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下渚湖豸山
下渚湖上一座孤嶼,名稱豸山,又叫雲山寨,孤巒靜臥於湖面,猶如一顆誘人的綠寶石,它形似古代傳說中一種名叫獬豸(獨角羊)的神獸而得名,此山高僅6.6米,山上遍栽桑竹,山下蘆荻叢生。景色旖旎,風光獨秀,是野餐、垂釣、賞月的最佳地點。
下渚湖濕地景點
下渚湖濕地風景區是具有多樣性景觀的典型天然湖泊濕地,中心湖區面積達12.6平方公里,水深約3-5米,湖區內有港汊1000餘條,大小土墩600餘處。湖中有墩(島),墩(島)中有湖,港汊縱橫,宛若迷宮,且景觀多樣性、野朴性、原生性保持良好形成了水網交錯的獨特水鄉景觀。濕地植物資源豐富岸邊有樟、楓楊、烏桕、翠竹和蘆葦,湖中有紅荷、菱角、蓮藕,共64種,103科。在濕地中還發現了稀有珍貴的野生大豆種群。同時,下渚湖濕地風景區也是鳥類棲息的樂園,根據調查發現,這裡生長著白鷺、鵪鶉、小雲雀、翠鳥、黑水雞、水雉等各種鳥類160餘種,同時下渚湖是朱䴉易地保護暨浙江種群重建基地,目前有12隻國寶朱䴉在這裡生活。
防風古國文化園
距今約4000年前的防風古國,是江南一個較大部落,因部落首領防風氏治水有功,被堯帝封為“防風王”,立防風國,是唯一在正史中記載的史前江南先民,他帶領防風子民們創造了輝煌的良渚文明。
防風古國文化園景區位於德清縣三合鄉境內,緊鄰下渚湖。該景區占地300畝,以防風部落聚居地的遺址上採用獨特的表現手法,設計了豐富而獨特的旅遊項目,有體現防風人高明的戰爭防禦技術的竹林迷徑、各種陷阱、機關、青龍潭、百尺崖、瞭望塔;體現防風先民居住文化的石窟、乾欄式木屋;體現防風人宗教文化的祭壇、六合廣場、六合樟;體現防風人高超手工藝技術的陶器作坊、玉器作坊;體現防風王獨特個人魅力的防風壇、防風椅、指痕崖、防風塑像、防風塔;另外還有原始質樸的防風舞、神秘的“狩獵紀事”摩崖石刻、神奇的白龍潭、優美的下渚湖景觀等。
防風古國文化園景區融防風文化、自然景觀、宗教文化為一體,以“原始、古樸、神秘”為特色,展示4000多年前防風部落政治、軍事、文化、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內容,可使遊客在遊覽過程中領略和探尋古老的中華文明。
蘆葦探幽
下渚湖濕地的神奇在於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湖面時而開闊如漾,時而汊道曲折,共有大小河汊1000餘條,形態各異的墩島600多個。宛若一個星羅密布,湖島一體的“水上迷宮”。現在我們將帶領大家進入蜿蜒曲折的蘆葦盪。蘆葦盪只能容納一條遊船慢慢的行駛,當兩岸蘆葦長的茂盛的時候遊人伸手便可觸及得到。下渚湖的蘆葦一共有三種不同的品種,有水蘆、旱蘆還有這裡最多的石蘆。石蘆極其的細小,屬草本科植物,很多人都錯誤的把它認為是茅草。石蘆雖然細小,但是開出來的花卻相當漂亮,一串一串的,雪白雪白的,尤其是到了深秋季節猶為美麗秋風乍起,蘆絮飛舞,剎似壯觀。
蘆葦全身是寶,根、莖、葉、花均可入藥,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蘆根、蘆莖、蘆葉為民間常用中藥有清熱、止咳的作用;蘆花有止血解毒的功能。蘆葦還有很多的工業價值,全國最好的宣紙主要材料就是蘆葦。蘆葦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可以用來製作各種精美的工藝品,具有很強的工藝價值。當地人還用蘆葦的葉子包一種特別迷你的粽子,叫做“一口粽”,用蘆葉包出來的粽子有一股特殊的清香。
蘆葦灘上到處可見大小不等的洞穴,這些洞穴是各類水生動物的棲息場所,裡面有其中有黃鱔、螃蟹、水蛇、小龍蝦和水老鼠等,部分向陽的洞穴里還居住著青蛙或蟾蜍。
壽昌橋
壽昌橋又名上渚橋,在德清縣二都瓦窯自然村,下渚湖景區西側。南宋鹹淳間(1265—1274)縣人姚智建。壽昌橋,橫跨上渚河,為單孔石拱橋。長35.2米,寬2.8米,拱跨17.2米;上設須彌座式石欄板,間置蓮瓣花紋望柱;兩側鋪有跺垂帶;墩用長方塊石壘砌金剛牆。建築古樸雄健,是浙江省德清縣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橋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壽昌橋坐落在二都村上渚河上,南北走向,為單孔弧邊石拱橋,全長40餘米,高8.10米,淨跨17.4米,矢高7.16米。據文獻記載,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該橋結構科學、造型優美、裝飾古樸、保存較好,是浙北杭嘉湖乃至長三角地區迄今發現的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單孔石拱橋。整橋石材采自當地著名的“武康石”,紫褐色的橋身青藤纏繞如長虹飲澗,具有極高的文物古建築價值。
2006年05月25日, 壽昌橋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下渚湖防風祠
位於德清縣三合鄉二都防風山,為紀念上古治水英雄汪芒國之君防風氏而建。
據史料記載:夏禹治水成功,邀天下各路諸侯在會稽山慶賀,防風氏因故遲到,禹把他殺死,並暴屍示眾。事後大禹查明,防風氏在赴會途中遭遇天目山山洪暴發,苕溪泛濫成災,防風氏因參加防洪搶險才遲到。且防風氏治國有方,深受百姓愛戴,不僅為他昭雪,而且還封為防風王,令防風國建造防風祠供奉防風氏神像。八月廿五祠建成之日,大禹親臨防風祠祭祀,並令朝廷載入夏朝祀典,傳之後世以示紀念。一九八八年,防風氏祠重建,重建的防風祠占地455平方米,建築面積377平方米,大殿高15.88米,重檐翹角,氣勢壯麗。匾額書寫有“風山靈德王廟”。祠中塑有防風氏神像,神像高大、慈禪,令人肅然起敬。祠前東側立有五代吳越王錢繆《修建風山靈德王廟碑記》(靈德王是錢繆封防風的號,風山即現在的防風山)石碑)。
歷史人文
德清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據史書記載,吳憾山曾是吳王夫差伐越築壘之處,越王勾踐曾在新安屯兵,下渚湖旁防風山是古防風國所在,范蠡師計然居住德清計峴山,計籌山也因此得名。德清人才輩出,“習俗薰染,典制彬蔚”,積澱了淵源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溫文儒雅的民俗民風,同時帶動了德清經濟的發展,讓“名山之勝、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竹茶之地”的德清享譽海內外。
下渚湖是德清縣第三大湖盪,浙江省第五大內陸湖。下渚湖地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古代防風文化的故里,至今防風廟地、碑碣等遺蹟遺物尚存,頗為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注,近年曾兩次在此舉行全國性的“防風”學術研討會。同時,規劃區內還保留著一批歷史遺蹟,如千年古剎雲岫寺、宋代水鄉古橋壽昌橋等等。兩百多年前寫《長生殿》的戲劇家洪升在遊覽防風古國時,曾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非常形象生動地勾勒了防風古國及下渚湖的山水風光、人文歷史、自然地理與民俗風情:“地裂防風國,天開下渚湖。三山浮水樹,千巷劃菰蘆。埏埴居人業,漁樵隱士圖。煙波橫小艇,一片月明孤”。下渚湖東側水濱分布有道觀山、和尚山,兩山中間又有扁擔山相連,據說,人踩道觀山會發出空洞聲。
民俗民風
茶禮古俗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人生雅事,莫過如此……江南靈秀之地德清,山水清嘉,歷史悠久。東苕溪、古運河流淌不息,曾孕育像唐代詩人孟郊、當代紅學大師俞平伯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厚德載物,名揚天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德清,人且尚德,如水至清,民風古樸,茶事清雅。比如下渚湖畔的“三道茶”風俗,就深深烙有古代茶道遺風。
下渚湖畔的“三道茶”風俗,有古代茶道遺風。下渚湖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陶冶人的淡泊、博愛、謙和、善美和剛強的襟懷。茶被譽為神奇的“東方之草”。 形成茶葉色香味的茶多酚具有保健功能。飲茶不僅有助於清除人體血液中的毒素,還有固齒消脂,清肝明目,提神醒腦,解除疲勞等功效。常喝一杯茶,有利於身心健康,延年益壽。茶為國飲,名不虛傳。
“下渚湖三道茶”,古老而淳樸的迎賓待客之禮數,在千年後的今天,在德清城鄉坊間,仍得到完美的傳承與弘揚,令無數觀光遊客心儀神往。春夏秋冬,四時佳節,或走親訪友,或談古論今,主人都會端上“三道茶”招待賓朋與故舊。這古老的“三道茶”習俗早已融入尋常百姓人家日常生活起居,特別是下渚湖一帶民間一直延續這種“三飯六茶”之茶禮古俗。
防風文化
防風氏是我國遠古時代防風國的先民首領和治水英雄。防風祠位於下渚湖濕地風景區境內(三合鄉二都集鎮),建於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晉,裡面供奉的是治水英雄防風。農曆八月二十五日是防風氏的祭奠日,每年的這一天都會舉辦盛大的祭奠儀式,祈求風調雨順,穰穰滿家。
德清縣三合鄉防風山的防風廟,始建於西晉元康年間(291-299年),“邑令賀循建”。梁任昉的《述異記》中不僅提到“防風廟”是“土木作其形,龍首牛耳,連眉一目”,也最早記述了祭防風之情景,“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髮而舞”。
防風山南麓的秋祭防風活動,在舊曆八月廿十五前後各一天(即廿十四、廿十五、廿十六)舉行, 歷代官民都十分重視。秋祭防風,先由官祭,經過“埋眚”、“起眚”、致祭等儀式後,出殿巡行。各社各就各位,旌旗招展,集合於廟會廣場;老龍在前,青龍在後,台閣、高蹺、馬燈,擺開道子;“四弟相公”前有硬牌執事;鋼叉開道,鳴鑼放銃;巡行隊伍中還有各種龍燈、漁燈、馬燈,稱為“龍燈會”。街上三處拳會,表演鋼叉、頂缸與各路武術。巡行至桂花廳,則用當地土產的熏豆茶“坐茶”、“供茶”;有的地方還要搭浮橋而過。連演三台社戲,鄉民也在這幾天走村串戶,“做客人”喝“烘豆茶”。街上各地商販貨擺攤,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整個廟會,鄉親們“做客人”、“擺攤頭”,祭防風,說防風,喝防風茶,祈禱田蠶茂盛,災難永絕。
1996年,德清縣加大了對防風文化的保護力度。投入巨資修復了風山靈德王廟,恢復中斷多年的祭祀和廟會,配套建設了下渚湖風景區等。
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廳公示 “防風廟會”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月,被推薦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