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湘蓉,區域地質礦產學家、地質學史專家。對中南地區,特別是江西、湖北二省地質礦產勘查成績卓著。在中國成礦區和成礦規律研究方面貢獻尤大,是中國地質學史研究的重要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
基本介紹
簡介,個人履歷,人物生平,製圖方面,突出成就,
簡介
建國後,歷任江西省工業廳副廳長兼江西地質調查所所長,中南地質局地質礦產室主任,地質部廣西地質局、全國地質資料局、湖北省地質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至三十二屆理事、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委員。開創中國省級地方志中設地質礦產分志的先河。代表作《中南六省鉛鋅礦和銅礦成礦區域和成礦規律圖》、《中國中南部岩漿岩有色金屬礦床的成礦區域》、《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中國地質學會史》、《湖北省志·地質礦產》等,享譽中外。
個人履歷
1910年2月28日 生於江西省南昌市千家後巷4號。
1929-1934年 清華大學數學系、地學系學習,畢業獲理學士學位。
1934-1937年 任清華大學地學系助教。
1937-1949年 任江西省地質調查所技士、技正、代所長,1945年任所長。
1944-1949年 兼任國立中正大學工學院和農學院教授。
1949-1952年 任江西地質調查所所長(先後改名中南第四地質調查所、中南地質調查所南昌分所)。
1952-1956年 任中南地質局計畫室副主任、地礦室主任、資料處主任工程師等職。
1956年2月-10月 任廣西省地質局總工程師。
1956年10月-1958年12月 任全國地質資料局總工程師。
1958年12月-1982年11月 任湖北省地質局總工程師。
1983年4月-1991年11月 任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通訊委員。
1959-1986年4月 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委員、常委。
2001年5月5日 在武漢病逝。
人物生平
《中國地質》
夏湘蓉,字鏡懷。1910年2月28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千家後巷4號的一個書香世
家。其父為園藝家,任職廬山植物園。1915年入私塾發蒙,1921年入南昌市模範國小。1923年考入省立南昌市第二中學,高中畢業時,學校鼓勵有志青年要立志科學救國。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算學系,兩年後轉地學系就讀,193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留校任地學系岩石學、礦床學助教。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是年8月,懷著滿腔悲憤回到南昌,應時任江西地質調查所所長尹贊勛之邀,投身該所任職。日本侵略軍挑起戰爭烽火,為求調查所及員工的安全,幾經遷移,顛沛流離,仍堅持野外地質礦產調查,所涉礦種有煤、銅、砂金、瓷土等,編制、出版1∶20萬分幅地質圖多幅和1∶100萬江西省地質圖。1944年受聘兼任國立中正大學工學院、化工系和農學院教授。抗戰勝利後,籌建新所址,迅速恢復野外調查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當局脅迫撤離出走,權衡時局利弊,堅守崗位,著手編寫江西省地質礦產簡況,以迎接南昌解放,使地質調查所全部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完好無損地回到人民的懷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夏湘蓉受到黨和政府的信任,委以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員、財經委員會委員、工業廳第一副廳長兼江西省地質調查所所長等職,為恢復礦山生產做了大量工作。
1952年底,中國將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隨著機構調整,夏湘蓉到設在武漢的中南地質局任職,先後任計畫室副主任、地礦室主任和資料處主任工程師等職,並著手研究中南地區成礦規律。1956年2月奉調南寧籌組廣西省地質局並任總工程師。1956年10月奉調進京,任全國地質資料局總工程師,清理全國新舊地質資料家底。1958年12月奉調到設在武漢的湖北省地質局任總工程師,主持全省地質工作和地質科學研究工作,深入野外現場,指導地質礦產勘查工作,解決重大技術難題,推動鄂東銅綠山銅礦勘探評價和最早肯定宜昌地區磷礦遠景,為建成中國重要的大冶有色金屬工業和宜昌磷化工業基地提供了資源保障,還培養了一批地學人才。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停止了一切地質工作,直到1972 年7月從省“五七”幹校回到地質局機關,主持完成了中南地區礦產資源彙編。其後專注中國地質學史的研究,1976年初到1990年先後撰寫和出版《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中國地質學會史》和《湖北省志·地質礦產》三部專門著作。在1996年前還進行了大量的地質學史和中國外學術交流活動。
夏湘蓉除歷任上述職務外,還於1958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到1986年任民盟湖北省委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常委。1957年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尼泊爾並進行學術交流。曾任中國地質學會31、32屆理事、名譽理事、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和《地質論評》主編,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首任會長。湖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名譽理事。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INHIGEO)委員、通訊委員。多次參加中國外學術交流,蜚聲中外。
夏湘蓉於1999年10月18日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2001年5月5日21時30分在武漢病逝。
製圖方面
中國礦產分布圖
1938年在江西地質調查所任職時,參加了中國最早推行1∶20萬分幅《南昌、進賢》幅
地質測圖、編圖、分版、設色,陸續出版8幅,同時編制、出版1∶100萬《江西省地質圖》,逐漸形成將所有地質礦產調查的成果,最終匯聚在高質量的地質圖件上的觀點。 1955年蒐集新舊地質礦產資料,以半年時間編制1∶100萬《中南六省鉛鋅礦和銅礦成礦區域和成礦規律圖》,該圖種為中國首例。
1956年任職全國地質資料局總工程師,主持完成清理來自全國的新舊地質資料,匯總編制《全國地質研究程度圖》和《全國礦產分布圖》。
1959年為滿足各方面的需要,主持編制並出版1∶50萬《湖北省地質圖》和《湖北省大地構造圖》,以及相應的說明書。一個以省為界的地質圖,在全國當屬首例。
1961年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1∶100萬國際分幅一套綜合地質圖件”中,主編《長沙幅》,協編《武漢幅》、《西安幅》,一套圖主要圖件有地質圖、礦產圖、大地構造圖、內生、外生(包括可燃原料)成礦規律及預測圖;輔助圖有岩相古地理圖、岩漿岩分布圖、構造建造圖和地質礦產研究程度圖,並編了一套地質圖件說明書,1964年全面完成上交全國地質圖編審委員會驗收,並交付制印出版。最終成果於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975年主持中南地區及湖北省礦產資源彙編項目,編寫《中南地區礦產資源概況》及《湖北省礦產資源概況》,編制1∶100萬《中南地區主要礦產分布圖》和中南地區鋼鐵、有色金屬、化肥化工、建工及非金屬4種《礦產資源利用情況圖》大型圖件,為有關領導部門了解資源概況、編制長遠規劃、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各礦產資源提供可靠依據。
夏湘蓉一生編制不同比例尺、多圖種、各具不同功能的地質圖件,形成一套獨有創見的編圖理念和方法。
突出成就
《清華周刊》
夏湘蓉對中國古代歷史有較深的研究,早在清華大學就讀時,就開始涉獵
地學史方面的知識。時值上海申報館為紀念《申報》創刊六十周年,出版一部全新的大型中國地圖之際,1933 年,他以筆名鏡懷撰寫《中國輿圖制繪年表》發表在《清華周刊》上。他的畢業論文《江西地層考》亦當屬此範圍。 1976年初他開始撰寫《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稍後李仲均、王根元相繼參加,歷時三年完成初稿。全書按時空分為兩編:上編《古代礦業經濟簡史》按中國歷史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三大時期,從石器時代到三代、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直到明、清各個斷代史中的礦業發展簡況,是一種十分宏大寬容的歷史載體。引論古代典籍,資料詳實,將歷代涉及鐵、銅、錫、鉛、鋅、金、汞、煤及石油等產出地點、產量數字,按時間匯聚有序。特別還按近年來史前考古和銅、鐵礦地質勘查的迅速發展,就古代青銅和鐵冶業的起源,作專章論述,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下編《古代礦業技術概論》中,在金屬礦產部分首先指出古代對金屬礦物通稱“金石”到分為金、玉、石、石四類,對於金屬礦物的生成、金屬礦石和金屬的關係,也都有明確的認識;古代礦業的採選冶技術都比較原始。按現代地質學理論,對古代所要求的金屬礦的礦床類型,大致劃分有:沖積砂礦床、坡積砂礦床、殘積砂礦床、岩溶淋濾礦床、膽銅礦床、銅的氧化帶或次生硫化富集帶、原生脈狀金屬礦床和原生層狀金屬礦床等八種。並分別將鐵、銅、錫、鉛鋅、銀、金、汞礦等,一一詳細按古代對其礦物和礦石的認識,礦床類型、開採、選礦加工、冶煉列述。還就古代金屬礦產共生關係和金屬礦床的指示植物作專門論證。非金屬礦部分有陶土、瓷土、石鹽、池鹽、井鹽、煤、石油和天然氣、玉和綠松石等,分別對古代相關記述進行匯總,也提一些新的看法,並被以後實際所證實。
《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於1980年出版,很快售缺,應中國外廣泛需要,1986年進行第二次印刷。1989年在台北出版了繁體字版。1982年榮獲1977-1981年全國科技圖書獎。出版後引起中國外廣泛的關注,有評論:“地質學史受人重視實自此書問世始”、“是繼章(鴻釗)氏之後在這個領域中較早的研究者”、“是一部開山之作”。日本學者岸本亦男評論認為該書是“將中國古代礦產開發的歷史資料彙編到這種程度的文獻,是以前未曾見過的。”英國科學家、著名科技史研究專家李約瑟博士表示對該書“特別感興趣”。
1981年底,夏湘蓉與王根元合作撰寫《中國地質學會史》一書,於1982年6月出版。該書全面、客觀地反映60年來中國地質學會發展歷史,總結全體會員辛勤努力,積極開展學術活動,記載了對現代地質科學在中國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對國際地質科學界的影響。該書在1982年出版,8月間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國地質學會60周年紀念大會上與廣大代表見面,產生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曾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的尹贊勛說:“夏湘蓉同志剛剛完成《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現在又完成了《中國地質學會史》,為中國地質學界立了大功”。前蘇聯著名的地質學史研究的權威齊霍米洛夫得到此書後,特致函作者,建議出外文版在國外發行。
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通知中國地質學會,要求建立地質學史研究組織。1980年初,幾位地質學史研究的專家,在北京全國地質博物館開會,成立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的籌備組。同年4月11日召開的第二次籌備會議上,宣告正式成立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鑒於夏湘蓉在研究中國地質學史方面有特殊貢獻,因而推舉他為首任會長。
1982年10月5-10日,在北京大學隆重舉行了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首屆學術年會,即第一屆全國地質學通史討論會。10月5日開幕式上,到會代表88人,收到論文61篇。夏湘蓉主持了大會,並致了開幕詞,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黃汲清、李春昱、高振西、張文佑,北大副教務長蘇士文、美籍華裔地質學家吳景楨等在主席台上就座並講了話。會議在地質學古代史、事業史、學科史、地質哲學、地質學史教學等方面展開了廣泛討論,有很大收穫。會議期間,夏湘蓉主持了地質學史研究會第一屆第四次幹事會議。主要決議如下:(1)爭取每年召開一次學術年會;(2)積極準備參加1984年在莫斯科召開的第27屆國際地質學大會的地質學史組討論,開始徵集論文;(3)研究會應發展自己的會員,並需有一定的條件;(4)儘快擬訂會章。另外,決定印出本屆年會會訊,並選優秀論文,正式結集出版。經過這次會議,地質學史研究會的活動,有了相當大的規模,並且逐步走上了正軌。
1982年12月,第一屆地學史學術討論會在廣州舉行。夏湘蓉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武衡、侯仁之、譚其驤等都作為大會主席團成員領導了這次會議。夏在大會上作了“國外地質學史研究動態”的報告,受到與會者強烈關注。夏在會議空隙時間,還召集了參加會議的地質學史研究者開會討論了這方面今後的工作安排。
1983年,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第二屆學術年會在南京大學舉行,出席代表65人,收到論文52篇。夏湘蓉主持了大會,並致開幕詞。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穆恩之、南京大學代校長郭令智等作為特邀嘉賓列席並講了話。會議期間,夏湘蓉主持召開了地質學史研究會第一屆第五次幹事擴大會議,主要建議儘早組織編寫《地質學史教程》,並且著手分階段編寫中國古、近、現代地質學思想史料。結論是:“組織起來,成立一個編委會,從事《中國地質學史》專著的編寫工作。”
1984年5月,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夏湘蓉與秘書長李鄂榮聯名上書地質礦產部黨組,建議設立地質學史研究室,具體談到任務、課題、經費、編制等等。特別談到吸收有此興趣的好同志參加,以便發揮餘熱。
1984年11月19-23日,在廣西桂林召開了“第二屆全國地學史學術討論會”暨“第三屆全國地質學史學術討論會”。夏湘蓉出席並主持了大會,參加了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舉行的“紀念徐霞客誕辰400周年暨徐霞客塑像落成典禮”。他在灕江遊船上主持了地質學史研究會的幹事會議。同年底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了地質學會第二屆幹事會組成名單,夏湘蓉連任會長,其餘9人是李鄂榮(秘書長)、王根元、李仲均、聞廣、吳鳳鳴、陶世龍、孫榮圭、王仰之、潘雲唐。
夏湘蓉於20世紀80年代初應聘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採礦編輯委員會委員兼分支學科編寫組採礦史的主編,並親自參加撰寫,與李仲均、王根元、楊文衡合作,完成了“中國古代採礦、選礦技術”、“中國古代礦冶業”、“中國古代深井開鑿技術”3個較長的條目,該書於1984年9月出版,很受觀迎,半年之後(1985年3月)就第2次印刷。
夏湘蓉應美國權威的《科學傳記詞典》編委會之約,撰寫“李四光”傳記詞條(合中文1000字),他於1985年3月寄出,後來於1986年正式出版。
夏湘蓉曾應湖南省地質學會之約,撰寫“丁文江事略”,以備丁文江墓修復後樹碑勒石之用。1986年4月,丁墓完全修復,湖南省當局在長沙舉行紀念丁文江逝世50周年大會,省領導人焦林義、周正親臨致詞,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黃汲清、李春昱,老測量學家曾世英等也出席講話。夏湘蓉作為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與幹事王仰之、潘雲唐一起出席,大家充分評價了丁文江作為中國地質事業創始人的豐功偉績,會議期間大家揭丁文江墓,並去中南工業大學講學。
夏湘蓉因為年事高邁及在武漢遙控指揮多所不便,1986年4月辭去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之職,推薦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教授王鴻禎繼任會長,該校成立地質學史研究室(後改為研究所),即為地質學史研究會掛靠單位。原幹事改稱委員,夏湘蓉仍作為常務委員參與領導工作。
1987年10月5-7日,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以“紀念丁文江先生100年、章鴻釗先生110年誕辰暨中國地質事業早期史討論會”在北京大學召開,夏湘蓉出席並參與領導大會工作,並在討論會上作了“緬懷丁文江先生”的會長退職演說。
夏湘蓉在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任期間,曾是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委員(中國唯一的正式委員),他十分關心爭取國際地質科學史討論會在中國召開,並積極聯繫。1990年第十五屆國際地質學史討論會與中國地質學史研究會第七屆年會同時在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召開。夏湘蓉出席了大會,並宣讀了英文稿《麥美德及其所著中文本地質學》一文,後來譯成中文,發表在《中國地質》上。他指出了此書是唯一的一本美國學者用中文、而且是用典雅的古漢語寫的一本圖文並茂的教科書,可供大、中學學生使用,該書在中美地質學術交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