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江鄉志

塞江鄉志

《塞江鄉志》是范思則、蒲闓編著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塞江鄉志
  • 類別:地方志
  • 內容時限:1911-1984
  • 編纂人員:范思則,蒲闓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塞江鄉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前言
凡例
圖片
塞江場 全景
塞江鄉人民政府
塞江供銷社
塞江信用社
塞江學校
塞江衛生院
鄉鎮企業加工廠
塞江鄉鎮黨領導成員合影
百家埝
編寫組成員合影
去鈴加工廠
畜牧站
雙涵提灌站
五星橋
三台縣塞江鄉行政區劃圖
三台縣塞江鄉鎮示意圖
《塞江鄉志》編纂組成人員
目錄
第一編 建置沿革
第一章 建國前的建置
第二章 建國後的建置
第二編 自然地理
第一章 位置面積
第二章 地形地貌
第三章 水系
第一節 桃花河與桃花溪
第二節 百家堰水庫——電站
第三節 雙涵洞電力提灌站和蔣家岩二級站
第四章 氣候
第五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壤和植被
第二節 林木
第三節 動物
第四節 沼氣
第六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災
第二節 洪災
第三節 風災
第四節 霜災
第五節 蟲災
第六節 麻雀患
第七節 鼠患
第八節 火災
第九節 地震
第十節 其它(異象)
第三編 政治
第一章 建國前地主階級的統治
第一節 地主政權對人民的殘酷壓迫
第二節 苛捐雜稅和高利貸
第三節 抓壯丁 賣壯丁和“優軍”的實質
第四節 選舉
第二章 永寧解放及征糧工作的開展
第一節 永寧解放
第二節 征糧工作的開展
第三章 減租退押清匪反霸和鎮反運動
第一節 減租退押
第二節 清匪反霸和鎮反運動
第四章 土地改革和人民政權的建立
第一節 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節 農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鄉政權的建立
第三節 土改複查和填發土地證
第一節 糧、棉統購統銷和“三定”
第二節 農業合作化——從互助組到高級社
第三節 供銷、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和場鎮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六章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一節 大躍進
第三節 貫徹農村人民公“十二”條和“六十”條
第七章 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
第八章 農業學大寨
第十章 從“十年動亂”到撥亂反正
第一節 “文化大革命”的開展
第二節 中共中央《關於解決四川若干問題的批示》(簡稱一二…二五批示) 36下達到黨的“十大”召開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五節 一九七六年十月到十一屆三中全會
第六節 貫徹黨的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後
第十一章 黨派群團機構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塞江鄉黨委會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節 共青團的建立和發展
第三節 農協會的建立和發展
第四節 婦聯會的建立和發展
第十二章 民兵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第十三章 服兵役
第二節 義務兵役制
第十四章 民政工作
第十五章 治安司法
第一節 治安保衛工作
第二節 人民陪審員制度及調解糾紛工作
第十六章 選舉人民代表
第四編 農業
第一章 建國前的農業
第一節 土地關係
第二節 主要農作物
第二章 建國前的農業
第三章 農業生產的發展
第一節 農業優勢
第二節 耕地面積和播種面積
第三節 農田水利建設
第四節 耕牛和耕種機械的發展
第五節 植保機械的發展
第六節 加工機械的發展
第七節 農業用電
第四章 主要農作物的單產、總產和特性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油料作物
第三節 經濟作物
第五章 主要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和品種引進
第一節 水稻的栽培和品種引進
第二節 玉米的栽培和品種引進
第三節 紅苕的栽培和品種引進
第四節 小麥的栽培和品種引進
第五節 豌豆和胡豆的栽培和品種
第六節 油菜的栽培和品種引進
第七節 花生的栽培和品種引進
第八節 棉花的栽培技術和品種引進
第九節 大麥的栽培和品種
第十節 紅糧的栽培和品種
第六章 農業生產的改進
第一節 優良品種的改進和推廣
第二節 先進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推廣
第三節 化肥農藥的使用
第四節 病蟲害的防治
第五節 耕作制度的改革
第六節 農業生產責任制
第七節 發展農業生產的經驗教訓
第七章 農民住房和人平口糧人平交國糧
第一節 農民住房
第二節 人平口糧和人平上交國家糧
第五編 多種經營
第一章 林業的發展
第一節 建材林 薪炭林
第二節 經濟林木
第二章 農、牧、副多經的發展
第三章 蠶桑事業的發展
第六編 工業篇
第一章 南峰寺鹽業的興衰史
第一節 建國前的鹽業概況
第二節 建國後的南峰鹽業
第三節 南峰鹽業日趨衰落
第二章 社隊企業
第一節 社隊企業的建立
第二節 鐵器社的成立和發展
第三節 縫紉社
第四節 長鈴加工廠
第七編 商業
第一章 建國前的商業概況
第二章 建國後的商業發展
第一節 供銷社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節 代銷店、合作店
第三節 國營企業——食品組
第三章 稅收
第四章 信用社的成立和業務活動的開展
第五章 場期及市場管理
第八編 交通、運輸、郵電
第一章 交通
第一節 跨境秋林驛道一富秋公路
第二節 富秋公路的建成
第三節 五星橋
第二章 運輸
第三章 郵電
第九編 教育
第一章 建國前的教育概況
第二章 建國後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一節 學校的增擴和師資的來源
第二節 各級各類學校的興辦和發展
第三節 工農業餘教育
第四節 少先隊工作
第三章 教育方針的貫徹與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一節 教育方針的貫徹
第二節 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章 教材和教學原則、教法
第一節 建國後教材的改革
第二節 教學原則和教法的改進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對教育事業的衝擊
第六章 粉碎“四人幫”後的教育
第十編 古蹟、文化、科技
第一章 古蹟
映溪山
塞江山廟宇興建傳聞
觀音塞江的傳說
“打兒洞”的奇聞
“撐腰岩的來歷”
金鈴山遺蹟
南峰寺名勝的來歷
第二章 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第一節 有線廣播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節 電影隊的建立和放映
第三節 文化站的建立及作用
第四節 文工團
第五節 稅書店
第六節 照相業
第三章 民眾文化體育活動
第一節 建國前民眾文娛文化概況
第二節 建國後文娛活動和文化生活的發展
第四章 科學技術
第一節 科學技術研究小組
第二節 農業技術的引進和推廣
第三節 沼氣
第十一編 醫藥衛生
第一章 建國前醫療衛生和傳染病
第一節 醫療衛生概況
第二節 傳染病概況
第三節 舊中國醫師帶徒弟的概況
第二章 建國後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
第一節 塞江鄉衛生院歷史沿革
第二節 鄉衛生院醫務人員的配備情況
第三節 鄉衛生院科、室、組的設立
第四節 村(大隊)醫療點和赤腳醫生
第五節 預防和治療並重
第六節 愛國衛生運動和環境衛生
第七節 公費醫療和合作醫療
第八節 中西醫人員培訓
第三章 計畫生育和婦幼保健
第一節 計畫生育工作
第二節 婦幼保健工作
第四章 塞江鄉的衛生工作紀要
第五章 畜牧獸醫站
第一節 機構的設定
第二節 業務開展情況
第十二編 社會風土
第一章 建國前黨派、宗教、宗祠、哥老會
第一節 “南峰寺一個地下黨員短暫經歷的回顧”考
第二節 宗教
第三節 封建會道門
第四節 宗祠
第五節 哥老會
第二章 傳統的風俗習慣和社會病態
第一節 歲時記
第二節 行會來歷
第三節 婚喪習俗
第四節 社會病態
第三章 建國後新風尚逐漸形成
第一節 婚姻家庭
第二節 建國後新中國的重要節日
第四章 歌謠、諺語、謎語、歇後語
第一節 歌謠
第二節 諺語
第三節 謎語
第四節 歇後語
第五章 對聯選抄、對聯種類
第十三編 人物誌
一、烈士
二、先進模範人物
三、社會聞人
附:社會聞人傳略
四、縣團級以上的人員
五、清代舉人、秀才、廩生
附:清朝科舉考試制度略覽
六、高齡老人
七、反動人物
趙伯庚
薄義生
第十四編 大事記
興建永寧橋記
塞江鄉建立第一個黨小組
謝爾蓋耶夫參觀紅梅林記
興建百家堰工程
一九八一年發生特大洪災
塞江學校建修記
修建塞江鄉人民政府
培修塞江劇台記
組成《塞江鄉志》編纂小組始末
附:大事年表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