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北部和天山造山帶的形成、演化與油氣關係

《塔里木盆地北部和天山造山帶的形成、演化與油氣關係》是由地質礦產部石油地質中心實驗室、合肥工業大學資環系、同濟大學地下建築系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高長林、崔可銳、錢一雄、劉斌、丁道桂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塔里木盆地北部和天山造山帶的形成、演化與油氣關係
  • 成果登記號:19960230[07892]
  • 第一完成單位:地質礦產部石油地質中心實驗室、合肥工業大學資環系、同濟大學地下建築系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60230[07892]
項目名稱
塔里木盆地北部和天山造山帶的形成、演化與油氣關係
第一完成單位
地質礦產部石油地質中心實驗室、合肥工業大學資環系、同濟大學地下建築系
主要完成人
高長林、崔可銳、錢一雄、劉斌、丁道桂
研究起始日期
1991-08-01
研究終止日期
1995-12-31
主題詞
塔里木盆地;演化;油氣
任務來源
01

成果摘要

本項目屬“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新疆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下設課題所屬二85-101-02-01-01。通過多學科綜合研究,提出天山地區在古生代洋,運用擴張法和消減法求得三個古海洋的寬度分別是:早古天山洋50km,晚古南天山邊緣海450km,晚古北天山邊緣海300km。天山花崗岩主要(S、I、A),分別形成於三類構造環境。天山微板塊的發展演化經歷了多成階段(Z-O2)、俯衝及其極性交替階段(O2-D)、弧後盆地及弧後階段(S3-C3)、通過對天山地區出現的3條蛇綠混雜岩和三條韌性帶動學研究,劃分出三個變形旋迴(D3之前,C-T,E-Q)和6個變形世生代或更早,D2-S-D,D3-C-P1,D4-P2-T,D5-J-E,D6-N-Q;展,其它為壓縮。確證終天山北緣韌性剪下帶為均勻應變加不均勻簡單切帶,形成於S3-D;南天山韌性剪下帶是不均勻簡單剪下,形成於晚木盆地北部構造演化歷經3期6階段。滿加爾地區存在6類原型盆地的疊谷盆地(Z-O1)弧後盆地(O2+3),弧後前陸盆地(S-C)、弧後裂、拉分兼弧後盆地(T-E)、前陸盆地(N-今)。提出基底拆離和多層出早海西、晚海西、喜馬拉雅3個主要構造變形期在塔里木盆地油氣勘重要的意義。提出塔北地區基底拆離作用控制的6類圈閉和庫車-拜城盆地的7個油氣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