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1895年7月8日生於俄亥俄州奇利科西,1979年3月19日卒於華盛頓。1919~1923年就學於浩其柯斯學院以及耶魯、哈佛和哥倫比亞大學,192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20~1940年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然後轉到紐約市立學院任教至1952年。從1952年起任門寧格基金會研究所所長。1967年退休後又接受了喬治、華盛頓大學的訪問教授職位。他是美國“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1944年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2年被授予美國心理學會金質獎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墨菲,G·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俄亥俄州奇利科西
- 出生日期:1895年7月8日
正文,
正文
美國心理學家。1895年7月8日生於俄亥俄州奇利科西,1979年3月19日卒於華盛頓。1919~1923年就學於浩其柯斯學院以及耶魯、哈佛和哥倫比亞大學,192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20~1940年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然後轉到紐約市立學院任教至1952年。從1952年起任門寧格基金會研究所所長。1967年退休後又接受了喬治、華盛頓大學的訪問教授職位。他是美國“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1944年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2年被授予美國心理學會金質獎章。
墨菲在心理學界的影響最初是通過他的《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1929),此書與E.G.波林的《實驗心理學史》齊名。隨後他便轉入了社會心理學研究,1931年出版《實驗社會心理學》一書,獲哥倫比亞大學的巴特勒獎。他從社會心理學入手,深入研究了人格問題,提出了一種“生物社會的人格理論”。認為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在人格中是統一的,應該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並想以此理論為基礎來整合所有的人格理論。墨菲心理學的主要概念有“我向思維”(傾向於滿足需要的認知過程)和“疏通作用”(通過重複滿足動機的行為來拓寬動機能量釋放的渠道)。對此他與其學生曾於40年代做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為50年代所興起的認知新觀點──即強調認知過程中的情緒和動機因素的觀點奠定了基礎。
墨菲從40年代起便為美國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共出版25本專著和100多篇論文,培養了許多傑出的心理學家。主要著作還有《人格:一種對其起源及結構的生物社會探索》(1947)、《人心深處》(1953)和《人類潛能》(1958)等。
墨菲在心理學界的影響最初是通過他的《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1929),此書與E.G.波林的《實驗心理學史》齊名。隨後他便轉入了社會心理學研究,1931年出版《實驗社會心理學》一書,獲哥倫比亞大學的巴特勒獎。他從社會心理學入手,深入研究了人格問題,提出了一種“生物社會的人格理論”。認為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在人格中是統一的,應該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並想以此理論為基礎來整合所有的人格理論。墨菲心理學的主要概念有“我向思維”(傾向於滿足需要的認知過程)和“疏通作用”(通過重複滿足動機的行為來拓寬動機能量釋放的渠道)。對此他與其學生曾於40年代做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為50年代所興起的認知新觀點──即強調認知過程中的情緒和動機因素的觀點奠定了基礎。
墨菲從40年代起便為美國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共出版25本專著和100多篇論文,培養了許多傑出的心理學家。主要著作還有《人格:一種對其起源及結構的生物社會探索》(1947)、《人心深處》(1953)和《人類潛能》(195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