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公山

壺公山

壺公山,簡稱壺山,位於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境內,因傳漢代有個姓胡的道人隱居山上,後來得道成仙,山因胡公而得名,也有人認為山形為壺,因形得名。主峰高700多米,由於處在木蘭溪下游,鶴立於興化南北洋平原之上的壺公山,因此“壺山蘭水”自古就成為莆田的標誌。“壺公致雨”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壺公山
  • 外文名稱:Hugong Mountain
  • 地理位置:莆田市區西南方向10多公里 
  • 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
  • 著名景點:壺公致雨
  • 別名:胡公山
  • 所屬國家:中國
  • 海拔:700多米
  • 所在地:福建省莆田市興化南北洋平原
景觀簡介,地質形成,壺公致雨,主要景觀,石刻,潮汐泉,金爐峰,畫山宮,白雲寺,靈雲寺,棲雲寺,中和寺,廣播電視轉播台,歷史傳說,相關詩句,地理位置,

景觀簡介

該山距市區僅11公里,有專車道直達其巔,交通十分方便。山上名勝古蹟繁多,俗稱“十八院三十六岩”。其中以凌雲殿最為有名。該殿始建於宋仁宗正佑年間,距今八百多年,建築頗為壯觀,廟宇依山而建,周圍奇花異草點綴其間,長松古樟,風景幽雅,涼風習習,實屬避暑遊覽勝地。每逢凌雲殿玉皇至尊慶誕之期,除了所在附近民眾外,還有福清惠安、甚至遠及新加坡等地數以百計的信徒前來潮拜觀光。壺公山腳下,萬畝果樹成蔭,田間蔬菜一片綠油油,木蘭溪水如同白綢帶在飄蕩,登臨山頂,莆陽風光盡收眼底,一幅江南水鄉秀麗景色,正如宋代朱熹經莆望見壺山所言,“莆人物之盛,皆茲山之秀所鍾也”。
壺公山壺公山

地質形成

壺公山是地殼運動、火山噴發形成的,其顛峰有火山口遺蹟,從城區瞭望酷似日本富士山(也是火山口)。約在1.5億年前,晚侏羅紀燕山運動地質年代,壺公山只是露出海面的島嶼,由於火山不斷噴發,地殼逐步上升,海水後退形成的。它曾噴出岩漿灑落滿山的奇岩怪石,如石象、石虎、石龜、石松鼠、雙頭石龜、石仙椅、奔石獅、石獅嘴、臥鸞石、太師鏡……。壺公山上有溫泉“潮汐泉”,是靠近地下岩漿的泉水,掘地及尺可得,泉與潮汐相呼應,潮漲則滿,漸退則涸,堪稱奇蹟。還有蝦洞、仁泉、天池、蟹穴,仙井等皆為古火山口遺址。
壺公山

壺公致雨

“壺公致雨”乃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壺公山由於處在木蘭溪下游,鶴立於興化南北洋平原之上,海拔雖只有七百一十點五米高,卻顯得格外宏偉高大,壺山蘭水自古成為莆田的標誌。小時候,夏收農忙季節,
大人忙著田間勞動,看曬穀場任務由老人小孩承擔,只要一發現壺公山烏雲壓頂,肯定會“下西北雨”,即下雷陣雨,只要有人叫一聲,一呼百應,所有曬穀場立即騷動起來,掃的掃,耙的耙,趕緊把穀子裝進麻袋或籮筐,清場一完,往往“西北雨”即噼里啪啦落下來,十分靈驗,這大約就是“壺公致雨”的典故了。壺公山底寬上尖,象埃及的金字塔,也象日本的富士山,縣誌講象一位執笏的官員站立著,威鎮平原之上。朱熹當年路過莆田時,曾嘆曰,莆田人才輩出,皆此山作怪也。相傳柯潛小時愚,見到壺公山後,忽然“聰明花”開,中了狀元。因此,莆田人有句俗語:“看見壺公山,聰明花會開”。

主要景觀

石刻

壺公山石刻,是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歷代名人、文人墨客游壺山有感,觸景生情而留下的墨寶,有百多處以上,能流傳至今非常難得,值得觀賞。有真淨寺後面宋代石刻,“第一山”,“壺中明”,“真淨”,“義泉”,“如斯夫”,及天后宮下面“極高明”,凌雲殿旁“桃華洞”,“北斗石”……。其中 “極高明” 石刻最具傳奇色彩。步行上凌雲殿山腰處,有一塊5米見方大岩石上刻有“極高明”三大字,署名“莆田縣知縣事祈安胡道芳”(明嘉靖二年安徽歙縣槐源村進士),傳說:誰能站在山坡地上,伸手摸到這三個字,不是神仙就是皇帝,摸到一二個字能中狀元,凡步行到凌雲殿者,路過都停下來摸,老太婆也去摸,雖摸不到字,摸到石頭形象地拿著往袋內放說:“拿回去給我孫兒考上大學”,所以每個人都摸,摸了會有好運臨,真乃“千古奇石”。

潮汐泉

壺公山上有溫泉,是靠近地下岩漿的泉水,掘地及尺可得,泉與潮汐相呼應,潮漲則滿,漸退則涸,堪稱奇蹟。還有蟹穴,蝦洞、仁泉、天池、仙井、濯纓沼、碧漢灣等。

金爐峰

凌雲殿成一條線,若站在殿正中玉皇至尊案前,向正南望去,金爐峰尖剛好在殿門屋頂正中,峰坡上已建有歇涼亭、棲雲亭等三個亭,可北望凌雲殿福源寺全貌。

畫山宮

在壺公山北側青垞村,為錢四娘陂建成後被洪水衝垮,一氣之下投水身故,屍體漂流至此,散發陣陣幽香,風飄滿山皆香,隔數日還有餘香,百姓把她屍體埋葬山上,後這座小山被稱為香山,環境幽清,環山蔥翠、四季常青,為紀念她建陂地功績,在山上建香山宮,千年來幾經興廢,現存香山宮為十多年修建的,規模不大,但頗為壯觀、單進、雙耳房,飛檐翹角,油漆一新,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停立宮庭,居高臨下,放眼北眺,南北洋平原及城涵黃梧一覽無餘,盡收眼底。

白雲寺

白雲寺,原名白雲院,最初叫白重院,坐落在莆田縣新度鎮下坂村壺公山西側山坳里,距莆城僅八公里。
多數志書載白雲院始建於唐末,於唐末五代間寺廢,宋慶曆二年(1042年)重建,後易名白雲寺。近有研究者稱白雲院創建於隋大業(605—618年)年間,並認為其是無了禪師幼年出家的祖寺。有關白雲寺的疑議不止這一處,事關白雲寺的故事也不少。《莆田縣誌》載,南宋末年,元兵犯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諸大臣擁主入閩,冀圖匡復,後節節敗退,諸臣率大軍護端宗、衛王由水陸兩路遷都興化,二帝曾臨時駐蹕白雲院。傳說陸秀夫在輔佐二帝駐白雲院期間曾題絕句一首:“松花冉冉點蒼苔,屋角梧桐次第開。倚遍欄桿人未去,一雙白鶴破山來。”當然此說未成公論,《八閩通志》則把這首絕句認定為宋末布衣余樾所作。現這首詩被鐫刻在白雲寺的岩石上,詩歌內容敘述較為空泛的情感,倒真難看出出自誰手。民間還流傳說當時南宋末帝夜宿院中右廂僧房,後來該房長期沒有蚊子,地也不曾潮濕。二帝飲用過的寺後溪澗泉水,清甜爽口,後被稱為“佛水”,寺前原放生池“涵頂”,長有無尾田螺和不結莢黃豆、綠豆等,堪稱為奇蹟。白雲寺因為這樣的歷史和傳說,變得韻味無窮。
壺公山

靈雲寺

靈雲寺即凌雲殿,其前身是靈雲岩精舍,建於元仁宋延佑年間(1314—1320年),占地面積二平方公里,建在山腰平地之上,其正殿奉祀玉皇上帝,每年正月初九和五月十九為玉皇誕辰,來朝拜的善男信女數以萬計,其秉持的玉皇信仰在莆陽大地上影響深厚,同時輻射到惠安、福清等地,甚至遠播至台灣、新加坡。這些,無不彰顯了其莆陽第一殿的盛名。
壺公山

棲雲寺

棲雲寺坐落在壺公山棲雲岩下,離凌雲殿一里之遙,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建,原名棲雲岩精舍,後易名,並屢建屢修,供奉的是釋迦文佛。有人說這寺在春夏時節,遇有雲雨之際,常有雲絲漂浮其間,整座寺處於雲棲之處,這當然是望文生義的解讀了。
莆田棲雲寺莆田棲雲寺

中和寺

中和寺是壺公山眾多寺院中的一座,具有莆田民居風格。
從相關的歷史記載推測,神仙居住的壺公山是在南北朝時期目睹了興化平原的神奇變遷。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北方漢民大規模南遷,江南乃至福建兩廣都逐漸人口聚集、經濟發展,蒲草叢生、海潮侵蝕的“蒲田”逐漸在圍海造地、斬蒲作田的漢民勞作中去水為“莆”,改稱莆田,並正式設定縣治,成為中國行政版圖中一個小小的圓點。可以想像的是,壺公山當是這段沒有具體翔實文字可考的歷史見證了:海潮退去的山腳逐漸被開荒成良田,經年累月,發展成千里平疇,人煙稠密,雞鳴狗吠,興化平原逐漸成形,而文明也開始逐漸萌生,文化開始得以傳播。被稱為“開莆來學”的鄭露三兄弟正是在此時因“愛莆田風土”,遷居莆田,在莆田南山“構書堂”,“以訓弟子”,在文化荒蕪的莆田傳播儒業,“郡人業儒自露始”。莆田的第一代文化人就此出籠,在他們的教導下,莆田文化得以生根發芽。鄭露在南山書堂聆聽他教誨下莘莘學子的讀書聲時想必曾長久地遠眺著壺公山吧,與南山相對的壺公山山勢舒緩,一峰獨秀,山上草木蔥蘢,山下流水淙淙,遇有雨時,山尖雲聚霧繞,頗有異象,是為風水寶地。亦或是鄭露真愛“莆田風土”,因此他將壺公山選做自己的墓葬之地。壺公山西、寶勝溪畔,鄭露墓地至今仍在。開莆衣冠文物之先的鄭露將最終的棲息地安置在壺公山,也將莆田文化之根深植在壺公山麓。

廣播電視轉播台

1979年壺公山頂上建成了一座廣播電視轉播台,它為莆田人民縱觀世界風雲開拓了眼界,更為這座古老的名山增添光彩;而荔城區壺山烈士陵園的建成,更為壺公山增加神聖的光彩。荔城區壺山烈士陵園建於2013年10月,共安葬49名烈士和5名無名烈士,他們當中既有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福建剿匪、閩中游擊戰等戰場上英勇殺敵的英雄,也有在和平年代為保護國家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臨危不懼的勇士。烈士陵園已開闢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歷史傳說

壺公山上建了龍王廟後,不僅凡人百姓登山遊覽都要前往祭拜,祈求長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即便是東海龍宮中的各色水族,也蠢蠢欲動,向龍王求允去壺公山看看龍王廟,藉機遊玩觀賞壺山的山光水色,品嘗仙茶蟠桃,以不枉在水底世界虛度一生。於是就有龜相國的五龜公子向父親請求去人間一游,並特別言明要去壺公山遊覽。
龜相國經不住龜兒子的日夜糾纏,就向龍王稟報此事。
東海龍王自從有百姓在壺公山上建造了表彰自己的龍王廟後,心緒一直很好。他雖多次前往觀看,回宮後,還夜有所夢,夢見他千年之後,那壺公山龍王廟的香火還不斷煙氣。因此,宮中呈現一派祥和氣氛。對於龜相國的請求,他稍加思索就應允了。這其中,他還感念不久前地動,龜相國把震後工作做得有條不紊,兼之沉穩老練,東海龍宮諸事皆由龜相料理,他方能無憂無慮,常到人間遊玩。
龜相國打道回水府對龜兒子一說,龜兒子高興的直拍手。卻說這龜相國有5個龜兒子,這排行第五的兒子生性愛玩好動,龜相國對他也寵愛有加。他對兒子說:此去壺公山雖近,但吾兒初次離開水晶宮,那人世間多有險惡之事,吾兒不可不防,不能由著性子逛盪無度。龜兒子高興地說:老父不必為兒掛牽,只不過三天功夫,就折回宮中,又不是大哥前年去了南海龍宮作客,那一去就是十天半月的。龜相國說:你大哥娶了南海龍王的次女為妻,理應每年都去拜望岳父,你尚未婚娶,老父我能不牽腸掛肚?你要只身前往,為父當然不放心。可你要記住,任何時候你都不能在山上現出原形。
龜公子說聲記住了,就變成一個年青小伙,一路尋幽探勝,往壺公山而去。
一日,他到山下一處湖畔,望湖中樹影婆娑,碧波蕩舟,坐在湖邊草地,想起龍宮生活,恍如隔世。此時,那漁翁撒開漁網,伴有漁女歌聲,真乃天上人間也!忽然,他望見二條鯉魚潑刺刺在湖中戲耍,同屬一族的他對著鯉魚高聲喊叫:鯉魚姑娘!
不想這一叫,那二條鯉魚竟向他游來。他興高采烈地朝鯉魚問好並提醒道:當心鑽進漁網!
原來這兩隻鯉魚乃是百年魚精姐妹倆。龜公子早就聽龜父講故事時知道了湖河中生長有同類的淡水水族。龜父還說,五百年前,這鯉魚祖先還同龍宮中的水族結親呢!鯉魚姑娘還嫁到東海龍宮,成為東海龍王的賢惠媳婦。只是後來天庭知曉,以鹹、淡水族不得通婚為律條,這才斷了湖、海往來。
龜公子此時竟忘了律條和龜父的告誡,待鯉魚靠近湖邊時,又喊道:如此良辰美景,你們姐妹倆上岸陪本公子遊玩如何?龜公子的話剛落地,那兩隻鯉魚霎時就變成兩個婷婷少女,朝龜公子行禮。只聽妹妹說:姐,湖邊不可久留,咱們陪這位公子游壺公山吧!姐姐點點頭。
三人行至靈雲殿,焚香祭拜時,鯉魚姐姐見龜公子風度翩翩,不時對龜公子秋波暗送,不想被機靈的妹妹察覺,妹妹就對姐姐說:這三柱香的第三柱,姐姐要祈求上天降個如意郎君陪姐姐左右。說著就深情地望姐姐又望龜公子一眼,此刻龜公子心裡思忖:這或許就是凡間所說的一見鍾情吧!他看鯉魚姐姐長得花容月貌,一時也忘形得意起來,竟同她一起跪拜焚香。
他們又來到殿附近的一處小山坡,眺望遠處東海,龜公子說:那兒就是我的家,可我真羨慕這人間秀麗美景呀!
也是活該龜公子時運不濟,這一天恰逢玉皇大帝南海觀音到蓮花台議事,知悉龜公子膽敢與鯉魚姑娘在人間談情說愛,龍顏不悅,就命隨從取出天鏡往靈雲殿附近一照,果然看到了龜公子和兩個鯉魚姑娘的原形,勃然大怒曰:有這等違反天庭律條事發生,真乃可惱!也罷,既然東海龍宮的龜相國公子喜歡此處,就讓他呆在這兒,不必回龍宮了!說著手一揮,那執天鏡的貼身護衛斷喝一聲,龜公子竟在山坡上顯了原形。此時,龜公子回首對鯉魚姐妹:鯉魚姑娘,咱們來世再見吧!一縷龜魂脫離龜身飄飄然回東海龍宮去了。那龜身就變成了石頭。鯉魚姐妹噙著淚說:龜公子,你在這裡安息吧,我們會常來看你的。說著就依依不捨回到湖中。
龜公子變成龜石後,胡仙子還陪同東海龍王到龜石前看望,東海龍王嘆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也!胡仙子卻蕩然說:讓世人到此遊覽,也不失他的價值呀!
之後,此龜石又成為壺公山的一個新景點,一直延續至今。

相關詩句

八面峰巒秀,孤高可偶然。數人游頂上,滄海見東邊。不信無靈洞,相傳有古仙。橘如珠夏在,池象月垂穿。仿佛嘗聞樂,岧嶢半插天。山寒徹三伏,松偃出千年。樵牧時迷所,倉箱歲疊川。嚴祠風雨管,怪木薜蘿纏。青草方中藥,蒼苔石里錢。瓊津流乳竇,春色駐芝田。烏兔中時近,龍蛇蟄處膻。嘉名光列土,秀氣產群賢。瀑鎖瑤台路,溪升釣浦船。鰲頭擎恐沒,地軸壓應旋。蠲疾寒甘露,藏珍起瑞煙。畫工飛夢寐,詩客寄林泉。掘地多雲母,緣霜欠木綿。井通鰍吐脈,僧隔虎棲禪。危磴千尋拔,奇花四季鮮。鶴歸懸圃少,鳳下碧梧偏。桃易炎涼熟,茶推醉醒煎。村家蒙棗栗俗骨爽猿蟬。谷語升喬鳥,陂開共蒂蓮。落楓丹葉舞,新蕨紫芽拳。翠竹雕羌笛,懸藤煮蜀箋。白雲長掩映,流水別潺湲。作賦前儒闕,沖虛南國先。省郎求牧看,野老葺齋眠。寺立興衰創,碑須一二鐫。清吟思卻隱,簪紱奈縈牽。——(唐)黃滔
井邑斜連北,蓬瀛直倚東。秋高岩溜白,月出海波紅。——(唐)翁承贊
方壺久伏海中洲,湧出高山不計秋。峰上今猶豪帶石,穴中時有蟹尋湫。雲飛岩岫來龍聚,風送潮音來虎丘。景物無窮供眼界,一鉤新月促歸舟。——(宋)柯應東
靈丘插築自唐時,勝跡傳來有五奇。石壁峰頭去漠漠,碧溪灣下水漪漪。古盤陀石人稀到,妙法泉流世罕知。更有可人清興味,夜深月映濯纓池。——(宋)盧琦
昔人方此遇神仙,曾見壺公跳入年。斫木人多山漸疲,結庵僧去石誰眠?鳥啼半嶺銜斜日,樵返疏林想元煙。獨有老僧無俗事,一龕長占白雲邊。——(宋)劉克莊

地理位置

壺公山坐落於莆田市新度鎮之內,距離市區只有十餘公里,其交通十分方便。北宋理學家朱熹曾讚美壺山說:“莆多人物,以文獻名邦著,乃此公作怪也。”這裡所說的“此公”,即是壺公山。相傳壺公山原名“胡公山”,是因為漢代有個姓胡的道人隱居山上,後來得道成仙,山因胡公而得名,後人取諧音為“壺公山”。但也有人認為山形為壺,因形得名。壺公山亦是一座宗教名山,其鼎盛時期有18院36岩之勝。現有尚存的有凌雲殿祥雲殿白雲寺、名山宮、寶勝寺、香山宮等20餘處宗教和民間信仰紀念性建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