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的花環

夏娃的花環

《夏娃的花環》是作者馬季的第一部散文隨筆集,所收錄的文章曾陸續在高端文學報刊發表,其中有優美的文化散文,細緻的作家研究,客觀的網路文學現象分析,新穎的閱讀心得,敏銳的社會觀察和專業的藝術賞析等。《夏娃的花環》是作者十多年散文、隨筆寫作的結晶,分為:京城文化、品嘗生活、邊走邊讀、作家現場、文化視野和社會萬象等六個部分。作者本人從事文學編輯和文學創作多年,藝術經驗與思想積累豐富厚重,文筆清新、流暢。作品的特點是從細節人手,以小見大,知微見著,富有原創精神與鮮明的文學追求,可讀性很強。

基本介紹

  • 書名:夏娃的花環
  • 出版社:知識出版社
  • 頁數:218頁
  • ISBN:9787501562855, 7501562857
  • 作者:馬季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夏娃在自己裸露的身體上掛上花環,無論那個自然而美麗的符號如何變化,女性對美的追求卻是亘古不變的。
《夏娃的花環》是“中國新實力作家精選”系列中的一冊,收錄了馬季創作的《都市俏女郎的生態平衡術》、《不僅要抓住眼球,更要抓住內心》、《肖克凡:人與機器的歷史錯位》等作品。

圖書目錄

第一輯 京城文化
北京的樓與牆
詩意朦朧的京城水域
懷柔山澗的動靜之趣
紅樓夢幻大觀園
京城胡同里的文化風景
京城“書市”風景線
“瑜伽”的姿態
“溫暖”的白雪世界
在三里屯泡吧
“新北京”將會有多大
第二輯 品嘗生活
歲月的火種
自我放逐與自我救贖
我欠母校兩塊玻璃
長春的茶館
長春美食
城市客廳
北國春城的詩意生活
網際網路,實現平民文學夢
都市俏女郎的生態平衡術
第三輯 邊走邊讀
人生的輕盈與沉重
像嬰兒那么乾淨
看雲的孩子長大了,一切才開始
群體性寫作與出版的新型模式
社會特性的深層次顯現
不僅要抓住眼球,更要抓住內心
永不阻隔的精神對話
趣味與實用兼容的輕閱讀時代
文學閱讀:三分天下,別有洞天
複雜性與純粹性:文學閱讀的二元組合
文學的魅力與青春相伴
文學虛構使生活產生意義
什麼暢銷書能彌合閱讀斷層
當小說成為教科書
第四輯 作家現場
葉廣芩:從採桑子到青木川
范小青:真情與溫暖對於一個人的意義
黃蓓佳:每一部書都是一段生命
儲福金:傾聽黑白的撞擊之聲
李佩甫:物質時代的精神守望
肖克凡:人與機器的歷史錯位
畢淑敏:探究生命的使者
胡冬林:宏偉的生命故事
王川:向一代大師致敬
徐坤:心靈尺度高於現實尺度
范穩:與“大地”間的習與悟
關仁山:從傳統道德習俗中開掘新的生活
第五輯 文化視野
夏娃的花環
現代情色文學之父:皮埃特羅·阿雷提諾
歐洲自由精神的坐標:卡薩諾瓦
梨花依舊,佳人樓空:凱瑟琳·曼斯菲爾德
神秘隱喻的花神:喬治亞一歐姬芙
優美與癲狂的女性號角:阿奈絲·寧
焦慮:東西方文化的衝突與突圍
第六輯 社會萬象
寫作的困境與批評的焦慮
真實的世界與開放的思維
小說與影視的幾種關係模式
商業時代的文化重塑
票號:中國金融業的重要鏈條
大車店:黑土地商業變遷的見證者
用心靈才能聽到的民謠
反思全人類的巨大災難

文摘

在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人們對古代建築的懷念愈來愈強烈了。往低處說,它是城市的旅遊資源;往高處論,它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對於建國後北京古代建築存留的風風雨雨,陳年往事,人們始終記著一個人——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先生曾經在《關於北京城牆存廢問題的討論》一文中寫道:我們要記著,從前歷史上易朝換代是一個統治者代替了另一個統治者,但一切主要的生產技術及文明的、藝術的創造,卻總是從人民手中出來的;為生活便利和安心工作的城市工程也不是例外。簡略說來,1234年元人的統治階級滅了金人的統治階級之後,焚毀了比今天北京小得多的中都。(在今,城西南)。到1267年,元世祖以中都東北郊瓊華島離宮(今北海)為他威權統治的基礎核心,古今最美的皇宮之一,外面四圍另築了一周規模極大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城;現在內城的東西兩面就仍然是元代舊的城牆部位,北面在現在的北面城牆之北五里之處(土城至今尚存)、,南面則在今長安街線上。當時城的東南角就是現在尚存的、郭守敬所創建的觀象台地點。那時所要的是強調皇宮的威儀,“面朝背市”的制度,即宮在南端,市在宮的北面的布局。當時運河以什剎海為終點,所以商業中心,即“市”的位置,便在鐘鼓樓一帶。
這些論證產生於五十年代,當時有很多聲音表示贊同拆除那些“封建社會統治者保衛他們的勢力的遺蹟”。梁先生作為學者當然是有自己的觀點的,只不過他的觀點沒有被政府部門視為金玉良言。梁先生的論證方式很儒雅,言辭及其平易,並無疾呼的口吻,卻是嚴肅而誠懇的。他有知識分子的良知,卻無官員的權力,這是毫無辦法的事情。當然,有關部門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以梁先生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建議,保留了一批古代建築,其中包括本文涉及的古樓和其他建築。半個世紀過去了,改革開放的北京,因為這些歷史遺存,贏得了世人讚嘆的.目光,並得到世界各民族的尊敬。
北京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上毗鄰而居的鼓樓和鐘樓,是元明清三代發出“台北時間”的地方。鼓樓在南,鐘樓在北,一前一後坐落在古城中軸線的北端,與南面的景山遙相呼應,顯示出帝都的非凡氣勢。
鼓樓始建於元代,名為齊政樓,後毀於戰火。明朝永樂十八年重建鼓樓,到清朝順治十一年,毀得僅剩台基。鼓樓現存規模,是嘉慶年問和光緒年間兩度重修的結果。鼓樓通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磚砌台基上,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鼓樓內部通體彩畫,金碧輝煌。二層原本置宋代的銅壺滴漏和鐃神,用來報時,但在清初遺失。清代起改用時辰香定更次,並設主更鼓一面和群鼓二十四面報時,象徵一年二十四節氣。面對大廳正中擺放的堪稱鼓中之王的一面紅底黃色盤龍大鼓,你馬上會產生一種很特殊的心理感應,耳根有些緊縮,似乎它隨時會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響。那似乎又不只是鼓的聲音,而是一個民族久遠的呼喊……根據古代都城“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規制,鼓樓正處在皇城之後,而且附近多有權貴宅第,不遠處的積水潭和什剎海也都是商賈雲集之所,因此帶動了鼓樓前商業的發展。直到王府井、西單等商業街興起後,這裡才逐漸衰落。1949年後,鼓樓商業街重新繁榮,在保留老字號的同時,又新開了許多商店、飯店和風味小吃店,成為北京城北地區的商業中心之一。
鐘樓原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閣,始建於至元九年(1272’年),後來毀於戰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建,成為鐘樓,不久後再次被毀。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兩年後竣工。鐘樓占地約6000平方米,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通高47.95米。這座建築能夠保存下來,應該說是北京城的幸運。民國時期,它一度被改為電影放映院,新中國成立後成為北京防空指揮部的辦公場所。1976年唐山大地震險些令它再度“滄桑”,直到80年代初投資修葺,它才得以重見天日。
鐘樓的正中立有八角形的鐘架,懸掛“大明永樂吉日”鑄的大銅鐘一口。鐘高7.02米,直徑3.4米,重63噸,是中國現存體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銅鐘,有“鐘王”之稱。它的鐘聲悠遠綿長,圓潤洪亮,在過去北京城尚無高大建築的時代,可以傳播數十里遠。鑄鐘在中國古代是一件非常耗時費力的工作,尤其鑄造京都的“報時鐘”,更是絲毫馬虎不得的大事。有個淒涼的民間傳說,記載了發生在鐘樓後面鑄鐘工廠里的故事:宮廷傳來聖旨,限鐘匠在規定之日將大鐘鑄造出來,可是眼看期限將至,大鐘的鑄成還遙遙無期,情急之下,鐘匠的女兒效仿干將莫邪跳入了火爐,鐘匠來不及救女兒,只搶救出一隻繡花鞋,此後,每逢敲鐘的時候,鐘神便發出“鏘鏘”之音,很像女兒前來索要鞋子……
根據明清規制,鐘鼓樓每天兩次鳴鐘,寅時的稱為“亮更”,戌時的稱為“定更”。戌時開始在每個更次擊鼓,直到次日寅時。這被稱作“晨鐘暮鼓”。1924年以後,隨著鐘錶的普及,鐘鼓樓也不再用來報時。2001年歲末開始,為慶祝新年,重新鳴響大鐘和更鼓。紅色的鼓樓和綠色的鐘樓,有“紅男綠女”之說,也算符合中國傳統文化陰陽相生的理論。如今,鐘鼓之聲雖少聞於耳,晨鐘暮鼓的思古之幽情仍在國人的心中迴蕩。
當遊人們從八達嶺長城乘興而歸,途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再往南走,過了馬甸橋,雄偉的德勝門箭樓便遙遙在望。這是一條歷史的軌跡,今天的遊人們途經的正是一條中國古代京城的防衛線。位於八達嶺高速公路南端終點的德勝門箭樓,是守候明清兩代王朝心臟的戰鬥堡壘,歷經無數戰事,卻雄風依舊,像一位威風凜凜、忠於職守的將軍,巍巍矗立在北二環西段,遙望遠方。P3-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