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昌橋

壽昌橋

壽昌橋座落在浙江省湖州市二都村上渚河上,南北走向,為單孔弧邊石拱橋,全長40餘米,高8.10米,淨跨17.4米,矢高7.16米。據文獻記載,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該橋結構科學、造型優美、裝飾古樸、保存較好,是浙北杭嘉湖乃至長三角地區迄今發現的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單孔石拱橋。整橋石材采自當地著名的“武康石”,紫褐色的橋身青藤纏繞如長虹飲澗,具有極高的文物古建築價值。壽昌橋較好的保存了歷史原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壽昌橋
  • 類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年代:宋代
  • 屬性:橋
概述,藝術,特色,存在時期,形狀,保存狀況,現狀,文物保護,歷史悠久,保護方案,

概述

壽昌橋
壽昌橋壽昌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壽昌橋又名上渚橋,在德清縣二都瓦窯自然村。南宋鹹淳間(1265—1274)縣人姚智建。壽昌橋,橫跨上渚河,為單孔石拱橋。長35.2米,寬2.8米,拱跨17.2米;上設須彌座式石欄板,間置蓮瓣花紋望柱;兩側鋪有跺垂帶;墩用長方塊石壘砌金剛牆。建築古樸雄健,是德清縣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橋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明嘉靖《武康縣誌》記載,“壽昌橋,一名上渚橋,在縣(武康縣)東南十八里。宋鹹淳間邑人姚智建。”因建橋題記漶滅,史書也沒有更詳細的記載,壽昌橋的確切紀年及歷次維修情況不明。但是從橋的形制、質材、風格及裝飾手法判斷,壽昌橋與江浙一帶同時期宋代橋樑基本相似,而且保存更加完整,是研究中國宋代石拱橋的重要物質資料。這座橋趙孟頫走過,洪升走過,姜夔在橋邊居住過,這可謂橋以人興了。

藝術

壽昌橋是一座很有時代特色的石拱橋之一,其設計之科學、造型之美觀、建造之精良,尤其此橋單孔跨度較大、收分手法等,在同類橋樑中實屬罕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壽昌橋的始建年代比永安橋約晚130多年。壽昌橋的用材均採用出自橋樑附近防風山的武康石,橋壘40m,單孔淨跨17.40m。此橋的可貴之處是充打採用高超的收分手法,如橋墩、拱券、坡腳等。所以,壽昌橋的設計應相比下永安橋清河橋等,有較大的特殊之處。這三座橋樑雖然都為拱橋類型,但不難發現在形式和建造工藝上,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區別的。壽昌橋的雕刻工藝充分顯示了設計者卓越的 聰明才智,如雲紋和成組的鼓釘紋相配工藝等。壽昌橋旁刻壽昌兩字為橋名.拱內的右側還見鐫刻精美的一幅荷蓮組合圖案,這些多是宋元時期橋樑的熏要特點。壽昌橋的造型,猶如一件特美絕倫的工藝品傑作,與其旁的現代高速公路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浙北杭嘉湖乃至長三角地區迄今發現的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單孔石拱橋。具有極高的文物古建築價值。
壽昌橋壽昌橋

特色

存在時期

從橋中現存三種不同時期、形式和風格的望柱不對稱放置;橋南、北兩岸的“如意石”(此石通常是橋面斜坡的第一踏步)現均低於橋面較大距離;長系石如意石牆體立面上下的石質和砌築手法有明顯區別,至今還留有弧形接縫等現象,可以判斷出七百多年來,壽昌橋曾有過修葺或改動,尤其是對坡度陡峭行走不便的原橋面,曾用延長、抬高引橋橋面的方法減緩坡度。當然這種修葺或改動只是橋體表面或外圍,橋的主體風格沒有過度變更。因此壽昌橋南宋橋樑的風貌依然存在,故彌足珍貴。
江浙地區宋元時期的石拱橋為數不少,但是像壽昌橋一樣高大、完整的卻並不多,拱券淨跨接近或超過壽昌橋17.40米的絕無二例。因此壽昌橋可謂江南現存最大的宋代石拱橋,其優雅輕盈的外形、亘古不變的堅挺,是中國宋代同類橋樑中的傑作。

形狀

壽昌橋為單
孔實腹弧形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32.85米,高9.19米,橋頂面寬2.86米,橋底面寬3.24米,拱券矢高7.16米,拱券淨跨17.40米。拱券為十一節分節(無伏券)並列砌築。橋身兩側金剛牆為條石錯縫平砌,牆體自下而上逐漸疊澀收分,橋面則由內(橋面中心)向外逐漸擴展,使橋樑增加了整體性和穩定性,體現出良好的力學結構原理。牆體對稱設定一對明柱和三對長系石,將兩側牆體互相牽引,長系石兩端外跳出素麵弧形梁頭(俗稱鰲頭石)。橋面由兩條與橋身平行的側石和與之垂直的石板和踏步組成。側石面鑿防滑凸棱,外側鐫刻圭角紋,沿上置欄板、望柱,兩端用抱鼓石緊固。橋面中部因坡度平緩故不設踏步,兩側置踏步方便上下。須彌座式欄板,系整石製作,欄板間置方形覆蓮式望柱六對。橋中心兩側均有雙鉤楷書“壽昌”橋名。橋面側石下有浮雕乳丁紋和如意捲雲紋的條石(暫名“側墊石”),乳丁紋和如意捲雲紋是江南宋代橋樑常用的紋飾。
壽昌橋壽昌橋

保存狀況

壽昌橋主體保存完整,拱券結構也比較穩定。然而畢竟經歷了700多年的日曬雨淋,加之自然力的損害和人為破壞,可謂危機四伏。2005年8月,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對壽昌橋進行全面勘察,發現壽昌橋橋台樁基已局部淘空,部分木樁裸露;橋身砌體出現位移、外鼓和斷裂;欄板望柱不少殘缺或丟失;橋面踏步高低不平;橋體石質嚴重風化,縫隙中樹木、雜草叢生。

現狀

經歷了700多年風雨的壽昌橋,橋體長滿了各種植物。其中一棵老榆樹樹幹已長得與成人的腿一般粗,把橋的石板拱得七零八落。當施工人員抬掉壓在樹上的石板時驚奇地發現,此樹的根部更為粗大,部分樹根因為長在石縫裡,形狀就像一塊扁平的木板。
壽昌橋其外部用石塊砌成,但內部是用泥土填充的。植物的種子有可能在建橋時就已經帶入,也有可能在日後由人或鳥等動物帶入。古橋上長著藤蔓樹木,讓人感覺自然古樸,為古橋添色,但它卻是危害古橋的致命殺手。植物在古橋的石頭縫隙中生長,天長日久,它會讓石頭移位,破壞古橋的力學結構,造成橋樑倒塌。因此在古橋修復中,清除橋上的植物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文物保護

歷史悠久

壽昌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壽昌橋結構科學、造型優美、裝飾古樸、保存較好,是浙北杭嘉湖乃至長三角地區迄今發現的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單孔石拱橋。據了解,位於杭州餘杭區塘棲鎮,被譽為“京杭運河第一橋”的廣濟橋,從橋的規模、形制以及名氣上看,壽昌橋無法與其相比。其與壽昌橋同時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它卻落選了。由此可見,壽昌橋的確很珍貴。
壽昌橋壽昌橋
文保專家對壽昌橋的橋基進行了探查,在壽昌橋河道兩端築起圍堰,抽乾河水,觀察研究了壽昌橋的橋基,壽昌橋的橋基下有許多粗大的圓木樁,有的木樁直徑達30多厘米,至今沒有腐朽。建於木樁上的橋基幾乎沒有走樣。這也正是壽昌橋經歷了700多年風雨沒有垮塌的主要原因。從整體上來看,壽昌橋保存完好,但也有不少構件缺失,部分構件表面風化嚴重。經省地質研究所化驗測試,壽昌橋的石構件中矽、鐵等成分流失,石構件的機械強度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橋的抗壓和抗震能力。

保護方案

壽昌橋經歷了700多年的風雨侵蝕,還能保存到現在的狀況,實屬難得,但要使它永久完整地保存下去,修繕工作亟需進行。經過反覆研究,他們作出了壽昌橋的結構保護和防風化保護兩個方案。所謂結構保護,就是讓壽昌橋恢復原貌,主要是把壽昌橋缺失的構件補上,歪斜裂縫修正等等。這次修繕還規定,儘可能使用原構件,即使它已經碎成數塊,也要把它拼接復原。化學保護就是延長橋的壽命,在橋的石構件表面塗上某種化學原料,起到阻斷風化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