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索(李斯特交響詩)

塔索(李斯特交響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這是李斯特所作十三首交響詩的第二首,原是為歌德的戲劇《托爾夸托·塔索》寫的序曲,作於1849年。同年將序曲修訂,成為交響詩,以後又屢經修改,直至1854年定稿。 李斯特的交響詩《塔索》的副題是“哀愁與勝利”,他道出了交響詩的中心思想,即通過“哀愁”(塔索生前的悲慘生活)和“勝利”(塔索死後得到的榮譽)的對照,歌頌創造力量的偉大和正義事業的永垂不朽。全曲的主要部分寫“哀愁”,在尾聲中畫龍點睛地謳歌“勝利”。

塔索——哀愁和勝利

李斯特在為交響詩《塔索》寫的序言中說:“1849年,全德國熱烈的慶祝歌德誕生一百周年。當我們在魏瑪,當地的紀念活動中安排好八月二十八日晚上演出他的戲劇《塔索》”。

“最不幸的詩人的悲慘命運曾激起了當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歌德和拜倫的詩思;歌德屬於以輝煌的成就著稱於世的人物之列,拜倫的優越的出身和他身受的痛苦遙遙相對。我們不能否認,當我們在1849年接受為歌德的戲劇寫一首序曲的任務時,也還沒有能夠把他在《哀歌》中這么崇高而雄辯地表現出來的強烈痛苦的回憶和等待著《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作者的勝利(雖然這勝利是姍姍來遲,卻是光芒四射的正義所帶來的)結合在一起。我們有意在我們的作品的題目中指出了這一對照,並且但願能夠成功地體現這一巨大的對照——這位天才在生時遭到虐待,死後卻足使迫害他的人無地自容的力量放射出萬丈光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塔索
  • 性質:交響詩
  • 作者:李斯特
  • 副題:“哀愁與勝利”
“塔索在菲拉拉戀愛和受苦;他在羅馬報仇雪冤;他的光榮依然活在威尼斯的流行歌曲中。這三個階段是和他不朽的聲名不可分割的。為了用音樂來表現它們,我們首先招請這位英雄的偉大的幽靈,他出現在威尼斯的礁湖上,宛如再生於今日;於是我們看見了他的自豪而憂傷的容顏。當他在菲拉拉的節場中一閃而過時——他的傑作就在這裡第一次重見天日。最後,我們跟著他到不朽的都市羅馬,在這裡,人們給以崇高的榮譽,尊他為烈士和詩人。F·李斯特。”
這部作品的結構分為三部分,是以變奏原則為主,綜合奏鳴曲式原則的混合曲式。第一部分(作為奏鳴曲式的呈示部)從威尼斯船工的歌聲回憶起詩人的一生;第二部分(作為奏鳴曲式的中部和再現部)刻畫詩人在菲拉拉宮廷中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宮廷舞會場面、戀愛生活、遭受迫害等;第三部分(尾聲)集中抒寫詩人創造事業的最後勝利。
作為奏鳴曲式呈示部的主部,運用了葬禮進行曲的體裁,是一首哀歌,採用威尼斯貢杜拉船工唱的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歌調,激起人們對詩人生活的種種回憶。副部運用夜曲體裁,是船歌的繼續發展。結束部是一首莊嚴的進行曲,表現人們對詩人的歌頌,預示最後的勝利。全曲的中部是一個插部,貢杜拉船歌中樂句結尾的音調蛻化為典雅的小步舞曲,描寫塔索在菲拉拉的宮廷生活。再現部的主部,仍為葬禮進行曲的體裁,與呈示部不同的是,中部小步舞曲的節奏和織體貫穿其中,並延續到副部的再現,接著出現了引子中騷動不安的因素,標誌愛情生活的破滅。這一段充滿暴風雨氣息的音樂,刻畫了詩人橫遭迫害以及內心的激憤。至此描寫“哀愁”的部分結束。尾聲是謳歌“勝利”的部分,雖然不長,但意義重大,也是全曲的高潮,歌頌塔索在死後“以足使迫害他的人無地自容的力量放射出萬丈光芒”,全曲以宏偉、壯麗的全奏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