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得名於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這一概念最初來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歷史》,是塔西佗在評價一位羅馬皇帝時所說的話:“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之後被中國學者引申成為一種現社會現象,指當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塔西佗陷阱
名詞介紹
在塔西佗的著作《塔西佗歷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羅馬皇帝尼祿死後,被選為下一任皇帝的迦爾巴下命令殺了一個造成叛亂的將領,以及另一個可能發動叛亂的將領卡皮托——而且命令未達之前他就已經被處決了。有些人認為卡皮托沒有這樣的野心,對迦爾巴的做法產生了不滿,塔西佗因此總結到:
……外界對這兩次的處決的反應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就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
這是“塔西佗陷阱”的含義最初的來源,之後在中國的美學家潘知常的《誰劫持了我們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塔西佗陷阱”這五個字,由此便成為了一個源於塔西佗,但並非塔西佗提出的,描述社會現象辭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