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唾自污》出自《佛說四十二章經》,這是本經的第八章,前一章已經說明無故罵佛、誹謗佛的罪過很大,那末,世間的賢人呢?也同樣的不可以隨便傷害,這是本章所強調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塵唾自污
- 創作年代:公元67-73
- 作品出處:佛說四十二章經
- 文學體裁:散文
- 翻譯:攝摩騰、竺法蘭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現代譯文,譯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佛言(1):惡人害賢者(2),猶仰天而唾(3);唾不至天(4),還從己墮(5)。逆風揚塵(6),塵不至彼(7),還坌己身(8)。賢不可毀(9),禍必滅己(10)。
注釋譯文
(1)“佛言”,佛對我們說。
(2)“惡人害賢者”,惡人,就是壞人,如果壞人想陷害賢良的人(好人)。
(3)“猶仰天而唾”,就好象把頭仰著,對著天上吐口水。
(4)“唾不至天”,任憑你怎樣吐,是吐不到天的。
(5)“還從己墮”,口水沒有吐多高還是會掉落到我們自己的臉上。
(6)“逆風揚塵”,所謂逆風,就是和風吹的方向相反;塵,就是塵埃、灰塵。站在上風,想用灰塵投擲出去,目的是要傷害賢人。
(7)“塵不至彼”,灰塵並沒有辦法擲到對方身上。
(8)“還坌己身”,灰塵反而會被風吹向我們自己身上來。
(9)“賢不可毀”,賢良的好人,你根本也沒有辦法傷害到他,賢良的人好象是天一樣的;也好象是站在上風的人。
(10)“禍必滅己”,壞人,存心不良的人,時常動腦筋,打人家壞主意的人,結果反而自食其果,自己招來禍患。佛教講因果,隨便陷害人家,結果,吃虧的還是自己。
現代譯文
佛說:“惡人害賢人,猶如仰天吐唾沫,唾沫到不了天,卻落回自己身上。猶如逆風揚起塵沙,塵沙吹不到對方,卻吹回自己身上。賢德不會被毀壞,但禍害卻必然毀滅自己。”
譯者簡介
攝摩騰,亦稱迦葉摩騰,能解大小乘經,以宣揚佛理為己任,經常四處游化。一次,他到天竺國的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正遇敵國入侵。攝摩騰捨生忘死,親自出面調解,終使雙方和好,他因此顯名。
東漢永平初的一天,漢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詢問,知為西方之佛。於是,明帝派郎中蔡愔(yīn)、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國,去尋訪佛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巧遇攝摩騰,就邀請他到中國。
公元67年(永平十年),他們一行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明帝隆重接待,先將其安置於鴻臚寺,後又專門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建白馬寺。此為中國國家設立僧寺之始。攝摩騰遂成為中國第一位沙門,白馬寺也成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和祖庭。
攝摩騰為了弘揚佛法,首先開始翻譯佛經。他翻譯著名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法。《高僧傳》將他排列首位。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攝摩騰圓寂於白馬寺,葬在寺內。墓前拱形券頂的石碑上刻有“聖旨”、“敕賜”、“漢啟道圓寂通摩騰大師墓”字樣。
竺法蘭本為天竺學者之師,自言能誦經論數萬章。他也是蔡愔一行在天竺國遇到的,受邀請後,卻被佛徒挽留,後也輾轉來到洛陽,與攝摩騰同住白馬寺。
竺法蘭博聞強記,在洛不久即學會說漢語,很快就投入譯經工作之中,先後譯出《十地段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等。後竺法蘭卒,葬於白馬寺西院,與攝摩騰墓東西相對,形制完全相同。其碑文為“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