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張祜詩作)

塞下曲(張祜詩作)

《塞下曲》是唐代詩人張祜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以鋪陳的手法,敘寫守邊戰士生活,抒發自己對衝殺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的戰士的贊煩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塞下曲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張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塞下曲
二十逐嫖姚,分兵遠戍遼
雪迷經塞夜,冰壯渡河朝
促放雕難下,生騎馬未調
小儒何足問,看取劍橫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逐:跟隨。驃姚:漢代武官名號,漢武帝時霍去病為票姚校尉,曾六次出擊匈奴,立下了很多戰功,拜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後人稱他為“霍驃姚”,這裡用驃姚代指武將。
⑵戍:防守。遼:指今遼寧省遼河流域。
⑶迷:迷漫。
⑷壯:這裡指堅硬。
⑸促放:急促地放出。雕:一種兇猛的鳥,經過馴養可以用來幫助打獵,打獵的人出獵時把雕架在肩上,發現獵物就縱雕去獵取。難下:是難以馴服、收放的意思。
⑹馬未調:馬投有調理馴服。
⑺問:這裡指談論。
⑻取:語氣助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

白話譯文

二十歲就跟隨將軍把兵當,
赤膽忠心日分夜夜保國防。
黑夜裡大雪迷漫經過邊塞,
清晨里冒著寒風渡過冰上。
大獵雕野性未改難以出放,
烈馬還沒調馴好橫衝直撞。
小小儒生哪裡位得來談論,
請看戰士腰挎寶劍鬥志昂。

作品鑑賞

開頭“二十逐驃姚,分兵遠戍遼”兩句,用二十歲遠離父母隨武將守邊的事實,暗示了青年戰士的遠大腳懷。為了使自已能履行光榮神聖的使命,不得不“雪迷經寒夜,冰壯渡河朝”,歷經千辛萬苦,日夜兼程,以此襯託了戰士們為國事、不怕棲牲,不怕困難的高尚情操。從第三句的“雕”和”馬”兩種事物,烘托出戰爭的頻繁和應戰之急,這些都是對腰橫寶劍的守邊戰士英雄業績的具體的描寫。
這首詩在意境的熔鑄上也突出了詩人的襟懷,從而呈現出樸素自然的藝術特色,足見詩人立足之高及構思之深。詩從二十齣征、雪迷寒夜、冰渡河朝、放雕難下、騎馬來調等兒處進行描寫,有的從時間上,有約從地域上,有的從人們所熟悉的事情上著眼,用典型事例,突出戰爭的頻繁及戰士們守邊的堅定信心。這就體現了作者審美情趣的高遠。他不用神馳般想像,也沒有面面俱到地描寫,既不橫溢太空,也不纖回縈繞,最終塑造出了守邊戰士完美的藝術形象。從中可見作者雄渾悲壯之情,唯其立足高,取境才能深,要精深,還要有含量的道理。僅六句,就將邊塞戰爭、外敵入侵、守邊戰士的英武一一呈現出來,的確達到了“以少許勝多許“的效果。尤其最末一句,收尾有力,有餘音繞樑三日之感。不容置疑,這是作者主旨所在,他徑直抒發感情,匠心獨運地揭示出為國事“看取劍橫腰”的大義。語言雖直,卻不失歡宕流轉,意到筆隨,灑脫自然。
詩中刻畫了“二十逐嫖姚,分兵遠戍遼”出入於塞外的將軍形象,即使“雪迷經塞夜,冰壯渡河期”,“萬里配長陘,連年慣野營”周遭環境異常惡劣,也難泯報國之志,“入群來揀馬,拋伴去擒生”,“間看行遠近,西去受降城”大無畏視死如歸的精神令人折服。而這種“小儒何足問,看取劍橫腰”,渴望建功立業“俱懷逸興壯思飛”之感,又獨非詩中“將軍”所願,亦是張祜夢寐以求、魂牽夢繞立功邊塞的最大願望,其詩中分明有一個手持刀槍出入敵陣,渴望建功立業的“我”的身影。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張祜此類邊塞樂府詩中,感受到隱藏在詩歌文本之後,一個對邊境局勢極端關切,滿腔熱忱的愛國者的形象。

作者簡介

張祜(約785年—849年?),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縣)人,詩人。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早年曾寓居姑蘇。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不報。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寓居,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人們認為這是詩讖。
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