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姓

塵姓

塵氏家族現大多居住在山東省單縣境內,其於分布在全國各個地方.總人數2000左右.此姓絕大多數人都不為所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塵姓
  • 外文名:chen
  • 意 義:姓氏
  • 分 布:以山東單縣為中心
  • 名 人: 塵金安、塵中宇、塵洪剛等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塵金安,塵中宇,

基本介紹

塵[塵,讀音作chén(ㄔㄣ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塵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塵,姓。”塵人,為周穆王姬滿執政時期始設之官吏,起初為伴隨君王出遊時的僕從,兼管記錄君王遊歷之事,稱游塵史,後成為固定職業官吏,負責開閉王宮之門戶,改稱辰人,又稱晨門、閽人。至春秋末期,專職為君王服務的學宦之官鵲起,初期的宦官是君王的嫡親或心腹親信,並不淨身,其受寵而有身份地位之宦官稱塵子,允許手執“拂塵”和“辟塵犀”以侍君主,不但負責撣掃國君之衣塵,還負責君王的衣食住行、清潔內宮、用“辟塵犀”給君王、王后和嬪妃等梳理頭髮等。而那些沒有身份地位的僕從們則沒有執“拂塵”和“辟塵犀”的資格,因此稱那些宦官為塵子、塵史、內塵史等。在史籍《嶺南表異錄》中記載:“犀角為簪梳,塵不著發,名辟塵犀。”因此“辟塵犀”就是用犀牛角製作的梳子,傳說用它來梳理頭髮,則頭髮不會著落灰塵。
在塵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塵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塵氏。
註:
其實用牛角類梳子梳理頭髮,如果不是沾水濕著梳理,由於物理接觸摩擦分離起電效應,其產生的摩擦靜電更大,多在2.4×10-8毫微庫侖以上,不吸附灰塵才怪!

第二個淵源

源於世系,出自宗族孫系輩次稱謂,屬於以輩次稱謂為氏。漢朝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這說明兒子的兒子叫作“孫”,“孫”字是由“子”和“系”兩部分構成的。“孫”字的本意,是說明一種人與人之間直接的血緣關係,即子之子。從中分析,“孫”字,肯定是人類社會演化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後的產物,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否則,幹嘛要寫成“子系”,而不是“女系”呢!當然,在瑤族特有的《女書》中,確然有“女系”一字,就是指“孫”。“子”者,最原始的字義就是“小孩”,是典型的象形字。但在中國古代,“子”字一直以來就有兩重意義,而且截然相反:一為尊稱,有大賢、大德、大學問之男人才被冠稱為“子”,如孔子、老子、孟子、孫子、墨子、韓非子、諸子……等等,這個“子”沒有血緣關係,不但說明其為男人,而且要自己的後代要學習、尊崇、順服他們,就如同對待有血緣關係的長輩一樣。二為鄙稱,有大賤、大惡之男人必被冠以“子”,如小子、瘋子、傻子、賊子、亡子……等等。
一個字有兩個截然相反的字義,這在文字學中是比較稀罕的,卻也是非常符合中國古代的樸素辨證法則的。至於女人,有值得稱道者才能冠以“女子”之稱謂,例如東漢時期的女才子班昭,她最終繼承父、兄遺志,完成了千古不朽之史書《漢書》的編纂,並寫出了千百年來深刻影響中國婦女觀的鎖書《女誡》。否則,皆不值一提。“系”者,最原始的字義就是用來綑紮物品的繩索,亦是典型的象形字。這繩索的發明不知有無專利,反正用途極大,人們不可或缺。將家族宗親的血緣關係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用“系”是再合適不過了。從子為系,“孫”字就誕生了,如今簡化字就是“孫”,變為會意之字。在計算某人的後代世次時,從其子開始,即可稱算為“第幾代後裔…”,這是無庸置疑、不需討論的;但如果要稱算“第幾世孫”,那就必須讓過其子,而從其第一代孫開始起算。
實際上,作為對“孫”輩的稱呼,從第一代孫即“子之子”開始,中國自古就有嚴格的專用稱謂,依次為:孫→曾孫→重孫→玄孫→弘孫→榴孫→忽孫→微孫→塵孫→沙孫→渺孫→莽孫→輕孫→煙孫,一共可以按父系聯稱十四代嫡系裔孫,母系無稱。到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國有加以“外”字以稱呼母系孫輩者(姑表、姨表),如外孫、重外孫、重外曾孫、重外重孫、重外玄孫……等,由於“一表則三千”,因此皆不記入氏族家譜。所稱謂的第九世孫,就是塵孫,亦稱灰孫。世人有以其世系稱謂為姓氏者,稱塵氏、灰氏,表示輩份再小也是該宗族的嫡系。後世人等在爭執時常用“塵孫”、“灰孫”來辱罵對方,就是斥罵對方為小丁點晚輩,不配與自己平坐論談。在中國古代,最兇殘的刑法就是“連誅九代”與“聯誅九族(誅聯九族)”,這是兩種不同的但皆為殘忍到極點誅戮刑法。“連誅九代”,就是罪罰直系,僅殺戮其直系,不涉及旁系,一直要從曾祖父殺戮到弘孫,或從祖父殺戮到玄孫,或從父殺戮到榴孫,或從當罪者殺戮到忽孫,或從其子殺戮到微孫,總之皆饒恕過塵孫一系,以示帝王國君的“是為仁慈且留一脈”。不過,由於沒有幾個家族的老祖宗能當世活得了那么長久或傳繫到那么久遠,所以頂多用到“榴孫”即第七代後裔、第六代孫,就嗚呼哀哉了。因此,其直系已經幾乎沒有剩餘生還者了,所謂的“仁慈”也就並不存在。而“聯誅九族”,則是罪罰親系,不僅要殺戮其直系,還要涉及所有的旁系親屬,其殺戮之廣,往往一人獲罪,則成千上萬的關聯人等皆要遭及血腥殃池。
按古人通常十六歲結婚,十七歲生子計算,那時的人如果還能活著看到“榴孫”之輩,其老祖宗大多已經高齡超過一百二十歲了,甚為稀少,所以,“榴孫”後邊的那些孫輩稱謂都用不上,因而人們也就逐漸遺忘了對後面“孫”輩的稱謂。以至於到後來,大家反而不知道該怎樣去稱呼那么多代的“孫”,只好稱“第幾世孫”或“第幾代孫”了。
如今,本書在此將“孫”的輩次稱謂告訴諸位方家,請牢牢記住!至少能用到第十四代裔孫——只要你能夠活到如許之久,就一定用得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越國故邑越塵,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越塵,即古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地區,古越國人有稱為越邑者。
楚考烈王十二年(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越國為楚國所滅,居越塵之住民被楚考烈王熊完立強遷至零陵冷水地區(今湖南永州冷水灘),越國人念記故地,有稱塵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塵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單父、零陵為郡望,人口比較稀少,約兩千四百六十餘人,僅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015%左右。
今湖南省的永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黑龍江省的鶴崗市,廣東省的珠海市,福建省的泉州市等地,均有塵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裡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為黃蓋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廢黜。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按“存要去閒,並小為大”的原則,廢除州、郡、縣制,實行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將零陵郡改置永州總管府。從置永州總管府到現在,永州這一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已經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於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合併為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劃歸郴縣專區外,其餘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員公署設零陵縣芝城鎮(今芝山區),轄8縣: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祁東2縣劃歸衡陽專區。1964年5月,劃零陵、道縣的12個公社和9個國營林場,設定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為零陵地區。1979年,零陵縣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改永州鎮為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至此,零陵地區轄永州、冷水灘2市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9縣。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以國函[1995]110號函批覆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改名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名冷水灘區。地級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9縣和芝山、冷水灘兩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芝山區。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冷水灘區。
單父邑:春秋時期為魯國地邑。秦朝事情置單父縣,屬碭郡。西漢時期單父縣屬山陽郡,又別置平樂縣,亦屬山陽郡。東漢時期單父縣改屬濟陰郡,平樂縣省入單父縣。又別置防東縣,屬山陽郡。西晉時期廢防東縣,其地入單父縣。南朝宋僑置離狐縣於單父縣城,為北濟陰郡治,廢單父縣。北魏時期北濟陰郡暨離狐縣仍治單父城。北齊時期郡、縣並廢。隋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復置單父縣,屬濟陰郡;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於單父縣置戴州,隋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戴州。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置戴州,治單父縣;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戴州再廢,單父縣改屬宋州。五代時期後唐置單州,以單父縣為州治,轄單父、碭山、成武、魚台四縣。北宋時期因之。蒙古統治者進入山東初期,單州暨單父縣並屬濟州,元憲宗二年(壬子,公元1252年)改屬東平府,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復置單父縣;元至元五年(戊辰,公元1268年)仍屬濟州,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單州、單父縣屬濟寧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單父縣入單州;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降單州為單縣,屬濟寧府;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公元1385年)改屬兗州府。清朝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改屬曹州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屬岱南道;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更名濟寧道;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屬曹濮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道廢直隸於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3月建立單縣抗日民主政權,初屬中共蘇魯豫區黨委後方辦事處,同年7月屬湖西專區;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以單縣曹馬、芳桂二區為基礎設立曹芳抗日辦事處,其轄區歸湖西專區管轄;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7月與金鄉縣南部四區合併為金曹縣,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湖西)專區;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6月單西南改建為臨河縣,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湖西)專區;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2月臨河縣改稱單虞縣,與單縣同屬冀魯豫行政區第十一(湖西)專區。1949年8月單縣屬平原省湖西專區;同年同月設立單縣城關區(縣級),直屬湖西專區,並為專署駐地。同年9月撤銷單虞縣,併入單縣。1951年6月單縣城關區改為單縣城關鎮,隸屬於單縣。1952年11月隨湖西專區劃歸山東省。1953年7月,改屬菏澤專區。1956年3月復程縣撤銷,其東部劃歸單縣。1958年12月屬濟寧專區。1959年7月復屬菏澤專區,1967年改稱菏澤地區。2000年6月屬菏澤市。

堂號

零陵堂:以望立堂。
單父堂:以望立堂,亦稱單虞堂、單州堂。

歷史名人

塵金安

(公元1941~今),山東單縣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1972年畢業於石家莊鐵道兵學院,現任山東省菏澤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在鐵道兵部隊服役期間,長期從事鐵路修建工作。先後參加修建了成昆、襄渝、青藏等鐵路幹線。1968年任連長時,帶領部隊官兵撲滅了西昌地區森林大火,被鐵道兵總部授予“搶險救災英雄連”稱號。塵金安因工作成績突出,多次受到上級表彰,1962~1969年先後榮立三等功五次,團以上嘉獎七次。1968、1969年連續兩年作為鐵道兵部隊的先進代表,參加國慶觀禮,曾三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並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代表。在鐵道兵部隊曾任排長、連長、副營長、團副參謀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團黨委副書記、鐵道兵第十師副參謀長,師黨委委員等職。
1982年,塵金安轉業到山東省菏澤市,當選為菏澤市第九~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秘書長兼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當選為中國共產黨菏澤市第五至七屆代表大會代表。業績入編《曹州名人大典》和《鐵血英魂》等書。

塵中宇

(生卒年待考),山東單縣人。著名起點(網路)專欄作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