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信息
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一格 (男 1957.4)、黃廣擴
確定日期:2010年5月30日
批准文號:桂政發〔2010〕25號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傳說
傳說一
關於
馬骨胡,有許多神奇動人的傳說故事:傳說很久以前,在壯鄉的山寨中,有一位聰明美麗的
壯族姑娘叫阿冉。他父親是一位有名的馬各頭(趕馬的人)。他家的母馬生下一個
小馬後不久突然病死了,阿冉就精心護養著這個四蹄白如雪、遍身棗紅的小馬,每天把米磨成漿,打上雞蛋來餵養馬。後來,這個馬長得高大而肥壯,不但毛色光亮,而且是走如行船跑如飛,在周圍山寨中沒有能此得上它的,人們都哄它“四蹄雪”。在與阿冉隔江相望的山坡村寨中,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青年,叫“阿列”,他和阿冉從小一起長大。阿列不單是一位百發百中的好獵手,又能拉得一手優美動聽的土胡。他常用土胡把自己心中的話兒傾訴給阿冉,阿冉也用嚓亮的山歌表達自己心中的歡樂與悲傷。後來,好馬“四蹄雪”的名聲傳到了土司的耳中。土司帶著許多錢和人馬到阿冉家,想用重金買下“四蹄雪”。當土司見到阿冉後,不但看上了“四蹄雪”,更看中了美麗的阿冉。土司下令把阿冉和“四蹄雪”一同搶回山寨。土司強迫阿冉嫁給他。阿冉寧死不從而被關到後院黑房內。土司想駕馭“四蹄雪,,剛跨上馬背,“四蹄雪”就高聲嘶叫四蹄翻騰,把他摔了下來,跌得頭破血流、鼻青臉腫。土司一氣之下,下令殺了“四蹄雪”,把它的皮和剔出的骨頭丟在阿冉面前,兇狠地說:三天之後,你若不同我成婚,就像這馬一樣,扒了你的皮,挖出你的骨。”阿冉看到自己心愛的好馬慘死,心中萬分難過和憤恨。她拔下一些長的馬尾,收起一條馬的大腿骨,請在土司家服役的窮苦人想法交給了阿列。阿列用馬腿骨和馬尾做了一個
馬骨胡,聲音高亢燎亮,響徹山谷。阿冉從
馬骨胡美妙的音調中得知阿列搭救她的時間和辦法。夜晚,阿列帶著繩子,爬過高牆,救出了阿冉,並射死了追趕的土司。從此,他們倆一起離開了自己的山寨,到壯鄉各地去傳授
馬骨胡技藝,後來壯鄉的村村寨寨都有了馬骨胡,到處響起了馬骨胡的琴聲。人們為了紀念這兩位值得敬尊的先輩—阿冉和阿列,就把
馬骨胡叫做“冉列”,並且世代相傳,直至今日。
傳說二
在很久很久以前,
壯族山寨中,有一戶人家,爹媽因病早逝,只有兄弟倆相依為命,靠上山打獵、砍柴賣為生。有一天,兄弟倆天不亮就進山打獵。在一片密林中,守候了一天,也沒有見到一隻
野獸。眼看太陽要落山了,兄弟倆才各砍了一挑柴,挑著向山下走去。走到半山腰,穿過一片叢林時,忽然聽見不遠處傳來一聲聲的呻吟。他倆放下挑著的柴,提著刀,彎著腰,一前一後,朝著傳來聲音的地方走去。走了一陣,見到一匹受了傷的小白馬躺在了叢林中,一隻受了傷的腿還在不斷地流著血。兄弟倆馬上找來了
草藥,用嘴嚼碎,撕下衣襟,將草藥包紮在小白馬受傷的腿上。接著,又砍來野藤,將小白馬捆好,抬回家中照料。不久,小白馬的傷好了! 兩年後,小白馬變成了大白馬,膘肥
毛亮,高大雄壯,力大無比。從此,兄弟倆用大白馬馱柴賣,掙了不少錢。有了錢,又用大白馬馱貨物,跑街子,買買賣賣做生意,賺了大錢,富裕了。之後,兄弟倆都娶了媳婦,成家立業,幸福無比。然而,有一個夏天,兄弟倆趕街回來時,天下著瓢潑大雨,泥滑路爛,寸步難行!走到一個崖頂時,大哥與大白馬,同時跌倒,唰啦唰啦翻滾了幾轉,跌下了懸崖! 弟弟嚇呆了! 不知過了多少時候,弟弟才哭著繞道下到山坡,尋找大哥和大白馬! 當弟弟找到懸崖腳下時,見大白馬已跌死躺在地上,血流滿地。而哥哥躺在大白馬身上,像睡著了一般。他探了探大哥的鼻孔,還喘著氣,喊了一聲“哥”,他卻醒了,翻身站了起來。哥哥竟然一點也沒有傷,哥哥看了看死了的大白馬,知道自己沒有死也沒有傷是怎么一回事,就放聲本哭起來! 弟弟也哭了! 守著大白馬不知哭了多少時候,哥哥不知何故睡著了,弟弟怎么搖也搖不醒,怎么喊也喊不聽。於是,弟弟只好坐在大白馬屍體旁,守著哥哥,等他睡醒。哥哥這一睡,竟然睡了一天一夜! 當哥哥醒來時,他卻不再哭了,而對弟弟說:“我入睡後,夢見一個白髮、白須、白眉的仙人,他對我說,大白馬是為了救我而死的。你若對它有情有義,將它的腿骨砍來,製作成二胡的琴筒,叫它為
馬骨胡。只要一想念大白馬,就拉
馬骨胡。” 弟弟問:“那
馬骨胡是什麼樣子呀?”哥哥說:“那馬骨胡,仙人已拿給我看過了,同漢族制的二胡基本相像。但是,
馬骨胡的琴筒是馬的後腿骨做的!”於是,兄弟倆砍下大白馬的後腿骨,割下一些馬尾,掩埋了大白馬,就回家了。之後不幾天,
馬骨胡製作出來了。
歷史
馬骨胡是模仿古代奚琴做的。奚琴是公元10世紀的弓弦樂器, 可見
馬骨胡的發展也有相當悠久的年月。它主要流行在廣西左右江一帶, 多是為
壯族獨腳戲伴奏。
馬骨胡的定弦為A B 弦。因為
馬骨胡的音調和
壯族的語言音韻很和諧, 所以深受壯族人民的喜愛。解放後,在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努力下,
馬骨胡的演奏風格和技巧, 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不但在
壯劇中擔任主奏樂器, 而且廣泛用於民樂隊, 在民樂隊中, 它被作為高音樂器使用。歌舞劇《
劉三姐》、《壯鄉春早》和《壯山馬鈴響》樂隊中, 都使用了
馬骨胡。也有老藝人說:“從有了
壯劇到現在已是第七代人了。祖輩們說‘在沒有
壯劇以前早就有人拉冉列了。’”可見其歷史已相當久遠。最初,當人們辛勤勞動了一年,在節日裡,拿起
馬骨胡、土胡、葫蘆胡和竹笛等樂器到各村寨的庭院中去演奏。這種形式叫做“游院”,是早期的民間樂器合奏形式——八音。
馬骨胡作為
壯族人民喜愛的樂器,在
壯劇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在
壯族的八音合奏中是不可缺少的主耍樂器之一。
心靈之琴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
壯族馬骨胡已從民間步人中國民樂的神聖殿堂。由於
馬骨胡發音清脆悅耳,相當於京劇中的京二胡,故成為
壯劇演出三大件之中的主弦樂器。可以說,沒有
馬骨胡,就演不起
壯劇, 正因為如此,馬骨胡就成為壯家人的心靈之琴,演奏的是心靈之曲,傳遞是心靈之聲,沒有馬骨胡,就沒有比天上星辰還多的
壯族山歌。因為,壯家人見面就對歌,少不了弦歌一場。在“歌海”壯鄉,到處都流傳
馬骨胡這“音樂聖物”的神話故事和動人傳說。
特點
馬骨胡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其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馬骨胡琴筒的骨質成分使其在音質、音色等方面與其它拉弦樂器有著本質的區別。
馬骨胡音質清脆、明亮、穿透力極強,
高音區優美華麗,低音區圓潤渾厚,音色介於
京胡和
高胡之間,比
京胡柔和,比
高胡堅硬,在常規民樂隊里極賦個性。
2.
馬骨胡的41定弦法,在我國地方戲曲、民間音樂中非常獨特‘與其它樂器組合時,反正定弦造成的空弦、換弓、同音異指等差別,形成了自然的多聲部效果,使整個音響深厚豐滿、音調協和、音色絢麗多彩。
3.
馬骨胡擅長演奏分弓與短弓結合的弓法,強調演奏反弓。
4.
馬骨胡善於使用各種裝飾性指法加花演奏,慢速時滑音裝飾,快速時倚音裝飾,多選擇本音上下大二度或小三度構成各種倚音、顫音、回音、波音等,大二度慢滑音或小三度墊指滑音,常使演奏獨具韻味。
傳承
壯族
馬骨胡藝術,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文化遺產,保護它、保存它、弘揚它,必須由人來傳承,使其不斷延續。市委宣傳部非常重視此項工作,親自指導並支持
德保縣少兒
馬骨胡基地的建設,
德保縣委、縣人民政府還專題研究對非物質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並創辦德保縣少兒馬骨胡基地。為了使更多的
壯族兒女了解
馬骨胡藝術魅力,掌握馬骨胡的演奏技法,為鞏固和傳承馬骨胡藝術打牢基礎,激發廣大少年兒童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使馬骨胡藝術達到普及承傳和提升的目的,按照該縣的構想,目前先行嘗試創辦馬骨胡傳承班,時機成熟後,再把
壯劇、山歌一起融入到馬骨胡基地的建設中,成立一個集馬骨胡藝術、
南路壯劇、
壯族山歌為一體的少兒藝術團。2011年3月26日,德保少兒
馬骨胡基地正式開班。據了解,該基地能滿足培訓班學生人手一琴,培訓班老師黃廣擴介紹,
馬骨胡為
壯劇唱腔伴奏堪稱絕配,並且獨奏或齊奏都能可以把馬骨胡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
壯族文化藝術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