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家院民居
- 地理位置:河南省原陽縣新華街42號
- 所處時代:清朝
- 占地面積:1637 m
- 保護級別: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屬性: 清代民宅
民居簡介,歷史沿革,建築特色,建築風格,建築形制,結構特點,文物保護,旅遊信息,開放時間,地理位置,
民居簡介
夏家院民居位於原陽縣新華街42號,建於明末清初,坐東向西。建築群原有四處院落,該處為主院。主院又分三進院落,有房屋74間,皆為樓閣式建築。
夏家院民居是陽武縣(今原陽縣)夏姓財主的一處私宅。因房主人為夏姓,故稱“夏家院”。又因房主英年早逝,無有子嗣,只剩一位寡婦支撐家業,當地人又把該院稱為“夏寡婦院”。
夏家院最後一位男主人名叫夏綿祖,字瓞生,號繩武,生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四日,卒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五月初九,享年26歲。其父夏聯奎,字捷三,敕授文林郎。其祖父夏廷楷,陛授湖北廣濟縣知縣。夏家祖上曾受誥封、敕授。據傳,天津、開封、衛輝府、輝縣、武陟、沁陽均有夏家的當鋪,夏家加入了全國性的金融機構“同和裕銀號”。輝縣和武陟木欒店分別有夏家大別墅和大花園,陽武縣城南有其小花園。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占領陽武縣城後,即居此院,時稱“日本小分隊”。
解放後,夏家院民居歸公,原陽縣委最早在此院辦公,之後,縣委招待所、工業局、二工局、工業供銷公司及部分家屬曾先後占用。1991年主院交付文物部門保護管理,幾經修葺,現已恢復原貌。
1991年10月闢為“原陽歷史名人館”;
1997年4月定為“原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築特色
建築風格
夏家院民居是黃河中下游保存較完整的一處古代民居建築群,其建築風格是北方標準式的“四合院”建築形式。且布局嚴謹,裝飾典雅,做工精細,渾厚莊重。尤其是各種木雕精緻細膩、刀法嫻熟。木雕隔扇上有“金玉其相”“追琢其章”“桂森舉立”等篆刻;偏門上方磚雕有“善宜”“施吉”“戩穀”等字樣。
這些對研究黃河流域的民風、民俗以及建築風格均有較高價值,是一處為數不多的古代民居建築群。
建築形制
大門為一倒座式門樓,面闊五間,開門於西南角。門樓磚雕精緻,正脊和垂脊兩端磚雕吻獸,垂脊下端屋檐角處45度磚雕,稱之為“扭頭”。扭頭分四層,最下為45度斜出的筒瓦,上部兩層卷草磚雕,最頂上末端透雕一銅錢。門樓對應的廂房山牆做成一面影壁,形成座山照壁。
第一進院落南北向為廂房,東為主廳,西為倒座。倒座在一般為僕人居住,或置為倉庫。夏家院倒座與廂房之間設定有轉廂樓,使其相連線。廂房為硬山樓閣式建築,面闊三間,出前檐廊,面牆皆裝有木質隔扇,上雕各種幾何圖形,做工精細。主廳位於夏家院的中軸線上,硬山灰瓦,面闊五間,明三暗五,平面呈“凹”字形,前檐通體木裝修,次、梢間之間有木隔斷。
主廳之後為第二進院,兩邊設有左右廂房,為硬山樓閣式建築,面闊三間。第二進院無正房,正中直接設定一座月亮門,門後是後院。後院有左右廂房和主房構成。主房面闊五間,硬山灰瓦樓閣式建築,第二層均為拱券形窗戶。兩座廂房面闊五間,廂房左右對稱,經“轉廂樓”與主房相連相通。“轉廂樓”向下設有樓梯。通過轉廂樓,後院的二層都連通起來,方便實用。
結構特點
夏家院內部廂房與正房、廂房與倒座之間設定了獨特的“轉廂樓”。“轉廂樓”是連線廂房和倒座、廂房和正房的建築物。它使得夏家院的二層房屋能夠相互連線起來,房房相通,加強了建築物之間的聯繫,使民居空間成為對外封閉,對內開放聯通的關係。此外,夏家院第二進院落未設正房,通過月亮門直接過渡到後院,是合院民居的“過院”設計。
文物保護
入選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以主院為基準,院牆外西擴60米,東、南、北各擴70米。
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各擴110米,向北擴140米。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館)
地理位置
原陽縣新華街42號。
夏家院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