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多聲部民歌

壯族多聲部民歌

壯族多聲部民歌一般指廣西壯族二聲部及三聲部民歌的聲部數量及演唱形式。以馬山、上林的壯族三聲部民歌為代表。壯族三聲部民歌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族多聲部民歌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德保縣
  • 所屬性質: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申報日期:2010年
遺產信息,背景資料,馬山壯族民歌,特點,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德保縣
遺產名稱:壯族多聲部民歌(田陽古美山歌、德保壯族山歌)
所屬性質:第一、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遺產編號:24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德保縣
申報日期:2010年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背景資料

壯族多聲部民歌
德保壯族山歌壯語叫“詩”(sei),德保壯族山歌有東、西、北路和南路兩大種,東、西、北路的山歌唱法,歌調押韻都基本相近,唯其南路山歌別具一格。東西北路或南路山歌,都是由七言上下句組成一個詩句,又由若干個詩句(大抵是20句至40句之間)聯成一個詩節,再由若干個詩節來湊夠一晚(或一天)。德保山歌以合唱為主,對歌、盤歌或大眾場合都是用合唱形式。合唱一般是按四至六人為一歌組,分高低音兩個音部,選一音色清脆甜潤的歌者唱高音,其餘皆以低音襯托。高低音的區別在下句第二個音和第六個音,開唱時一般先用鼻音定調。
北路山歌流傳於全縣除龍光鄉之外的所有鄉鎮,輻射到臨近的田陽、靖西、那坡、右江區、田林及雲南省富寧、廣南等縣。南路山歌流傳於南部地區的龍光、榮華、燕峒等鄉鎮及天等、大新、靖西、田東等縣。北路山歌為集體合唱形式,一個歌組3人至10多人,由1人唱高音部,其餘唱低音部,曲調雄渾豪邁。南路山歌以2人為一歌組,腔調高亢嘹亮。歌詞為七言體二句式,四句為一首,押尾韻,自由變韻。其中的情歌獨具特色,有一首十來句的排歌,在同一首歌里,後奇句常重複前偶句的1至6字,形成連環式的復沓疊唱,有情深纏綿之感。人們唱山歌就要對歌,一般對歌程式是:求歌、答歌、接歌、斗歌、情歌、別歌。還有一種特殊歌類“搶歌”,即在兩組男女對歌時,另一男歌組從中發歌,把女歌組“搶”過來與自己對唱,使對歌活動更加熱烈有趣。

馬山壯族民歌

簡介
馬山壯族民歌歷史源遠流長,遠古時在這塊土地繁衍的馬山各族人民,都以山歌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馬山民歌曲調優美、豐富多彩。全縣可分為東部民歌和西部民歌。東部山歌旋律奔放、粗獷,歌調有蠻歡、三頓歡、卜列歡、呼籲歡、了麻竹、大環歡、加方歡、楊圩歡、白山歡等;西部山歌旋律平衡流暢,高亢奮進,主要歌調有雪歡、嘹歡、高調歡、排歡、思國羅歡等。
特點 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源於本縣東部地區的古零鎮、加方鄉、古寨鄉一帶,民眾叫做“歡哈”。其中常唱的有蠻歡、卜列歡、加方歡、結歡等。由於它的旋律優美,聲部間相互協調,音色柔和,風格統一。其結構完整一個旋律,一聲部和二聲部具有獨立音調,三聲部起到陪襯和聲作用。歌詞一般是五字句和三三五句式。嚴格要求腰腳韻。

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