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馮友蘭談人生

境界:馮友蘭談人生

《境界:馮友蘭談人生》境界,決定了人生的差異。馮友蘭在書中不斷探究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生的意義和境界;二是哲學問題,即哲學的終極目的。他結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感悟有關人生的種種哲學思考,包括境界、命運、信仰、人性、情愛、幸福、道德修養、處世之道等等,他將深奧的哲學用通俗的語言娓娓道來,宛若與年輕人促膝談心:個人需要對世界產生更深的覺解,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中國哲學的任務正是幫助人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他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以哲人的睿智引導迷茫中的年輕人走出人生的困惑,獲得智慧啟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境界:馮友蘭談人生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8632354, 9787508632353
  • 作者:馮友蘭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323 頁
  • 開本:32 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境界:馮友蘭談人生》萃取哲人著述精華。坌享大師人生智慧『現代新儒家』大師透視中國人的精神境界。
馮友蘭先生為享譽全球的哲學大家,他結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感悟有關人生的種種哲學思考,為疲憊的現代靈魂尋找一條提升精神境界之路。他將在《境界:馮友蘭談人生》中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即如何通過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進而改變整個人生!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是揚名海外的哲學大師,也是集思想家、教育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馮先生畢生以宏揚儒家哲學思想為己任,留學歸國後曾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哲學系教授。他一生勤勉、著作等身,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作品享譽全球,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巨大

圖書目錄

代序:人生的境界
Part1 還原人生
哲學與人生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對於人生問題的一個討論
人的地位
人物之性
論命運
道德
天地
死生
功利
論信仰
死及不死
人性學說
性情
理與命
Part 2 修養人生
道德及修養之方
個人之修養
合理的幸福
境界
覺解
精神境界
孔子的精神修養發展過程
心、性
人生術
關於真善美
心性
靈魂與肉體
愛與哲學
靈魂之轉變
愛與終因
獲得絕對幸福的方法
精神修養的方法
Part 3 漫話人生
何為幸福
欲與好
論信念
入世和出世
才命
理想與現實
談兒女
知命
性的因素
情的因素
愛之事業
論感情
處世的方法

序言

哲學的任務是什麼?我在第一章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裡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的。
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概括的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入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誼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後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行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為聖^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前幾章已經告訴我們,中國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蹟,也不需要表演奇蹟。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國的聖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於科學;可是人的對於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