0米。自建站至今,夏邑縣氣象局均為國家一般站,區站號58017。
管理體制
業務與服務
氣象服務
服務方式
1977根據省市氣象業務部門的工作計畫,夏邑縣氣象局根據地理分布,在孔莊、業廟、李集、駱集四個鄉建立了氣象哨,負責墒情、農情和雨情服務。
1981年6月正式開始天氣圖傳真接收工作,主要接收北京的氣象傳真和日本的傳真圖表,並製作天氣預報。
1987年3月開通甚高頻無線對講電話,實現與商丘地區氣象台天氣會商。
1991年春,縣政府和氣象局共同投資2.8萬元建成氣象預警服務系統。同年8月正式使用預警系統對外開展服務,每天上、下午各廣播一次,服務單位通過預警接收機定時接收氣象信息服務。
1994年縣電視台製作、播放夏邑天氣預報。
2002年,縣氣象局建成多媒體電視天氣預報製作系統,將自製節目錄像帶送電視台播放。
1997年7月開通夏邑縣“121”天氣預報自動答詢電話。
2005年“121”電話改號為“12121”。2007年根據商丘市氣象局的要求,全市“12121”答詢電話實行集約服務。
2002年6月,縣政府投資57.2萬元建立了興農網,全縣25個鄉鎮均配備計算機和檔案櫃。組織培訓了鄉村信息員和鄉鎮主抓農業的鄉鎮長。
2004年5月,在全縣20個鄉建起了鄉鎮自動雨量站。
服務種類
1981-1991年,中長期預報包括旬、月、季、年和適播期預報,氣象局派專人送達或郵寄到縣政府和鄉鎮,深受縣、鄉兩級政府好評。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始於1989年,成立了夏邑縣人民政府人工增雨領導小組,主管縣長任組長,縣武裝部部長、氣象局局長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氣象局,氣象局長任辦公室主任。當年縣政府投入16萬元購置三七高炮4門、炮彈500發,組織培訓了一支高炮人工增雨隊伍,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88年4月,在商丘市氣象局防雷中心指導下,開展全縣防雷設施檢測工作。1990年夏邑縣氣象局成立了服務股,全面開展全縣防雷設施檢測工作。
1988年4月,在商丘市氣象局防雷中心指導下,開展全縣防雷設施檢測工作。1990年夏邑縣氣象局成立了服務股,全面開展全縣防雷設施檢測工作。
服務效益
2001年7月21日到30日,降水量達271.1毫米,大—暴雨日計5天,出現了30年不遇的洪澇。夏邑縣氣象局做出準確預報,並及時向縣委、縣政府、縣防汛辦進行了匯報和服務,收到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氣象預報預測
短期天氣預報
1959年開始製作補充天氣預報,1977年參加了地區氣象台組織的全地區預報會戰,建立了一整套簡易實用的預報工具與模式,對提高夏邑站的預報準確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78年10月至1983年12月,根據地區局要求進行了預報業務基本建設。抄錄整理資料51項,繪製簡易天氣圖3種,各種氣象要素曲線圖7種,並建立了預報業務技術檔案。
中期天氣預報
上世紀70年代,分析整理大量高空、地面氣象資料,找出了相關模式,製作了一旬天氣過程趨勢預報,為縣領導及各鄉鎮領導進行了服務。
長期天氣預報
主要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和常規氣象圖表及天氣諺語、韻律關係等方法,分別作出具有本地特點的補充訂正預報。1995年10月商丘地區預報體制改革,縣局改為傳遞預報。
氣象綜合觀測
觀測機構
1957年11月至1960年2月為夏邑縣氣候站,當時有2名觀測員,1960年3月至1974年觀測員增至3人,觀測、預報一人值班。1980年1月,建立測報組、預報組,測報組4人。1982年更名為地面氣象測報股,定編2-3人。
觀測時次
1959年1月至1960年7月,採用地方時制,每天在07時、13時、19時觀測3次。1960年8月,改為每天北京時08時、14時、20時觀測3次。1961年至2006年,每年在6月15日-8月31日期間,增加05時、11時、17時3次觀測。常年不守夜班,1975年開始02時記錄用訂正後的自記記錄代替。
觀測項目
1959年1月1日,觀測項目有雲、能見度、天氣現象、風向、風速、溫度、濕度、降水、日照,當年又增加地溫、蒸發觀測項目。1960年2月,開展農業氣象觀測和服務工作(墒情、災情調查及物候觀測)。1977年根據地區要求,在孔莊等3個鄉建立3個氣象哨,開展墒情、農情和雨情觀測。2004年增加深層地溫觀測。2008年增加電線積冰觀測。
現代化觀測系統
2003年12月,安裝ZQZ-CⅡ型自動氣象站,觀測項目有氣壓、氣溫、溫度、風向、風速、降水、地溫。2004年1月-12月人工、自動儀器同步進行平行觀測,記錄以人工觀測為準。2005年1月-12月改為以自動站觀測記錄為準。2006年1月,自動站正式投入單軌業務運行。
職責
負責氣象探測資料的匯總、傳輸和管理,及時提出氣象災害防禦措施。積極保護氣象探測環境,做好雷電災害防禦工作的依法管理工作,防雷技術服務工作正逐步規範化。開展以“情系民生、勤政廉政”為主題的廉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