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九九

夏九九歌一般指本詞條

“夏九九”和“冬九九”一樣,是我國農曆中用“九”習慣標示的雜節,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九九
  • 內容:用農曆標示的節氣歌
  • 範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用
  • 對應:冬九九
  • 流傳:民間
  • 時間:從夏至起81天
夏九九的流傳,夏九九的歷史記載,夏九九全文,異地的夏九九歌,

夏九九的流傳

我國農曆中“九”是習慣用的雜節,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節。
“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係。

夏九九的歷史記載

據考證,“夏九九歌”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有了,歷代都有記載。南宋人陸泳在《吳下田家志》中就記載了“夏至九九歌”。有人發現,該支歌謠用松煙墨寫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廟正殿的榆木大樑上,至今墨跡猶新。歌謠道:“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由謝肇淛編撰的《五雜俎》,是明代的一部隨筆札記,著作包括讀書心得、事理分析、政局時事、風土人情,筆記中也有一首“夏至後九九謠”:“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水如沐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
在清代人杜文瀾編撰的《古謠謗》里,一首“夏九九歌”格外引人注目:“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街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頂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民間的“夏九九歌”就更多了。比如舊時北方農村流傳的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濕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六九五
十四,乘涼莫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要蓋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江南一帶流傳的又有所不同了:“一九二九,扇子勿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頭頂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餘姚東部一帶(舊慈谿西鄉)農村的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勿離手;三九四九,汗出淌流;五九四十五,曬煞河鯽魚;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得時;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夜裡蓋棉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歌謠中說到的“炭墼”,圓柱狀,用炭末製成,主要用作手爐的燃料。手爐是舊時大戶人家冬天烘手的日常用具,形似火熜但比火熜要小,多用白銅製作,非常細巧、精緻。

夏九九全文

如最能反映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樑上的《夏至九九歌》,全文是: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
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異地的夏九九歌

異地也有“夏九九”歌,北方農村的“夏九九”歌,是: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濕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蓋單;
八九七十二,當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九九”歌雖然未廣泛流傳,但它比冬九九適用範圍更廣。除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分地區等地區不適用外,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適用。這是因為我國南北溫差夏季小,冬季大。因此“夏九九”歌就沒有“冬九九”的那種地域局限性。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