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塘橋高級中學現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坐落於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鎮,於1996年交付使用。塘橋高級中學行風建設承諾堅持依法治校,加強隊伍建設,加強教學管理,落實收費政策,規範招生行為,營造和諧校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
- 英文名:Tang Qiao High School
- 簡稱:塘橋高中、塘高中、糖糕
- 校訓: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 創辦時間:1913年
- 所屬地區: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
- 類別:公立高中
- 學校屬性: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
- 主要獎項: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蘇州市德育示範學校、足球特色學校
- 現任校長:王忠明
年級概況,文化底蘊,教育環境,教學成就,學校歷史,高中獨立設定以來,
年級概況
現高一有10個班
高二有10個班
高三有10個班
班級類別為實驗班和重點班
文化底蘊
位於蘇州市張家港市的塘橋高級中學前身塘橋中學,始創於1913年,1995年塘橋鎮黨委、政府投資2500萬元易地新建,1996年交付使用,由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親筆題寫校名,現為江蘇省四星級高級中學。九十多年的辦學歷史,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學校堅定“只有優秀的學校文化才能孕育出優秀的學校教育”的文化理念,堅持文化養校,注重視覺、聽覺、行為文化建設,為首批“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學校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校訓,以“篤行求真”為核心理念,堅持“人的發展是學校的第一要義”,注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創設生活化育人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對人感恩、對已克制、對事盡責,享受學習,快樂生活,讀哲理故事思人生感悟,引學子典型明人生方向,聽學者宣講增生活睿智,舉文化活動育高尚情操,明行為規範促文明自律,創班級文化聚人心向上,建民主管理揚創新精神。
教育環境
學校占地109畝,總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學校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育才樓、求真樓、行知樓、翰海樓等建築形態各異,錯落有致,蘊含著陶行知深刻的教育思想;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名人苑使校園平添了幽美雅韻,透溢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校園內花木叢擁,四季花開,是一所淨化、綠化、美化的張家港市園林式單位和蘇州市綠色學校。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舞蹈房、圍棋室、桌球房、健身房等二十多隻專用教室,校園區域網路完善,每隻教室裝備多媒體,教師辦公電腦化,為蘇州市教育信息化實驗學校和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展研究》實驗學校,學校還擁有高標準的游泳池、報告廳、籃球場、網球場、排球場和400M國標塑膠跑道等。
教學成就
管理嚴格精細,高考成績斐然。
近幾年來,塘橋高中狠抓教學管理,健全制度,規範建設,已形成教學管理目標化、目標管理過程化、過程管理精細化的管理模式,考核制度化、調研經常化、評議民主化、結果公開化的考核機制,教師值日、年級巡查、行政輪值的立體督查網路。管理出效益,近年來,塘橋高中高考連年取得大豐收,高考各項指標居全市前茅,並湧現出了以錢海東(蘇州市李政道獎學金獲得者)為代表的學子典型,一批批學子典範相繼被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全國著名學府錄取,學校曾獲家港市高考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
師資力量雄厚,辦學質量卓著。在不斷加強硬體建設的同時,學校十分注重提升內涵,在引進名優教師的同時,特別注重內部培養,著力推進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的“基礎工程”和培養骨幹教師的“名師工程”建設,健全《青年教師年度量化考核思則》、《名優教師管理與考核條》,完善考核、聘用、獎勵機制,促進教師苦練“內功”,一大批教育理念新、思想作風好、業務水平高、奉獻精神佳、教學業績優的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80%以上的教師具有畢業班教學經歷,教師的整體業務素質不斷提升。學校現有張家港市教壇新秀以上稱號的骨幹教師40位,占全校教職工總數的三分之一,全校教師每年獲獎、發表的論文均在100篇以上。學校曾獲省德育先進學校、省綠色學校、省科技教育先進學校、蘇州市德育示範學校、蘇州市依法治校先進學校、蘇州市信息化先進學校、張家港市規範教育收費示範學校等諸多榮譽,學校連續八年獲張家港市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辦學的高質量使學校的社會聲譽節節攀高。
學校歷史
初創至建國時期
辛亥革命後,全國輿論界“實業救國”、“教育興國”的呼聲很高,常熟西塘橋(今張家港市塘橋鎮)人士孫翔仲先生基於發展教育、服務桑梓的願望,自願捐獻自業田三畝,同顧視清、龐君朴等再買下附近十多畝農田,於1912年籌建“常熟縣立第三高等國小”(以下簡稱“三高”)。學校東靠龐姓宅基,西瀕王家河,北接三丈浦,占地十五點二畝,於翌年正月正式落成。1913年秋季,三高招收第一班新生(對象是四年級的初小畢業生),均為男生,共五十人,學制為三年,開設了國語、數學、史地、博物、體育、音樂、外語(日語、英語)、倫理、哲學、勞作、美術等課程。
1914年,“三高”新校舍建成,當年秋季再招收一班新生。
1916年,“三高”首屆學生畢業,約四十多人。
“三高”首任校長孫翔仲,繼任者有季毅生、金味梅、朱一琴(代理校長)、趙欲仁、孫再叔等。
1922年,為讓女子能享受同等的教育,“三高”增設女子部,校址在西塘橋東街北面原虞西書院內,招收一班(三年制)。周靜娟女士任女子部主任。
1923年,女子部又招一班(兩年制);至此,“三高”分校女子部學生總計七十人左右,一半為寄宿生。
1924年下半年,“三高”進行了學制改革(國小改四、二制,中學改三、三制),當時“三高”一年級改為國小五年級,二年級改為國小六年級,三年級不變,並將塘橋鄉立第一初小併入,校名改為“常熟公立第三國小”。
1927年,“塘橋國民初級國小”改為“常熟縣立第三國小”,學制六年;“三高”將一、二年級和女子部併入第三國小,中、高級部保留,“三高”停辦。
1925年秋,孫翔仲等人在原“三高”校內創辦過虞西國中,招收一班初一學生,對象為“三高”畢業生。
1926年虞西國中又招收一班初一學生。1927年因經費、師資等問題而停辦。
1931年,在原“三高”校址內,開辦了“常熟縣立鄉村師範”。1936年,“鄉師”停辦。鄉師停辦後,“三高”校舍曾辦過中心民校(壯丁訓練)、戒菸所、產科醫院、警察局。一時處於無人管理狀態,直至“淪陷”。
1945年,抗戰勝利,孫翔仲、錢琴一、張濃泉、顧松年等利用“三高”原有校舍,重建私立虞西初級中學,成立校董會,孫翔仲先生任董事長,聘請龐樹森(國大代表)為名譽董事,王同書先生任校長。是年9月,招收初一、初二兩個班級,總計學生六十多人。學校經費主要靠學雜費收入,此外由校董會向社會各界人士勸募。教師待遇菲薄,平均每人每月一擔米左右。
1946年秋,招收初一新生一班。
1947年7月,私立虞西國中第一屆畢業生十六人,絕大部分升入高一級學校,當時考入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師範部的就有七人。是年秋,學校又招收一班初一新生。全校學生達一百二十餘人。同時,經省教育廳批准,學校改名為“常熟縣立初級中學(現為常熟市第一中學)西塘橋分校”。校長陳旭輪,分校主任仍為委派王同書繼任,並聘請李清明、潘抱一等來校任教,充實了師資力量。
1949年4月,塘橋解放。5月,常熟縣文教局派周文華來校接管,校名改為“常熟縣西塘橋初級中學”,校長仍為王同書先生。
至此,學校向社會輸送了八百多名畢業生,尤其為常熟縣西北鄉地區培養了不少國小師資,對各鄉鎮發展國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國後至“文革”前
1950年5月,王同書同志赴無錫學習,校長由王人濟同志繼任。1951年10月,王琳元同志任代理校長。建國後,學校事業大發展,教學設施、設備得到了不斷的完善。1951年,學校教師錢琴一等捐贈學校《資治通鑑》等百多部線裝書。1951年至1953年,學校陸續在附近買下農田十餘畝,用以擴大學校規模。1952年新建二層教學大樓一幢,面積1030平方米;1953年翻建大禮堂一座;1954年重建廚房及學生宿舍,並蓋了一幢402平方米的理化實驗大樓;1956年建造了教工家屬宿舍;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年冬天,學校又在校南購買農田約十四畝,開闢了一個大操場;1957年,蓋了八間女生宿舍和十八間平房,面積計728平方米。
1953年2月,王琳元調離,縣派顧伯伊來校任副校長。
1956年秋,為了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縣派於淮來校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不久,又派胡曙東來校任副校長,其任期不長即調離。1956年秋,上級批准開辦高中,學校招收兩班高一新生,從此學校由原來的一所初級中學變成完全中學,校名改為“常熟縣西塘橋中學”。
1958年,教育事業大發展,高中規模擴大,學生數達一千多人,相當於解放時的五倍多。
1959年暑期前,縣派陳劍雲來校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陳任職直至文化大革命。當年,第一屆高中生畢業。當時,“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開始貫徹,學校大搞勤工儉學。在大躍進年代,大煉鋼鐵,滅釘螺、除四害等社會活動,全校師生均全力以赴,普遍參加。
至1960年,學校國中有12班,高中10班,學生1192人。
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上級號召“自力更生”、“自產自救”,學校請了師傅大辦窯廠,建起百頭豬場,在秦家宕還辦了一個占地約三十畝的小型農場。
1962年,沙洲建縣,學校易名為“沙洲縣塘橋中學”。1962年後,貫徹省委的調整精神,學校秩序漸趨穩定。全校有18個班(國中9班,高中9班),學生771人,教工62人。學校注重德、智、體全面發展,教學上重視雙基;學雷鋒、學王傑的教育活動使學生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十年動亂時期
1966年5月,我縣教育戰線開始“文化大革命”。6月,學校停課鬧革命,教育處於癱瘓狀態,學校財物遭受嚴重破壞,僅學校藏書就損失近萬冊。
1967年,中央號召複課鬧革命,學校造反派進行革命大聯合,開始複課。但學校的教學活動仍不能正常進行。
文革初期學校曾改名為“人民中學”,於1968年恢復原名。1968年7月26日,成立革委會,有13人組成,有學生代表,有教師代表(錢同生、蔡振華),瞿金元(公社代表)任主任。不久,貧宣隊進駐學校。
1969年,學校回響省教育廳學制改革的號召,由原來的“三、三”制改為“二、二制”。3月,由朱瑞祥、周勤老師等組成新領導班子,負責學校管理。因塘橋公社創辦黃橋、何橋國中,學校拆去了部分房屋,調出了部分課桌、儀器,部分教師下放,學生也均回到本公社或本大隊學習。學校兩個高一班和塘橋國小合併,改名為“塘橋中國小”。
1970年2月,沙洲縣文教局派曹森玉同志來校主持工作,五個月後曹森玉同志調離,王守成同志來校任教導主任,主持工作。1973年7月,縣文教局派劉永同志到校任黨支部副書記兼革委會副主任委員,四個月後調離;1974年5月,經沙計委(1974)26號文批准,學校創辦了“塘橋中學印刷廠”,王海清(上海第一人民印刷廠下放技術工人)負責管理,工廠有工人12人,固定資產5萬元。
1975年3月,工宣隊進駐學校。
1976年,學校有國中14班,高中7班,學生1169人,教師55人。劉永、鄭政為副校長,王守成為教導主任。是年,建造防震房四間,並在校內設立了地震測報點。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師生舉校歡慶。
粉碎“四人幫”至初高中分設
粉碎“四人幫”後,經過整頓,教學秩序漸趨正常,輕視文化知識的現象開始扭轉,教育事業又迅速恢復發展。
1977年,高校招生制度的恢復大大促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978年上半年,學校開辦理科補習班1個,下半年開始每年招收文、理科補習班各1個。當時,全校有初、高中各10班,學生達1099人,教師57人。
1979年,學校依據教育部《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學生好學成風,教學質量逐步上升,國中部恢復三年制。
1981年6月30日,蘇州地區教育局批覆同意塘橋中學為完中,高中學制改為三年。是年8月,上級任命高華沛同志為塘橋中學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劉永、鄭政為副校長,王瑞林為教導主任,徐關林、侯景祥為副教導主任。
1982年9月,學校進行了中等教育結構改革,開設幼師職業班,招收國中畢業生48人,學制兩年,王愛珍老師任幼師班班主任。是年,在校園北部新建三層師生宿舍大樓一幢,面積1357平方米,師生住宿條件大為改善。
1983年10月,縣文教局公布1982-1983學年度普及初等教育工作符合縣“四率”授獎標準的單位,我校名列其中。是年,在校園西北角新建大飯廳(兼作小禮堂用)及兩層樓廚房一幢,面積654.7平方米,同時建自來水塔一座。
1984年夏,幼師班學生畢業,絕大部分去城鎮、大隊及工廠任教。8月,高華沛、劉永、鄭政同時調離,侯景祥同志被任命為學校黨支部書記兼校長,王瑞林為副校長。翌年,學校提出了“嚴格、求實、靈活、創新”的新校風,全校上下團結奮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學校獲縣“雙文明單位”稱號。
1986年,在縣局、鎮政府的資助下,花費26.75萬元新建了一幢教學大樓,面積為1703平方米,共57間,作為高中部和實驗室,學生的學習環境大為改善。是年,高三學生李塘被光榮選送為空軍飛行員,學校得銀質獎盃一隻。12月,沙洲縣撤縣建市,學校隨之改名為“張家港市塘橋中學”。學校自本年度起,連線三年,先後招收三年制文書檔案職業班和機械專業職業班,至1990年,共有155人畢業,為鄉鎮企業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
1987年,市文教局任命祁美英為副校長。新建校門及兩間門房,特請書法大師費新我先生潑墨“塘橋中學”。至此,原“三高”的校舍無一留存。當年,學校高考錄取率為56.7%,學校被評為市“雙文明單位”。
1988年10月,學校實驗中心被江蘇省教委評為中國小實驗室與儀器工作“先進集體”;同時,校國中部通過蘇州市教育局驗收,被定為“合格國中”;高中部教育質量也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學校注重第二課堂的開闢,1989年,學校開設了書法、圍棋、美術、航模與興趣小組,充分挖掘、開拓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學得更廣,更活,真正全面發展。學校湧現出了諸如胡勝藍、周穎、張曉紅、龐勝、吳益斌等在國家級、省市級比賽中奪魁的書畫、圍棋高手。同時,學校每年有學生在省市級乃至國家級學科競賽中獲獎。
1991年初,學校成立“春山”文學社。6月,經校辦工業公司批准,“張家港市宏圖運動服飾廠”成立。1993年,鑒於93屆高考情況優良,我校獲市教育局“93高考優勝獎”,獎得雙卡收錄音機一台,人民幣一千二百元。
1994年,學校被蘇州市教委命名為“蘇州市德育先進學校”和“蘇州市中學實驗室合格學校”。1996年,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高考一舉奪得了成功,本科指標超額完成百分之五十,大大鼓舞了全校師生。
高中獨立設定以來
1995年,塘橋鎮政府高瞻遠矚,耗資二千六百萬元易地新建塘橋高級中學。1996年9月,原塘橋中學國中、高中部分設,高中部搬入新校址。新校占地109畝,建有教學樓三幢,實驗樓二幢,行政樓、圖書樓、教工宿舍樓各一幢,學生宿舍樓三幢,另有師生餐廳和符合標準的田徑運動場。校名由世界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博士親筆題寫,在中央大道底端,依傍學生宿舍樓,有一塊高18米的巨大的校風碑,“刻苦嚴謹求真知,務實創新做真人”14字校風十分醒目。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啟發,教學樓被命名為“求真樓”,將實驗樓命名為“行知樓”,將行政樓命名為“育才樓”,將圖書樓命名為“瀚海樓”,寓意了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深刻哲理。上級委任趙洪文同志為校長,侯景祥同志為校黨支部書記。新校啟用後,全校師生遵循“刻苦嚴謹求真知,務實創新做真人”的校訓,努力做到“三全”、“四化”,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狠抓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中心的教學管理,確定了“明、精、活、實”的課堂教改要求。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在我校辦了兩個下伸班,並委派三位老師來校支教。
1997年,學校積極迎接省重點高中的評估驗收。是年,學校高考獲全面豐收,校田徑隊躋入甲級隊,學校工會獲蘇州市“先進工會組織”稱號。
1998年,學校投入100萬元擴建學生食堂,新建教師食堂。教師辦公室添置了電腦。高考再獲大豐收,並獲張家港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二等獎。是年五月,學校被命名為江蘇省重點高中,成為我市第三所省重點高中。
1999年,學校投入15萬元建立了閉路電視系統和計算機聯網系統,投入25萬元裝備、完善了計算機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法制學校”。當年學生有56人次在市級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當年高考本科達線183人,學校獲張家港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8月,因工作需要,趙洪文同志調離本校,市教委任命夏彤同志為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2000年,是我校教育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的一年。高考再獲豐收,其中錢海東同學以597分列蘇州市文科類總分第二名,獲蘇州市李政道獎學金二等獎。學校獲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張家港市“綠色學校”、張家港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並再獲張家港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塘橋鎮政府投入160萬元的游泳池竣工並交付學校管理、使用,學校投入65萬元建造了田徑場司令台及看台。
2001年,學校連續第三次獲張家港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學生競賽成績喜人,有15人在全國競賽中獲獎,13人獲省級獎,3人獲蘇州市級獎,27人獲張家港市級獎。塘橋鎮政府和學校共同投資250萬元鋪設塑膠跑道,投資20萬元新建四塊籃球場;同時擴建了學生食堂、教室和宿舍。夏彤校長獲江蘇省特級教師稱號。
2002年,在江蘇省信息技術考試中,我校以97%的合格率位居全市第一,學生有47人次在市級以上競賽中獲獎,其中省級以上17人次,高考繼續取得好成績,學校連續第四次獲張家港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並獲江蘇省實施兩個《條例》先進單位稱號,學校工會獲蘇州市“先進工會集體”稱號,通過了蘇州市信息化實驗學校的驗收。學校共投資160多萬元完成了寬頻網建設,建成了3隻網路教室,添置了3台移動多媒體,更新、增添了學生電腦80台,擴建了教學樓和學生宿舍。
2003年,學校獲張家港市“規範教育收費示範學校”、“校務公開先進單位”、“青少年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省科技教育先進學校”。在學科競賽中,有36人次在市級以上競賽中獲獎,其中省級以上21人次;高考本二達線人數171人,樊峰同學以總分638分居全市第三。2001級學生參加江蘇省實驗會考一次合格率為100%,信息技術考查以96%的一次合格率位居全市第一。學校連續第五次獲張家港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
2004年,學校在張家港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中實現了六連冠,順利通過了江蘇省三星級學校的評估驗收,獲張家港市園林式單位稱號,校女子籃球隊獲張家港市中小學生籃球賽第二名。高考本二達線226人,其中600分以上共27人,最高分681分。學校投資460餘萬元用於報告廳建造、增添36套多媒體設備、增設教師微機房、進行宿舍和圖書館的加建等。2004年4月,因工作需要,夏彤同志調離我校,龐培剛同志主持學校工作。8月,市教育局任命陳志君同志為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2005年,學校加大投入,改造教師辦公室、圖書館、實驗教室及教學樓衛生設施,為教師配置專用電腦,四片籃球場鋪設了塑膠,添置了實驗儀器和設備。此年,學校獲“國際科學和平周”全國中小學生(江蘇賽區)金鑰匙科技競賽科技創新先進單位、蘇州市依法治校先進學校、蘇州市綠色學校稱號,連續第七次獲張家港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學校被命名為蘇州市網上家長學校實驗基地。高考繼續取得大豐收,本二達線281人。
2006年,學校獲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中學一級圖書館、蘇州市藝術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張家港市首批“安全文明學校”等稱號,再獲張家港市普遍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中一等獎,實現了八連冠。8位老師獲張家港市級教壇新秀以上骨幹稱號,24位教師在蘇州市、張家港市評優課、基本功競賽中獲獎,教師在市級以上發表和獲獎論文超100篇,學校被評為2004年至2006年度蘇州市教科研先進單位。學校狠抓備課組建設,建立備課組長工作例會制,明確了三備四定五統一六明確要求。
2007年,學校再獲張家港市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實現了九連冠,學校被表彰為張家港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張家港市首批和諧(平安)校園、張家港市民主管理工作示範單位。5月,在市學校文化管理實踐研究現場參觀研討會上,我校作了《校園文化——德育的隱形翅膀》的專題發言。6月,成功舉辦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生態體驗德育實踐案例和理論問題研究”學校教育實效性現場研討會暨培訓活動。9月,張家港市創建“江蘇法治合格縣市”領導小組在我校專門召開基層法治建設現場會。10月,我校承擔的張家港市“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高中信息化教育資源建設與套用研究》成功開題。一年中,教師有28人次在張家港市級以上教學基本功競賽、優質課評比、解題能力與教案設計比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