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同源(1957-)湖北武漢人,湖北中國畫院副院長、專業畫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塗同源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
- 出生日期:1957
- 職業:畫家
- 代表作品:《塗同源畫集》
人物生平,文人評價,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塗同源七十年代末開始創作山水畫,曾游峨眉、黃山、雁盪、長江三峽、怒江大峽谷以及黃土、雲貴高原;八十年代在湖北省美術院美術館舉辦個展。
多件作品在《美術》、《中國美術報》、《江蘇畫刊》、《藝術與收藏》、《長江文藝》等報刊雜誌上發表;出版有《塗同源畫集》。入編《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當代中國美術家》、《中國書畫庫》等。
塗同源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做了兩件事:一是1990年他在《美術》雜誌上發表《標準與權威》一文,使五年一度的全國美展入選作品集中評選、展出改為分省辦理和展出。二是1989年在《中國美術報》上發表《新潮後的休整與歷史的回歸》並《江蘇畫刊》節錄轉發。致使“新文人畫”大討論終結。
代表作品有“長江三峽”系列、“雲南印象”系列、“婺源系列”等。
塗同源畫作的社會評價:
至少在我的印象里塗同源的山水畫又填補了一塊視覺空白,令人欣賞到眾多的渦形線、曲折線、波動線、跳躍線……交錯構成的頗具抽象性美感的藝術形象。
中國畫素有書畫同源論,故線條為中國畫之特有的表現手段。塗同源的線,並非照搬十八描之類的模式,以表現對象的功利觀念為滿足,恰是加以創造、發揮、集中、強化、凝結組合型的複雜線條,表現了一種情感、氣勢、力量,以展示對象的審美因素。這種追求獨立品格、獨特審美價值的作品,不獨予讀者以視覺新奇,且給讀者以理性震動。
藝術需要創造。塗同源從生活中發現了與眾不同的線條美,創造了與眾不同的線條美、表達了與眾不同的線條美、升華了與眾不同的線條美,是創造,亦是藝術。塗同源的線,藉助恢宏的構圖,表現了山水的形式美感;擇以多變的視角,展示出無窮的節奏與旋律美味;依靠朦朧的形象,產生了奇異的抽象視覺效果;得益於濃烈的情感,體現著自己的個性和主體意識。
同源告之於我,不想重複過去,也不想重複別人,要用一己之藝術語言表露審美感受,把握自己的藝術命運,把握自己的藝術未來。
塗同源的一批山水畫新作,已展現出他的所思所想以及情感表達,看得出:他的思維方式和追求形式美和生活美相結合的膽識。且把自己與觀眾拴繫到一起。既表現主體意識,又尊重觀眾的審美心理;使形式與內涵相契相融,既揭示一定的意蘊,又求以形式美趣;線上的運用方面將傳統與現代揉合併蓄。既泓揚傳統之優,又融入現代之觀念,也許,這一切正是同源謂之同源之所在吧。
文人評價
文藝評論家 徐勇:
步入塗先生的四方堂畫室,滿目皆是一幅幅氣勢磅礴、意境高遠的寫意山水畫作品,目睹之而令人心曠神怡,久久不忘,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美的享受。如是,目光游移之處,或是群山巍峨,奇峰突兀,草木森森;或見江流蜿轉,煙波迷朦,江面上白帆點點;或見月懸蒼穹,碎石斜徑,山頂人家……細細欣賞和品味塗同源“長江三峽”系列作品,不禁驚嘆: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和畫家的匠心獨運,兩者珠聯璧合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言: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一切藝術生存的土壤。或許,塗同源對藝術的熱愛,正是緣於他對生活的熱愛,歷年的藝術探索之旅,塗同源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赴峨嵋、登黃山、游雁盪、觀長江三峽、覽龍門石窟、穿越怒江大峽谷、履步於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在蒼茫與恢宏中,他尋找著藝術的激情、衝動與靈感;在月缺與晴暉中,他感悟著大自然對心靈聖潔的沐浴。在藝術理念上,他主張傳統與現代,生活與情感並重。在藝術手法上,常以多變的視角和單純強烈的畫面效果取勝,注重點線的節律和畫面的構成。
塗同源的山水畫,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力求尋找自己的創造潛能,運用線與點的律動,表達一種情緒、力量,不斷反覆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更賦予哲理的升華。他的畫給人一種清新之氣,奇特之境,把握線條之間的重複美、交錯美,強化點線符號的表達力,擴大它的內涵量,物化點線組合方位,深透點線層次、空間,以凝固的音樂狀態構成筆墨嶄新的結構,注入畫面以新的生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藝術創作上不斷創新的同時,塗同源在繪畫材料的運用上也敢於探索,他採用纖維紙作畫。與普通宣紙不一樣,它不易吸墨,但肌理富有變化,如果沒有長期的探索和嫻熟的技巧是絕然難以為之的,塗同源採用此種材料作畫已數年矣,技法與材料糅合,深諳其中之奧秘,運用此種材料的作品如《瞿塘峽口》、《山色空濛雨亦奇》等,沒有生硬的線條,層次變化豐富,墨色似有流動的感覺,作品激動人心。
在繪畫觀念上塗同源主張生活與情感、傳統與現代並重;在作品上反映出多視角,近距離展示物象;注重表達線的張力和寫的表情。立意如此之高,可想見塗同源先生藝術生命之樹會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