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連特拉王朝(夏連特拉)

夏連特拉王朝

夏連特拉一般指本詞條

夏連特拉王朝(Shailendra Dynasty,另譯沙倫答臘王朝),是8-9世紀出現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中部的一個信奉大乘佛教的政權。其在中爪哇修建了大量大乘風格的佛教建築,以婆羅浮屠最為有名。

9世紀,以巴塔潘為首的中爪哇本土濕婆教勢力推翻了夏連特拉王室在中爪哇的統治,夏連特拉王子波羅普陀羅被迫逃往蘇門答臘,成為了室利佛逝的統治者。

在與該王朝有關的碑文中,其統治者有“Shailendra”(夏連特拉)這一稱號,史學界因此稱其為夏連特拉王朝。由於“Shailendr”一詞在梵文中有“山之王”的意思,因此該王朝又被稱為山帝王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連特拉王朝
  • 外文名:Shailendra Dynasty
  • 別名:山帝王朝
  • 核心地區:爪哇島中部
  • 宗教:大乘佛教
  • 語言:爪哇語、馬來語、梵語
歷史記載,建築藝術,

歷史記載

8世紀後半期,由於缺乏史書的傳承,關於這個甚至連來源都無法解釋清楚的神秘王朝最早的文字記載來自於碑文,這些碑文最早發現於今天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中部(但是該王朝則聲稱自己是來自扶南王國的逃難者),該王朝可以確定的歷史是,曾滅爪哇中部原本信奉濕婆教、由珊闍耶家族統治的訶陵王國(該國據漢文史料《兩道考》記載,則遷都爪哇島東部的婆露伽斯),統治爪哇除東部山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並攻略南洋各地。在9世紀上半葉爪哇東部濕婆教土著勢力復興之後,該國又成為了蘇門答臘的統治者
根據一座發現於今天泰國所屬馬來半島北部洛坤府地區的雙面碑文來看,正面碑文證明該碑的建立者是統治中心位於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巴鄰旁地區的室利佛逝帝國的統治者,背面碑文又證明該碑文的豎立者應當屬於夏連特拉王朝,因此按一般推論來推測夏連特拉即室利佛逝。但是根據印度著名學者馬君達在1933年的研究結果(該研究結果至今還影響著史學界),認為該碑文的兩面是由不同時期的不同統治者刻成的,儘管兩面碑文字型風格的相似程度使人看來即便是兩位不同統治者時期的作品,它們相距的時間也不會太過遙遠。
根據越南的漢文史料《大越史記編年》以及一些發現在今天越南南方占婆古國的碑文記載,8世紀60~80年代,該政權的勢力曾一直擴展到占婆,入侵尚在中國人統治之下的越南北部,並一度深入其內地,而洛坤碑文的正面也恰好被考證為創作於該時間段,但該碑文的豎立者是否和這位占婆與越南的入侵者同為一人則不得而知。至於背面碑文被一部分史學家視為是一個尚未完成的銘文,文中慶賀的國王並非正面碑文所提到的那位室利佛逝帝國的統治者,而是夏連特拉王朝的波羅普陀羅達瓦,此人又被認為是發現於今孟加拉一座碑文的樹立者,該碑文證實該統治者曾向去該地學習佛法的蘇門答臘佛僧提供修建了一座寺院,並撥出了一些村莊的稅收作為寺院的維持費用,根據這塊碑文我們可以確定,波羅普陀羅達瓦是夏連特拉王朝的薩摩羅統伽的幼子,而薩摩羅統伽及其父親則有大量的銘文資料可以被證明,是以爪哇作為自己的核心統治地區的,那么可以由此追述,之前夏連特拉王國的諸王也是以爪哇島作為王朝的核心,而室利佛逝帝國則在傳統上一直被認為是以蘇門答臘島或者馬來半島作為自己的核心地域進行統治的(但也不排除室利佛逝早期是以爪哇中部,後來伴隨著東部爪哇島土著勢力的復興而將統治中心轉移的可能)。
根據阿拉伯人的遊記記載,該王朝又曾滅亡真臘,並在該國安置了一位自己所滿意的新統治者,不過這一史料本身的來源就是作者的道聽途說,因此可信度一直不被認可,史學家更多認為這個故事只是反映了夏連特拉王朝對高棉的統治以及吳哥帝國與夏連特拉王朝所存在的某種親屬關係。從反映闍耶跋摩二世這位吳哥王權建立的真正奠基者的碑文來看(這些碑文樹立於闍耶跋摩去世近兩百年之後,但依舊被認為是可靠的史料來源),並沒有說明闍耶跋莫二世從爪哇島回到高棉的原因。
除此以外,11世紀室利佛逝帝國被夏連特拉王朝統治,則被視為是該王朝在爪哇島的統治瓦解之後,逃亡蘇門答臘島的夏連特拉王子入贅該國王室的結果。

建築藝術

夏連特拉王朝在人類建築史留下的寶貴遺產也遠比在文字中形象更加鮮明清晰的。為了宣揚大乘佛教,或許也是為了消除濕婆教的勢力和影響,該王朝開始大量修建以婆羅浮屠為代表的一系列佛教建築。這些至今尚且留存於中爪哇、蘇門答臘等地的佛教建築給後世留下光輝的建築藝術遺產,但也必定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使人民轉而支持珊闍耶家族,成為了夏特連拉王朝滅亡的主要因素。約在832年,夏連特拉國王薩摩羅統迦去世,珊闍耶王室巴塔潘親王乘機奪取王位。夏連特拉王子波羅普陀羅被迫逃往蘇門答臘,入贅室利佛逝王國,後為該國國王。夏連特拉勢力被逐出中爪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