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費侖茨

李斯特·費侖茨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斯特·費侖茨
  • 國籍:匈牙利
  • 出生地:匈牙利雷定
  • 職業: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 主要成就: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童年時期,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皈依宗教,生平作品,相關資料,

童年時期

李斯特年僅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才。為了李斯特的進一步深造,父親 變賣家產,湊了一些錢,全家遷居維也納。一家三口在維也納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們擠在一間小屋內, 靠打工勉強維持生計。 為了學琴,李斯特的父親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家車爾尼作為教師。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課, 每次來回都要步行兩個多鐘頭,但十歲的李斯特不辭辛苦,從來沒有間斷過鋼琴課。車爾尼也十分欣賞 這位刻苦的學生。 兩年後,李斯特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他已經可以在維也納舉辦音樂會了。有一次,他的演奏會 觀眾中出現了一位全聾的老人,這位老人雖然無法聽見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靈似乎感受到了這位少年 天才的偉力,於是老人在演奏會結束之後,熱情地摟住這位“神童”,親吻了他的額頭。這位老人正是音樂大師貝多芬,而這一珍聞則上了當時歐洲的各大報紙,使十二歲的李斯特一時名揚全歐。

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費侖茨
李斯特聽了帕格尼尼這位小提琴魔術師的演奏絕技以後,就下決心做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學習用鋼琴去做那些輝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蹟般的事情。他也寫一些過去從來也沒有人嘗試在 鋼琴上彈過的樂曲。他相信:沒有任何音樂是鋼琴這種他所熱愛和選擇的樂器所不能表達的。 他改編了過去曾經被人們寫過的幾乎一切種類的音樂,從大歌劇到貝多芬的交響曲。 當今,若要把一部貝多芬的交響曲豐富的音響改編成僅僅一首鋼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時 就不同了。人們沒有各種機器來給他們提供音樂——沒有收音機,沒有留聲機,沒有自動鋼琴, 只有各大城市能夠供養得起的歌劇團和交響樂隊,但是在較小的市鎮裡只有鋼琴,而每年都有一些 著名的鋼琴家旅行中會停下來進行演出。李斯特認為:若為鋼琴改寫歌劇和交響曲,他就能把那些 可愛的旋律帶給那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有機會聽到它們的人。 當李斯特不過是一個男孩子的時候,他就開始從有旋風般急轉的西班牙舞蹈和殘酷、吸引人的 鬥牛場的馬德里,到北歐各國安靜的灰色鎮市,進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義大利、瑞士、英國、 德國——無論哪個地方的哪一個鎮市,不論大小,幾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樣悄悄地 走上音樂會講台,忽然猛撲到鋼琴上,從中抓出一些人們從未聽過的音樂。在巴黎,著名音樂家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鳥一樣多,可是李斯特還是成為他們中間的寵兒。夫人們敬慕他並在路上為他撒滿鮮花;一個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財產送給他;一個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時,來到了羅馬,到那些美麗的古老教堂去禱告。在這裡,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 音樂家們,曾經為歌頌上帝的光榮而完成了他們最好的工作;許多偉人和善人曾經也來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為一個十六歲的孩子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此時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個牧師。 但是教區裡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規勸他,認為他不應當浪費上帝賦予他的超群的音樂才能,於是他 暫時放棄了這一念頭。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認為自己既然已經老了,理所當然應該進入教堂,皈依基督。於是在晚年, 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為人所知。

生平作品

李斯特·費侖茨
B小調鋼琴奏鳴曲 李斯特練習曲、交響詩《塔索》、第一鋼琴協奏曲、匈牙利狂想曲、愛之夢、前奏曲。 交響詩《塔索》,這是李斯特為紀念哥德誕生100周年而作的一部交響詩。托爾夸脫。塔索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詩人。他一生悲慘,曾因神經錯亂而被幽禁多年,晚年在義大利四處流浪,悲哀和勝利是這位詩人的兩種對照,該曲是哥德戲劇〈塔索〉的序曲,音樂則更多地接受了拜倫的詩篇〈塔索的衣訴〉的啟示。音樂取材於義大利威尼斯的船歌。這個船歌正是以塔索的著名詩篇〈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開頭幾句為歌詞的。
第一鋼琴協奏曲,降E大調 第一號 鋼琴協奏曲 作於1839年。本曲雖由四個樂章構成,但是各樂章必須不間斷地連續演奏,而且各樂章的主題也必須相互間保持極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本曲有著自成一體的特殊結構。在協奏曲中插入詼諧樂章而獲得成功的,也許這是絕無僅有的一首了。總而言之,整個樂曲在結構上非常緊密而周詳。但是各樂章的構成又都非常自由。這些特色,也許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視為是一個標準的“交響詩作曲家” 的緣由了。 此曲對演奏者的鋼琴技巧有相當高的要求,沒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無法演繹出輝煌的藝術效果的。鋼琴的各個聲部里都充溢著李斯特音樂所獨有的特性,不但與管弦樂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對立之勢,甚至主奏鋼琴具有足夠壓倒管弦樂隊的力量,這也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在本曲中,管弦樂的處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當某種樂器獨奏時,還特別讓這一樂器顯出它的“室內樂特性”來。此外,第三樂章還運用了協奏曲歷史上罕見的三角鐵,其巧妙而恰到好處的用法,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這首鋼琴協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鐵協奏曲”的別名。
匈牙利狂想曲 十九世紀的匈牙利民族處於奧地利帝國的統治之下。十九世紀中葉,在1848年歐洲革命的影響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曾一度風起雲湧,其間產生了革命家科蘇特(1802-1894)和偉大的詩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雖然這場民族革命最終遭到殘酷鎮壓,但其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本曲作於1847年。青年時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響,寫出了不少蘊涵著鬥爭性質的民族音樂,這首狂想曲正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間舞蹈音樂 “查爾達什舞曲”的形式。傳統的“查爾達什舞曲”通常包括在節奏上存在鮮明對比的兩大部分-- 一種稱為“拉紹”(原意為“緩慢”),其特點是節奏緩慢,情緒莊重,多為慢板;另一種稱為 “弗里斯”(原意為“活潑”),其特點是節奏輕快,氣氛熱烈,多為急板。本曲就擁有對比明顯的這兩種段落,因而具有顯著的匈牙利民族音樂特徵。李斯特在本曲中傾注了鋼琴這種樂器的最華彩效果,使鋼琴各個音區的特色都得到最為完美的發揮。這裡選用的是管弦樂曲改編版,用各種樂器代替了鋼琴的各個音區。
愛之夢(三首夜曲)作於1847年,鋼琴獨奏曲。正如副題所示的,這三首小曲頗具蕭邦的“夜曲”風格。但此三曲並非一開始就為鋼琴而作,而是李斯特為德國浪漫派詩人弗萊里格拉特的第二部詩集《瞬間》里的著名抒情詩《愛吧! 你可以愛得這樣持久》所配的“男高音或女高音獨唱用的三首歌曲”的聲樂曲譜。因此,這三首作品都是把重點放在旋律上,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原詩的理解。這三首小曲中的第三首最為有名,直到現在仍然是各種音樂會上常演不衰的曲目。這首曲子通常被稱為《愛之夢第三首》,為優雅的快板,降A大調,6/4拍。開頭的甜美的旋律 貫穿整個樂曲,優美的分解和弦烘托出浪漫的氣氛。
交響詩《前奏曲》,作於1848年,於1854年首演,並由作者親自指揮。“交響詩”這一體裁,正是李斯特首創的,而這部交響詩,又是李斯特十三部交響詩中最著名的一部。 這部交響詩的標題,是從法國詩人拉馬丁的詩篇《詩的冥想》中借用的。其內容是:“在死亡的一剎那,那無名的歌曲莊嚴的第一個音,我們的一生不就是它的一系列前奏曲嗎?……”雖然本曲與原詩存在著內容上的聯繫,但李斯特和拉馬丁的作品在思想方面有著原則上的區別。李斯特肯定了人生,在交響詩中所表現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的探求。經過風暴、艱辛、鬥爭、悲傷後,進一步肯定了人的力量的偉大,肯定了光明的前景。而拉馬丁的原詩則認為人生是走向死亡的一系列前奏曲,其人生態度是消極的。

相關資料

李斯特·費侖茨
慈祥的鋼琴大師 一天,李斯特路過一個小鎮,恰逢小鎮舉行鋼琴演奏會,而演奏會的海報上公然說,這次鋼琴 演奏會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學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為他不記得自己教過這樣一個學生。 為了弄明白這件事,他找到了這位女演奏家的住處,親自登門拜訪。 那位女鋼琴手是一個青年人,她見到李斯特後,大驚失色,撲倒在李斯特的腳下邊哭邊說: “對不起! 先生。我實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學生。可是不這樣做,人們怎么會來聽 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並沒有生氣,他慈祥地對女鋼琴手說:“請你彈一曲給我聽聽,好嗎?” 女鋼琴手感覺到李斯特這位大師並沒有什麼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於是消除了緊張和恐懼的她, 帶著對李斯特的無限崇敬,全神貫注地彈起了自己的曲目。結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滿意地點了點頭,他熱心地為她糾正了幾處處理不當的地方,並進行了一些指點。 然後,李斯特微笑著對女鋼琴手說:“現在,我不是教過你彈琴了嗎?今後,你就是我的學生了, 你可以放心大膽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話令女鋼琴手感動萬分,李斯特的寬厚、熱情、平易近人使她終生難忘。
“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開朗、熱情,交遊廣闊。他在巴黎時,經常與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來往,他們 都具有人道主義思想,追求平等、博愛、自由,在藝術上主張革新。相似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使二人 十分投機,雨果總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個欣賞者,而李斯特也經常第一個欣賞到雨果的文學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幾首就是根據雨果的詩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詩,也是從李斯特的 、旋律中得到靈感而寫出來的。難怪後人將這兩位藝術家稱為一對“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