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緣雜憶》由孫悅良撰寫,所記述的事多是親身所見所聞、所行所思。
基本介紹
- 書名:墨緣雜憶
- 作者:孫悅良
- ISBN:978-7-5447-4743-1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0-30
- 裝幀:平裝
書籍介紹,作者介紹,目錄,代後記,
書籍介紹
本書分為“高原的陽光”、“那時年少”、“那些高大的身影”、“遠方的月華”、“遇上你是我的緣”等五輯,從援藏的經歷和年少的書法情懷開始,以質樸的語 言,記敘了作者與書法相關的所行所思,將一則則簡潔的故事娓娓道來,盡情抒發“是書法讓我的生命線條和他們的人生軌跡有了交集”的情感。
作者介紹
曾做過鄉鎮書記,當過文廣局長,援藏幹部,地方外辦主任。愛好書法,擅長行隸,曾入過全國展,獲過“蘭亭獎”。
目錄
序
高原的陽光
提印上林周
陰錯陽差紅星宣
“書記!你的‘油條’來咯!”
廚房裡飄出“臭肉”味
書房三件寶
我與倉央嘉措的“邂逅”
那段孤獨時光的空靈與充實
美麗的“高原紅”
被釘在天花板上的“雙陽”
給藏族孩子留點漢文化印記
請公安押運的“行李”
那時年少
沒有書的“書香門第”
年少只道是尋常
從那副殷紅的春聯說開去
桑園裡的書法展
大處著眼 小處著手
“三吃客”與“債轉股”
一夢值千金
一聯成讖
便引詩情到碧霄
四不應索
那些高大的身影
吳民先老師的愛與恨
扛著煤氣罐見徐穆老
與沙老擦肩而過
“你援藏,我援疆,都是好男兒”
華老師五贈神奇的座右銘
抱朴含真話費老
項部長的草根情懷
心佛不二的績學大儒
遲到的斗方
遠方的月華
心如明鏡
藤尾昭先生的三件生日禮物
給日本友人“說文解字”
玄之又玄的二玄社
我與雙陽的“約法三章”
“陳書記在此!”
古甓映新輝
到羅浮宮去看畫
垂虹秋色滿東南
遇上你是我的緣(代後記)
代後記
代後記——遇上你是我的緣
一次“江南風”雅集,我饒有興致地說起高原書法的那些趣事,同道們捧腹大笑。《書法報》記者陳行健先生建議我把那些事寫下來,在《書法報》開個專欄,以饗同好,我當時援藏剛回來,不以為意,再說許多事情等著去做,就漸漸淡忘了。
直到2013年 “十一”長假,讀到吳官正同志的《閒來筆潭》,一則則小故事,語言質樸,妙趣橫生,娓娓道來,竟吸引我一口氣讀完了。又讓我想起了西藏的那些事,何不模仿 吳氏筆法,把官樣文章寫得如此生動、耐讀。最終促使我下決心把那些事寫下來的真正原因是,“十一”長假過去後的西藏林周代表團的那次來訪。
好友王益冰繼范建坤書記與我之後,已經是吳江的第三位援藏幹部了。按慣例,秋冬時節到蘇回訪一次,吳江當然屬首訪之地。區委讓我與范書記陪同,晚宴時, 酒過三巡,免不了獻歌。當林周趙書記捧起潔白的哈達,達珍斟上滿滿的紅酒,耳畔響起當時我最愛聽的央金蘭卓的《遇上你是我的緣》,我望著一張張黑黝黝的曾 經那么熟悉的臉龐,撫今追昔,百感交集,眼睛濕潤了,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竟無語哽咽。八位藏漢兄弟姐妹緊緊地擁抱著我,強忍著淚水,把歌唱完。第二天晚 宴,還是淚流滿面。我怎么會這么脆弱,當年堅定剛毅的林周書記,怎么會動情得像個孩子,平生第一回啊。也許那壇深埋在心底十年的“青稞酒”該挖出來了,一 定是甘甜清洌的……
那天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無法入眠,高原往事在腦海里翻騰,索性披衣倚床,把高原那些事兒寫下來吧!一旦提筆,不知從何說起,不談政治、不談工作, 談談書法趣事吧,這樣可以稀釋一下兩天來的情感,於是有了第一篇《提印上林周》。以後的日子,不管多晚多累,都得寫上一篇,否則那夜無眠。而且奇怪的是, 非得夜深人靜斜靠在床上,才能思緒萬千。漸漸地找到了原因,這是在藏期間,每晚入睡前的準備動作,鼻子裡插著氧氣管,手裡捧著薄薄的書,讀著讀著半小時到 一個小時才躺下入睡,以增加大腦的含氧量,睡個好覺。習慣會如此固執,一如我現在坐車一定是副駕駛位置一樣,無論如何改不過來。
沒有寫作計畫,也沒有寫作提綱,就這樣一則則故事慢慢寫來。直到寫完第十六篇,開始示人,竟然看得我老父親,昔日的同事流了淚。我這才感覺完成《書法 報》的專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把我的書法往事全部記錄下來,於是才有了“那時年少”、“那些高大的身影”、“遠方的月華”後三個篇章。
友人提示,既然要結集出版,就得適合不同讀者群。鶴林、仲偉、菊榮、採蓮、水榮、志強、國強、洪軍、大煒諸兄妹給我提了不少好建議。妻子應該是最好的讀 者,可她不願看,自從她罹病後,再也不願提西藏那些事兒,看了揪心地疼。昔日大學同窗、四年上下鋪的好兄弟,人稱“江蘇名記”的高坡兄幫我作了部分修改。 雖然個別地方被我固執地打回去了,但四個欄目的篇首語都是他寫的,那詩一般的語言,力透紙背的情感宣洩,恰到好處地表達了我的想法,一如他大學裡的“愛情 詩”,深深地打動了我。白天的公務實在脫不開身,弟弟俊良,夫人的學生晨燁,林周時的秘書滿春,七都老鄉永峰,為我文字錄入、徵詢意見、蒐集照片、拍攝書 畫,難怪圖片會如此精美。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三位恩師,他們都已退休多年,應頤享天年了,也被我驚擾。我大學時的班主任、寫作老師廖大國先生,改得非常嚴謹,每改一處都說明原委, 我全部照搬。吳民先老師,正如他的風格,愛憎分明、言辭犀利,從謀篇布局到細枝末節,反覆推敲,我數了一下,為書稿,吳老師總共發了45個簡訊,而且都是早上五點左右傳送的。一段時間,我清晨打開手機,首先迎接的是吳先生的高見,深表歉意的是,白天先生數條長篇簡訊,我只回了寥寥數字,實在是身不由己。
華人德老師收到文章的時候,正值他學生博士論文答辯,他還是忙中抽閒地一篇篇地看完了。也像他教書法一樣,先改錯別字,標點符號也不放過。然後考證所用 引文、匾額、對聯的來龍去脈。關於寫序,因文中有關,推辭再三,只得屈就,最終還是非常清晰地用作文稿紙寫了七百字的序,謙稱引言,取了書名《墨緣雜 憶》,我還滿懷信心地期待著華老師那書卷味十足的隸書題寫的書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