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成

夏桂成

夏桂成,1932年生,江蘇省中醫院婦科主任醫師,中華中醫婦科學會常委。擅長治療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更年期綜合徵等婦科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桂成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2年生
  • 職業:江蘇省中醫院婦科主任醫師
  • 主要成就:學術論文獲省市優秀論文獎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學術思想,論文著作,

人物簡介

夏桂成,我國著名中醫婦科專家,江蘇省名中醫,江蘇省中醫院婦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醫婦科專家,全國中醫婦科學會委員,江蘇省中醫婦科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編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中醫婦科專業從事醫療、教學、科研40餘年,實踐經驗豐富。
夏桂成尤其擅長治療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膜樣痛經、早期更年期綜合症等,對婦科經、帶、胎、產等疾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辯證方法,他提出月經周期中陰陽消長轉化以《易學》奇偶數律的關係,強調治未病的特點,提出腎-心-子宮生理生殖軸的觀點,反映出腎心合治的特點,被譽為“送子觀音”。1997年獲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專家榮譽,他領導進行的中藥流產引產藥“天牙片”曾獲衛生部科研獎,1997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並獲“十佳醫務人員”光榮稱號。

主要經歷

夏桂成教授,江蘇省江陰人,幼年鄉居,聰穎好學,因家境困頓,終至中途輟學,稍長則由族人推薦得立於江陰名醫夏奕鈞門下。他視師如父,謹事慎行,如斯三易寒暑,方入中醫學之門逕。五十年代中期,風華正茂的他懷著對中醫的求索,獨自負笈來寧,考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期年就職於江蘇省中醫院,即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科,翌年拜科人黃鶴秋老主任為師,黃老從醫五十餘載,擅長調理月經和不孕不育病證的治療,曾用消食化積治療症瘕,得效享譽金陵,求治者眾。
夏桂成教授尊師敬業,待診經年,得其心傳,出而應診,每獲良效。曾有一婦,年逾知命,絕經三載,腹笥膨大,赴某醫院診治,判定為盆腔腫塊,頗難治療,繼因感冒遂致神糊囈語,腹笥更大,均謂無治,舉家惶惶,已備後事,適有其親友,與他相交甚篤,求他出診,夏師謹察細思,據其脈象細糊,重按有力,舌苔乾涸根部焦黃,隨用和欲表里雙解,熱解後轉用黃老消食化積法前後調治經年,腫塊消失,體健逾昔,乃翁登門跪謝,詞切動人。他經此醫事,雖有成功之喜悅,更感行醫責任重大,嘗謂醫家處劑治病,決病家之生,定病家之安危,為醫難,而為病家信賴如斯者更難。且中醫乃博大精深之學,非一門一派,一經一典所能涵概。非勤讀巧思用心於臨床不可,遂肆力於學問,精研古籍,靈素內外難,婦科諸書,當代有關醫事報導,無不津涉啟其,而所研精讀者,《傅青主女科》《婦人規》《婦人大全良方》也務求其大意,通明指歸。
他六十年代早期即在《中醫雜誌》上發表傅青主婦科學術特點之研究文章。七十年代,從事月 經周期及調周法之研究,乃得協和醫科大學葛秦生教授來寧所介紹基礎體溫在臨床套用 之啟發。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間,運用調周法,研究不孕不育病症之深層療治,頗有心得。朝天宮有一張姓婦,年已四十四歲,結婚二十載,膝下猶虛,其夫就職他鄉,兩地分居,初不介意,後夫調回金陵已數年,多處求治,未獲寸效。常嘆伯道無兒,深為憂慮,後聞夏師善治斯證,攜婦來診。經診斷則授以補腎調周法,著重經間排卵期療治,即前人所謂“的候”時期,順而施之則成胎矣。服藥一載果然成孕。孕後又見漏紅,多方檢查,得悉合併子宮肌瘤,囑其臥床休息,按補腎和瘀獲效,翌年舉一男。
夏師常謂之,月經頑證,常與月經周期演變失常有關,月經周期之演變,又所以形成節律者,必與陰陽消長轉化之運動變化有關,與天、地、人三者間之生物鐘有關,因而深研易學八卦,提出心—腎—子宮生理生殖軸之觀點,後期又研究易數律,發現陰陽消長轉化運動存在著“7,5,3”奇數律,與“2,4,6”偶數律之運動形式,未病調治,可愈頑證。將其調周法套用於器質性及免疫性不孕症,同樣獲得良好效果。曾有周姓婦,來自金壇農村,婚後七年未孕,趕赴上海,北京等地求診,謂為慢性炎症,免疫抗體陽性所致。歷經中西醫多方療治,前後三載猶未得效,後經友人介紹,來寧求治於夏師,經用調周法佐以疏肝通絡法,服藥八月,始得毓麟,後分娩一女,取名寧玉,以示寧地得玉也。由於調治不孕症卓有成效,被譽為“送子觀音”。他曾多次赴歐美澳洲講學,闡述月經周期與調周法,以其所研究之易數律,頗得海外學者之好評。近年來接受全國帶徒任務,以其大醫精誠之風範,行不言之教,又謂,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相長,唯盡己之所能,傾囊相授,以啟迪後人。

學術思想

夏桂成治療經前期漏紅
凡在經前期出現陰道漏紅,並隨月經周期發作者,稱為經前期漏紅,或稱經前期出血,現代婦科學稱為黃體期出血。本病亦為臨床所常見。其特徵為每屆經前期陰道漏紅,出血量少,點滴不淨,少則3天,多則半月,與經間期出血相連線,與經期延長相混淆。夏教授在長期臨床觀察中,發現本病不同於經期延長、經漏、赤帶及經間期出血等病證,具有一定的特點,且有些病情複雜和頑固,常反覆發作,故應專題討論。
1 傳統辨治
按傳統的辨治方法,依據一般出血病的常規,從虛、熱、瘀論治。虛者指氣虛不能攝血;熱者指血熱迫血妄行;瘀者指血瘀血室,致血不得歸經。經前期漏紅亦不例外,亦應從虛、熱、瘀論治。虛應為陽氣之不足,乃脾腎之虧虛,以致子宮失於固藏,故見出血量少,色偏淡,無血塊,伴有腰?楚,腹脹,大便易溏,納食不佳,神疲乏力,舌質淡紅,脈細弱。治當健脾補腎,益氣攝血,方選歸脾湯加續斷、菟絲子、紫石英等,必要時可加阿膠、鹿角膠等;熱應為陰虛鬱火證,故見經前期漏紅,量稍多,色紅,質粘膩,伴有胸悶煩躁,乳房脹痛,頭昏頭痛,口乾舌燥,夜寐甚差,大便偏乾,小便黃少,舌紅絳、苔黃膩,脈弦數。治當滋陰養血,涼血清熱,方選保陰煎加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瘀應為腎虛血瘀,故見漏紅量少,色紫黯,質粘膩,有小血塊,或有小腹或少腹脹痛,胸悶煩躁,大便偏黑,舌紫暗,脈細弦。治當補腎助陽,化瘀止血。方選加味失笑散加續斷、紫石英等。
2 辨治特色
臨床辨治特色,其一是調周法治療,其二是辨病施治。
2.1 調周治法 即周期中4期均治。
經後期屬於周期中的奠基階段,治以滋陰養血,佐以健脾助陽,方用歸芍地黃湯合異功散。藥用炒當歸、白芍、山藥、山茱萸、熟地黃、牡丹皮、茯苓、太子參、白朮、陳皮、續斷、菟絲子、炙甘草等。隨著經後期的後移,還要逐漸加入杜仲、肉蓯蓉、鎖陽等,以陽中求陰,促進陰長。
經間排卵期,是重陰轉陽的轉化期,亦是本病治療的重要時期,補腎調氣血以促轉化,方用自擬經驗方補腎促排卵湯。藥用炒當歸、赤芍、白芍、山藥、山茱萸、熟地黃、炒牡丹皮、茯苓、續斷、菟絲子、鹿角、五靈脂等。經前期漏紅,脾腎虧虛者多,故常加黨參、黃芪等;如有明顯的陰虛血熱現象者,經前在原方基礎上去鹿角、當歸,加女貞子、旱蓮草、紫河車等,有利於經前期控制出血。
經前期是陽長的時期,也是漏紅髮作的時期,有相當部分患者,表現出心肝火旺的血熱證候,因此,在經前期以補腎助陽的同時,必須佐以清熱止血之法,方選健固湯,或毓麟珠,合丹梔逍遙散加減。藥用黨參、白朮、山藥、牡丹皮、茯苓、續斷、菟絲子、鹿角霜或鹿角膠、鉤藤、梔子、炒荊芥、大薊、小薊等。但是病發時期,要在辨證的前提下,結合調周法。血瘀證者,可在加味失笑散合毓麟珠方上進退,因為補腎助陽有利於活血化瘀,或者限制血瘀的發展。血熱證者,可在保陰煎的方藥中加續斷、紫石英、制香附等,不僅照顧到經前期的特點,而且亦有利於經期經血排泄之順暢。脾腎氣虛證者,仍當以健固湯加減,或偏於脾虛者,可以溫土毓麟湯治之。
行經期是重陽轉陰的轉化時期,排泄經血有利於陽轉陰,故經血的順利排泄,標示轉化順利,故需用五味調經散(湯)加味。藥用丹參、赤芍、五靈脂、山楂、益母草,再加入艾葉、制香附、茯苓、續斷、牡丹皮等。如陰虛血熱,表現月經過多者,上方去艾葉、丹參,加入大薊、小薊、生地黃等。如氣虛脾弱,亦見月經過多者,上方去丹參、赤芍,加入炒白朮、黨參(重用)、砂仁等。
總之,調周法亦要針對各種證型進行辨證加減,但前提在於調整周期中陰陽消長轉化的整體,以保障月經周期演變的正常進行,自無經前期漏紅之疾也。

論文著作

近10餘年來,夏桂成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有5篇獲省市優秀論文獎。主編著作有:《中醫臨床婦科學》、《實用婦科方劑學》,均系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簡明中醫婦科學》(外文版),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簡明中醫婦科手冊》,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