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寨文筆峰不以雄強聲震遐爾,不以峭拔播名四鄉,而以其深厚的人[module]data-type=album id=2476249 data-catalog=0[/module]文底蘊知名惠郡。
基本介紹
簡介,傳說,
簡介
據說明初惠安首任知縣黎笏上任伊始,坐堂辦公即煩躁不安,某日猛抬頭,見縣堂正中所對山峰平肩無首。閱過千山萬水、深諳風水易理的黎太爺心驚不已,遂生不祥之感。於是黎太爺發動士紳捐資、黎民投工,在峰上構建尖峰一座,高二、三丈,遠觀如“文筆朝天”。自此,一柱擎天,牽扯惠郡幾多學子仕庶的心弦。這座高約8米,南北長、東西狹的橢圓形石構實心塔,自矗立始,幾百年間交織著雷電抨擊與仰慕崇敬、經歷幾多傾圮與重興的興衰輪迴,已漸成故鄉黎民仕宦瞻望倚重的“圖騰”,留下不少古今文人墨客詠嘆的題刻。山的形勝、山的意韻、山的神奇,讓你不能不到此一游。
傳說
古人思忖道:這不正是堪輿家所稱的“面對平肩無頭山”,乃最犯嫌招煩的風水。縣衙正對“無頭山”,如何是好?一連幾天,他內心忐忑,茶飯無味,更無心於公案。他再也坐不住了,就帶上衙役,朝著那座山的方向勘察而去。但見山頂上三石錯峙,兩旁若鼎耳,中間突如香爐狀。環望四周,群山爭雄,若獸而蹲,若螺而盤,若人而拱,若而翔,若俯而付,或斷或續,或向或背,確實為一處難得的勝境寶地。便請來風水先生,商定在鼎耳築石為尖頂,既如“文筆朝天”,又意於香爐上插一柱香,以卜縣運昌盛,人才輩出。於是,知縣回衙後,即著手向社會士紳募捐,發動附近民眾義務獻工,就地採石,修築香爐尖頂高二、三丈。後來,香爐山遂改名為文筆峰。
清高見南的《相宅經纂》中說:"凡都、省、府、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於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擇其吉地,立一文筆尖峰,只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筆,或於平地建高塔,皆為文筆峰。"意思是指,在城鄉東、東南、南的方位上,選擇吉祥之地,建一座最高的塔型建築,可以使得當地人才輩出。可見,文筆峰、文筆塔或文峰山,作為中國古代興文運、昌科舉的象徵,幾乎遍及古代中國的每一個城、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