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湘平
- 國籍:湖南湘潭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0年11月
- 職業:當代著名書法家、美術家
- 主要成就: 200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藝術榮譽獎
2009年中國文聯授予“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六十年”榮譽證和獎章 - 代表作品:書法作品:《唐山抗震十周年紀念碑》等繪畫作品:版畫《海島國小》《椰林深處》等
藝術簡介,藝術特色,個人履歷,藝術評論,作品賞析,
藝術簡介
1930年11月7日生,湖南湘潭人。1949年參軍在部隊從事文化工作,60年代初曾在廣州美術學院教師進修班進修。歷任文工團員、宣傳幹部、文藝指導員、廣州軍區政治部美術組組長、1976年調總政文化部負責全軍美術、書法領導組織工作。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一、二、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評審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三屆常務理事、全國美展評審。
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書法創作院副院長。工書法,擅繪畫,幼承家學,於顏真卿、何紹基、曹全碑、鄧石如等碑帖啟蒙,而後廣臨博取。四體皆有涉獵、尤精隸書,夏湘平先生長期從事全軍的美術和書法的組織領導工作,在繁忙的公務之暇,仍孜孜不倦地臨池和探索,並把繪畫的創作理念、結構布局結合運用於書法創作當中,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夏湘平的隸書疏朗秀逸,隸韻草情,意趣生動,自具面貌,世稱“夏隸”。數十年來,他深入部隊、深入基層創作多幅書畫作品,歌頌共產黨,歌頌人民軍隊,歌頌社會主義祖國。他所書巨型石碑《唐山抗震十周年紀念碑》、《汨羅江屈原離騷碑》、《朝陽閣賦碑》等,被中國書法界稱為當代隸書的豐碑,必將弘揚千載。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並被許多國家和 港澳台地區以及國內博物館、紀念館收藏。
藝術特色
“轉益多師,唯藝是取”是夏湘平先生能在豐厚傳統根基上構建出自己的書法藝術形象的原因所在。自幼啟蒙於顏真卿楷法、何紹基隸字,後習兩漢各種碑帖,同時對金文、帛書、殘紙、北朝墓誌等各時期書法藝術廣泛吸取,遠溯近臨、反覆琢磨,以期取之一二,為其所用。在學習書法藝術上,夏湘平先生主張首先要繼承傳統,對傳統的書法精品要“察之尚精,擬之貴似”,尤貴神似。同時強調書法藝術要著眼於探索和創新,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他還主張要多讀古人的碑帖,從根本上學到用筆、結字的方法、什麼帖都可以看看。同時對現代人的書法也可借簽,使眼界放寬,從而廣取博收,溶百家於一爐。
夏湘平先生的書法於隸書尤為精湛,他的隸書創作首先是在嫻熟掌握隸書傳統技法和規律的基礎上,依據自己的藝術審美,力求變通創新,面對兩漢上百種風格各異的隸書碑帖,夏湘平先生採取遺貌取神、變眾法為己法,不拘泥於某碑某帖,而摻以篆、行、草書的筆墨情趣使隸書結字、章法突破傳統藩籬,夏湘平先生的隸書在欹正、收縱、參差、聚散的諸多變化中寓巧於拙、寓生於熟,平夷中求險絕、靜謐中求跳宕,展現給觀者的隸書筆法是豐筋健骨、蒼勁雄渾、質樸古拙的獨特藝術效果,成為當今書壇極具鮮明個性風格的書法家而卓絕聞世。
使欣賞者感受到了一個熔融漢簡漢碑,又兼得行草筆意的新隸書藝術形象的魅力,這就是夏公的成功。---摘自林岫《記夏湘平先生書法印象》
“學古變古”、“學法變法”,營造個性化的藝術形象,是他要求自己同時又提醒他人的經驗之談。讀夏湘平書法,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那流動在作品之中的廣取博覽、自成一家的藝術獨特性。(劉洪彪語)。
以“草情隸韻”為特色的夏隸,不僅廣納諸隸之長,而且將草書的情致滲入其中,形成了“人有我有、人無我有”的獨特隸書之風。---摘自駱飛《儒雅之氣大家風範》
個人履歷
1949年/參軍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宣傳幹事等職,開始從事文化藝術工作。
1959年/在廣州軍區開始從事部隊美術專業創作,作品先後入展全軍全國美展,這一時期主要繪畫作品有版畫《海島國小》、《椰林深處》、《銅牆鐵壁》中國畫《有朋自遠方來》、《毛主席送子務農》、油畫《越南-中國》。
1973年/創作油畫《越南-中國》入選全國美展,1973年04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選定出版了單頁全國公開發行。
1976年/調入總政治部負責主管全軍美術、書法組織領導工作。
1977年/負責組織舉辦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5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兩個月。
1978年/隨作家劉白羽,畫家關山月、黎雄才等到敦煌、酒泉、嘉峪關、烏魯木齊、伊犁、喀什等地採風。
1979年/隨劇作家胡可赴雲南前線,慰問開源、蒙自、河口等地英雄指戰員,創作了大量戰地寫生作品,歷時兩個多月。
1979年/負責組織舉辦全國《自衛反擊保衛邊疆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參展畫家500餘位。
1979年/參加全國第四屆文代會。
1979年/出席全國第三屆美代會,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981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書法家協會成立大會,當選為常務理事。(並於1985年和1991年連續三屆當選常務理事,參與書協各項工作)
1984年/中央電視台錄製播出《夏湘平隸書專題講座》。
1985年/參加全國第二屆書法家協會理事會,繼續當選為常務理事。
1986年/擔任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參與展覽評審工作。
1986年/書寫《唐山抗震十周年紀念碑》碑文,刻石立於唐山市中心廣場。
1986年/六人書法聯展于山東濰坊。(夏湘平、劉藝、徐本一、熊伯齊、朱壽友、聶成文)
1987年/北京六人書畫展於深圳美術館。(夏湘平、李鐸、李力生、張道興、李寶林、於明海)
1987年/作為中國書協陪同團團長,率日本書道聯盟第五次研修團赴陝西漢中石門考察學習漢代摩崖刻石,並代表中國書協給日本書道研修團全體日本書法家頒髮結業證書。
1989年/被聘為新加坡中華書協海外評議員。
1989年/被聘為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拍攝錄製函授大學教學光碟。
1990年/出版四體書法格言警句選。(與沈鵬、歐陽中石等合著)
1991年/參加全國第三屆書法家協會理事會,繼續當選為常務理事。
1991年/《當代書法大家字典》出版,收入夏湘平隸書範字3000多字。
1992年/用隸書書寫屈原《離騷》全文2500餘字,四面環刻于越五米高的巨石之上,此碑立於湖南汨羅江畔屈原碑林;是整個碑林的主碑。
1993年/被聘為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
1994年/應邀參加紹興蘭亭書法藝術節。
1994年/《書法字海》出版,收入夏湘平隸書範字400多字。
1994年/應邀參加西安國際書法節。
1996年/參加全國第六屆文代會。
1996年/應邀參加《中國書畫名家電視系列片》拍攝。
1997年/回響中央號召,積極參加萬里採風活動,深入江蘇省多個基層縣市,為基層民眾創作了大量藝術作品。
1997年/《藝海縱橫》系列光碟出版夏湘平專集——“把握規律,強化個性”。
1998年/應邀為泰國皇宮淡浮院書寫長聯。
1999年/由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名詩佳句——夏湘平書法作品選》。
2000年/湖南電視台拍攝《墨海尋夢——夏湘平專集》錄像。
2000年/中央電視台拍攝《翰墨飄香——夏湘平專集》錄像。
2001年/《夏湘平書屈原離騷碑》由“香港”中國書法出版社結集出版並舉行首發式。
2001年/獲中國書協藝術榮譽獎。
2001年/為中國書協培訓中心編寫教材《隸書卷》——關於《石門頌》。
2002年/《夏湘平書屈原離騷碑》由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3年/中央電視台拍攝《流金歲月——夏湘平專集》錄像。
2006年/書寫大型碑刻《朝陽閣賦》立於山西省壽陽縣朝陽閣,並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書法藝術創作院成立,被聘為副院長。
2009年/中國文聯授予“從事新中國文藝工作六十年”榮譽證和獎章。
2010年/《夏湘平書周敦頤隸書長卷》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藝術評論
記夏湘平先生書法印象
2006年1月作者林岫
去 年清明節後,曾有機會拜觀著名老書家夏湘平先生的近作《書周敦頤愛蓮說》長卷,其書神采奕奕,雅致淳古,開卷直覺清氣逼人。展卷之餘,我趁興於卷後題了四言四句。詩曰:“人書俱老,清雅獨芳。文情墨趣,交映生光。”此詩是我對他“清雅獨芳”的隸書藝術作品的評價,也表達了我對一位“人書俱老”的書法家由衷的敬重之情。
認識夏湘平先生已經二十五年了,我們同在中國書協常務理事會共事。他為人耿直中正,待人熱情,言事析理,頗多識見,大家常常尊稱他為“夏公”。夏公,是那種你不必考慮委婉謹慎就可以直傾肺腑的人。作為當代最早崛起於書壇的書家,他兼擅各體,尤工八分,又熔古鑄今,瀟散雄逸,自成一格,故聲名遠及海內外。
在跟夏公的交往中,有件事至今印象深刻。那是壬申(1992)年春暮的事。當時湖南汩羅屈原碑林擬將《離騷》書刻成巨幛作為主碑長久豎立於碑林,曾派專人到京約稿。因任務重大,時間緊迫,京津書家皆不敢應承,唯夏公欣然受之。從查資料到揮毫書畢,半月有餘,共書寫了16張四尺整宣。張壁通體觀之,洋洋灑灑,縱橫皆成意象,如一氣呵成。能把《離騷》這兩千五百餘字的驚世鎮史之作書成巨幛,除技巧工夫之外,還需要藝術家可貴的膽氣。作為一名藝術家,如果沒有這種膽量和氣魄,是不可能聳立起自己藝術征程上的新高峰的。自此,書界對夏公的大功力、大氣魄愈加肅然起敬。
當代中國書法創作的主流趨勢依然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力求變通致新。應該說,不拘成法的銳力求新已成為時代給予當代書法家奮起變革的契機,所以,誰能把握住這個契機,構築並實現自己新的希望變革和轉型的審美理想,為當代奉獻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誰就有可能稱得上是當代真正的書法大家。
夏公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在獨擅的隸書風格上追求新變,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天我們見到的那一幅幅古趣盎然又逸筆超邁的隸書作品,正正可見夏公翰墨日新的成功,也不難解讀出他在思變、通變中的深沉思考和良苦用心。
細味夏公能獲得今天如此重大成就,我以為首先是他轉益多師,唯藝是取,能在豐厚的傳統根基上構建出自己的書法藝術形象。夏公學習隸書從不固守某碑某帖,也不泥定於常見的幾種漢隸範本。他眼光深遠寬博,不拘時代、門派、書種地遠溯近取,以便汲取更多的藝術滋養。他不但臨習過金文、簡帛和摩崖刻石,還長期寖研過“二爨”、《嵩高靈廟碑》、《泰山金剛經》和《鄭道昭碑》等。平時遇到他認為可學可取的書作,無論古人今人、前輩小輩,也無論海內海外,無論傳統現代甚或先鋒前衛,都會反覆琢磨,認真臨摹仿效,以得其一二為喜。因為夏公學習隸書是從廣臨漢隸入手,歷練數十年之久,下過異乎尋常的功夫,所以在此基礎上,他不但嫻熟了隸書的基本技法,也掌握了隸書變化的一般規律,最後終能依據自己的審美追求,遺貌取神,變眾法為己法,形成自己的隸書個性風貌。這跟當前大多數習隸者所走的專習一碑而不思旁騖的熟門熟徑相比,無疑需要更大的付出。但是,開闊視野,不拘時代門派書種的廣收博取,使欣賞者感受到了一個 熔融漢簡 漢碑,又兼得行草筆意的新隸書藝術形象的魅力,這就是 夏公 的成功。
其次是他厚積薄發,融會貫通,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藝術個性發展的成功之路。
多年來,夏公在書法創作實踐中不斷體味清代包世臣關於“筆近篆、體近真者,隸書也”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明乎此後,夏公遂由字內字外兩路出擊,一邊從金文、大篆、古隸中學習筆法,又從魏碑、晉草、唐楷中汲取結字諸法,一邊又加強字外功的積墊,在文字學、文學方面鉤深探賾,終於軼出畦徑,藝獲大成。
藝者皆知,從事書畫學習,得形似易,得神似難,得神似而出神入化、自成氣象者愈難。夏公深諳“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見《翰林粹言》)的藝術真諦,所以他對傳統的學習和繼承,入門出師,只為取其精髓;厚積薄發,只為融會貫通。如此日積月久,馳筆於紙,所見俱由情性,不見某碑某帖之優孟衣冠,自有奇采神韻。譬如在作品的整體布局上,他為了著力蘊育端莊古雅而又奔放靈動的氣象,常對隸書單字的結構稍作調整,並摻以篆、行、草等書體的筆情墨趣,欲以趣生情,以情動人,故而使近幾年的隸書作品在欹正、收縱、參差、聚散的變化中寓拙於巧,寓生於熟,出現了一種平夷中求險絕、靜謐中求跳宕的不同尋常筆墨的藝術效果。另外,他為了體現崇尚質樸古拙、蒼勁老辣的藝術追求,他在用筆上特別注重一個“澀”字。澀,即遲送澀進,是行筆的一種方法。它要求行筆時,筆鋒須在提按頓挫、似行非行的運動中完成書寫。馳筆過速則飄,過緩則拖,都會影響筆勢、貫氣和神韻。這裡,既有適度的認可,又有技巧功夫的運籌,唯有如此,方可使隸書點線的力感和筆勢的節奏矯然出入其中,真非老手不能為之。
讀夏公的書法作品,不僅給我們以美的享受,還留下了對當代書法藝術創作很多富有啟迪性的思考。書法博大精深,它與中華民族的文字共生久遠,這是其它藝術難以望之項背的。書法領域中的任何一種書體從萌生髮展、社會認可到代代傳承,都自成一條源遠流深的歷史長河。離開綿延五千年之久的傳統文化的寬厚河床去理解這門既古老又獨具青春活力的書法藝術者是淺薄的,所以孤立地學習任何一種書體,稍有小成便沾沾自喜的人都會因為淺薄而慢怠了書法這門國粹藝術,最終與成功無緣。由此看來,夏公的成功跟他對書法藝術的真知灼見不無關係,我們也只有從這個角度去解讀夏公的書法作品,才能真正了解夏公。
行文及此,忽地想起宋代林逋《省心錄》說的“心不清無以見道,志不確無以立功”這句至理名言來,夏公清心淡泊的人品、逸筆超邁的書風,正是他為人從藝之道的最好展示。他雖然已經步入古稀之年,猶有上下求索、秉燭思變之志,實在令人敬重。我想,縱以“非盡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清代劉開《與阮元論書文》)來評價其“人書俱老,翰墨日新”的成就,亦當可稱之。
《中國藝術報》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