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江(增江河)

增江

增江河一般指本詞條

增江,也稱增江河。珠江水系東江支流。原來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後,成為東江支流。增江發源於新豐縣七星嶺,流經廣州市從化區東北部轉入龍門縣西北部,再折向南流,為廣州市增城區、龍門縣的界河。於境內正果東北角磨刀坑流至龍潭埔接納永漢河後,流量增加,經正果、荔城、石灘三地,於官海口匯入東江,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5.9億立方米,平均坡降0.74‰。上游建有天堂山水庫,下游地區為重要工農業區,航運條件良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增江
  • 也稱:增江河
  • 水系:珠江水系東江支流
  • 全長:203公里
  • 流域面積:3160平方公里
  • 平均徑流量:35.9億立方米
  • 平均坡降:0.74‰
  • 地理位置:廣東省南部
  • 流經地:新豐、從化、龍門、增城
幹流概況,主要支流,社會經濟,治理開發,

幹流概況

增江,也稱增江河。珠江水系東江支流。原來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後,成為東江支流。增江發源於新豐縣七星嶺,流經廣州市從化區東北部轉入龍門縣西北部,再折向南流,為廣州市增城區、龍門縣的界河。於境內正果東北角磨刀坑流至龍潭埔接納永漢河後,流量增加,經正果、荔城、石灘三地,於官海口匯入東江,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5.9億立方米,平均坡降0.74‰。
增江龍門縣城區段增江龍門縣城區段
地派水為增江主要源頭。地派水和藍田水在龍門縣合丫水匯合後,形成增江主流,至龍門下村,匯入鐵崗水後,稱西林河
流經龍門縣城下車田,再匯入白沙河,形成了增江上游第一個小平原,出龍華,匯葛布水、香溪水,再穿越山間曲徑,出虎跳崖,進入永漢,在合口與永漢河匯流,形成增江中游地區第二個小平原。以上河段,稱龍門河。從永漢以下,進入增城市境,稱增江。

主要支流

增江流域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有地派水、藍田水、鐵崗河、白沙河、葛布水(又稱陳禾洞水)、永漢河、派潭河、二龍河8條。
派潭河發源於南崑山馬坑嶂,由高灘水、靈山水、高埔水、車洞水和小徑水等5條小河組成。流經派潭圩於小樓鎮合二龍河匯入增江。河長36公里,坡降為5.5‰。流域面積357.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億立方米。
二龍河原名澄溪河。發源於小樓鎮內丫髻山。流經二龍圩、臘圃村,於大樓村匯入增江。河長22.5公里,坡降為2.8‰。流域面積122.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
和平水,又稱九曲水。發源於正果馬鼻嶺,經白湖合冷水坑水流入增江。河長18.7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
藍田水,發源於寒山頂,於合丫水匯入增江,集水面積179.0平方公里,河長32.0公里,坡降5.91‰。
鐵崗水,發源於三角山,於下川匯入增江,集水面積242.0平方公里,河長41.0公里,坡降2.64‰。
白沙水,發源於水尾尖,於車田匯入增江,集水面積176.0平方公里,河長32.0公里,坡降2.87‰。
葛布水,發源於沙帽頂,於水坑匯入增江,集水面積114.0平方公里,河長30.0公里,坡降6.13‰。
南昆水,發源於天堂頂,於永漢河口匯入增江,集水面積410.0平方公里,河長53.0公里,坡降6.92‰。
油田水,發源於加照,於龍門永漢匯入增江,集水面積110.0平方公里,河長27.0公里,坡降3.39‰。
平陵水,發源於掌牛嶺,於博羅泰美匯入增江,集水面積169.0平方公里,河長23.0公里,坡降0.67‰。
地派水,發源於新豐七星嶺,在龍門合丫水匯入增江,集水面積371.0平方公里,河長38.0公里。

社會經濟

流域內共有耕地面積53.07萬畝,人口42.73萬,其中農業人口36.2萬。
增江流域耕地分布,主要在龍城、永漢幾個小平原區及增江下游三角洲地區,其中尤以下游地遠為大。農業生產以水稻為主,花生、大豆、甘蔗次之。特產有龍門的柑桔,增城的荔技、絲苗香米等。流域內較大城鎮寅龍門、永漢、增城、石灘等。船遠方面,
在清朝時期,載重25噸貨船可沿增江上溯至龍門縣城。民國時期,載重5噸船隻扔可航行。至建國以後,林區日益減少,沿河又築陂引水灌田,以致水源不足,如上水土流失嚴重,河床逐漸沙灘化,故中上游地區已失去航運功能,以陸運代替了水遠。
流域內南崑山地區,是個自然保護試驗區,北回歸線就在其南部經過。該區林木茂盛,山清水秀,是個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治理開發

增江流域年平均降雨量2069毫米,年雨量的80%以上集中於汛期,在歷史上是一條水、旱災頻發的河流。1992年上游建成天堂山水庫,使壩址以上461平方公里的來水得到控制。
天堂山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龍門縣西北部的天堂山鎮,增江支流高明河上游的天堂山峽谷牛鼻頭處。工程從1956年開始進行勘測和規劃設計,列為“增江流域治理規劃”中重點開發項目。1978年7月,天堂山水利樞紐工程開始籌建。1979年7月,廣東省水電第三工程局進場進行施工,1981年6月,由於貫徹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天堂山水庫列為廣東省放緩建設進度項目。1989年5月,工程重新展開建設工作,1989年9月9日工程河床截流成功,1990年1月1日第一塊壩體基礎混凝土澆築,水電站於1989年9月27日動工,引水隧洞於1990年5月1日動工。1992年8月25日,天堂山水庫下閘蓄水。1992年9月30日,天堂山水電站機組併網發電。1993年5月24日起天堂山水電站正式投產運行。天堂山水利樞紐工程是一宗整治增江流域的控制性骨幹工程,是以防洪為主,兼有發電、灌溉、旅遊、養殖、航運等綜合效益的大(Ⅱ)型水利工程。水庫控制集雨面積461平方公里,總庫容2.43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50米,年發電量6100萬kwh,改善下游約12.68萬畝農田灌溉用水。水庫對來水進行削峰填谷,使下游的龍門縣縣城、增城市等遭受洪水災害由原來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天堂山水庫天堂山水庫
工程樞紐包括一座70米高、壩頂弧長287.37米的混凝土三圓心雙曲率拱壩,一條長1165米、內徑5.0米的引水發電隧洞,一座裝機3×6500kw的水力發電站和相應的輸變電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