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胸胡蜂

墨胸胡蜂

墨胸胡蜂(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 Buysson),又名黑胸胡蜂,為胡蜂科胡蜂屬節肢動物。因跗節明顯的淺黃色,有黃腳虎頭蜂及赤尾虎頭蜂的別名。墨胸胡蜂毒素成分複雜、含量甚微,但毒性很強,,毒素成分複雜、含量甚微。體長約20mm,體被棕色毛;頭胸黑色,被黑色毛;前胸背板前緣中央向前隆起,前足脛節前緣內側、跗節黃色,余呈黑色,中、後足脛節、跗節黃色,余呈黑色。雄蜂腹部7節。墨胸胡蜂的捕食範圍非常廣泛,屬雜食性昆蟲。墨胸胡蜂攻擊性強,是襲人胡蜂的最常見危險種類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墨胸胡蜂
  • 拉丁學名:Vespa nigrithorax 
  • 二名法:Vespa nigrithorax Buysson,1904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有顎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膜翅目
  • 亞目:細腰亞目
  • :胡蜂科
  • 亞科:胡蜂亞科
  • :胡蜂屬
  • :墨胸胡蜂
  • 分布區域:中國、印度、錫金、印度尼西亞
  • 總科:胡蜂總科
形態特徵,生物學習性,地理分布,寄主,築巢,

形態特徵

雌蜂:頭部寬略窄於胸部。兩觸角窩之間三角形面隆起,棕色,額溝可見,兩複眼內緣凹陷間呈暗棕色,其餘額部及顱頂部均為黑色,刻點細淺,布有較長的黑色毛,頰部上部1/3黑色,余為棕色,刻點細淺,布有深色毛。觸角支角突暗棕色,柄節背面黑色,腹面棕色,鞭節背面黑色,腹面銹色。唇基紅棕色,刻點細淺,端部邊緣略呈黑色,兩側各有1圓形齒狀突起。上顎粗壯,紅棕色,端部齒呈黑色,下半部3個齒,上半部刃狀,最上有1短齒,上顎有淺刻點。
墨胸胡蜂
胸部骨片均呈黑色。前胸背板前緣中央向前隆起,中部甚窄,兩肩角明顯,刻點極細淺,覆較長的黑色毛。中胸背板中央有縱隆線,端部兩側各有1縱向隆起線,達到盾片中部,刻點細淺,覆黑色較長的毛。小盾片略隆起,中央有1縱溝,刻點細淺,覆黑色較長的毛。後小盾片向下垂直,橫帶狀,中央有1淺溝,端部中央突出呈角狀,刻點細淺,覆黑色較長的毛。並胸腹節向下垂直,背部平直,中央有1縱溝,幾無刻點,覆較長的黑色毛。 中胸側板刻點細淺,覆較長的黑色毛。後胸側板窄而較光滑。翅基片外緣略呈棕色。呈棕色,前翅前緣色略深。前足基節前緣內側棕色,余呈黑色,轉節黑色,但外側端部略呈棕色,股節內側除基部外略顯棕色,余為黑色,脛節棕色,外側有1黑縱斑,跗節棕色。中、後足基節轉節腹節脛節均呈黑色,僅轉節端部邊緣略呈棕色,脛節端部外側略呈棕色,跗節均為棕色。各足爪無齒,爪端部黑色,基部棕色。
腹部:第1至3節背板均為黑色,僅於端部邊緣有1棕色窄邊,有時第3節的棕色邊較寬,第4節背板沿端部邊緣為1中央有凹陷的棕色寬頻,僅基部為黑色,第5、6節背板均呈暗棕色,各節背板光滑,覆棕色毛。第1節腹板黑色,近三角形,第2、3節腹板黑色,沿端部邊緣有1較寬的、中央略凹陷的棕色橫帶,第4至6節腹板均呈暗棕色,各節腹板刻點幾乎不見,覆棕色毛。
體長約18至23毫米。職蜂體較小。
雄蜂:腹部7節。

生物學習性

成年的墨胸胡蜂嗜食甜性物質,主要採食瓜果、 花蜜和含糖的汁液,捕食的蚊、 蠅、 虻、 蜂小昆蟲及其它農林業害蟲經過咀嚼成肉泥,用以餵養自己的幼蟲。墨胸胡蜂體大, 飛翔力強,捕食兇狠。氣溫在 10 ℃ 以上便可出巢尋食,春秋氣溫低時,出巢較晚,一般每天在 8~16時出巢活動;夏季和氣溫較高時可整日出巢,在6~8 月繁殖盛期和食物缺乏時 ,颳風和小雨都要出巢。進入冬季停止繁殖和採食活動。 每年11月底到翌年3月初越冬,一般在牆縫 、 樹洞、 灌術叢中,幾十個數目不等的擠在一起不食渡過嚴寒的冬天。
墨胸胡蜂

地理分布

浙江、四川、江西、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西藏;印度,錫金,印度尼西亞。

寄主

墨胸胡蜂主要以瓜果花蜜蜜露、某些蟲類含糖排泄物 ,農業林業上體小的害蟲,蚊、 虻、 蠅類、 蜜蜂等小型昆蟲為食 。

築巢

墨胸胡蜂選擇在樹上、廢棄窯洞、房檐下及土崖等地方築巢,其中以樹上築巢最多。選擇築巢的樹種主要有刺槐、楊樹、核桃樹、蘋果樹、椿樹、泡桐等,其中又以刺槐最多 。蜂巢形狀大都呈近圓形或梨形,巢殼輕質、易碎,外表大多呈虎皮花紋狀。直徑15~40cm,以20~35cm的居多 。築巢高度距地面3~30m不等,並且因築巢位置不同而有較大差異,一般於樹上築巢的蜂巢位置較高(蘋果樹除外),大多數高度在5~25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