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滸文化

堵滸是位於貴州省福泉市西北部的一個偏遠的村莊,然而,在這片土地上,以王氏家族為代表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以師承、姻親等方式,形成了堵滸特有的文化圈,並在明朝天啟年後的兩百餘年間,人才輩出,在科舉仕途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崛起於黔中,被譽為“翰林之鄉”,開啟了一段燦爛的堵滸文化。使其與貴州遵義的“沙灘文化”並稱為貴州高原上兩顆耀眼的文化明珠,文史專家稱其“北有沙灘文化,南有堵滸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堵滸文化
  • 所屬地區:貴州.福泉
  • 文化形式:宗族文化
  • 代表人物:王馴、王士俊、王茂松
詳細介紹,地理位置,歷史建置,文化崛起,王氏家族,王氏族譜,王氏五福祠堂,代表人物,

詳細介紹

地理位置

堵滸隸屬於貴州省福泉市谷汪鄉(現已併入福泉市牛場鎮),坐落於雲霧山北麓,毗鄰馬岩水庫,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谷汪鄉位於福泉市境西北部,東抵牛場鎮,南鄰龍昌鎮,西接仙橋鄉,北界高坪鎮。地處苗嶺山脈中段的雲霧山區,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氣溫13.8攝氏度,屬溫和—溫涼濕潤氣候。這裡為多民族雜居區,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0%左右。

歷史建置

春秋戰國時期,堵滸是且蘭古國的屬地。秦漢時期,這裡是牂牁(zang,ke)郡且蘭縣的轄地。唐屬賓化縣。宋屬黎峨里。元歸平月長官司。明屬平越守御千戶所。清是設立堵滸團,隸屬於平越直隸州的甕安縣。
民國三年(1914)廢州改縣,次年,堵滸團改為堵滸保,仍屬甕安縣。民國二十年(1931),調整行政區劃,堵滸保改為堵滸鄉。民國二十五年(1936),實行保甲制,堵滸鄉又改為堵滸保,隸屬甕安縣第二區三江聯保。民國三十年(1941)貴州省實行“新縣制”,撤銷聯保建鄉鎮,堵滸隨三江聯保一起劃歸平越縣(今福泉市),從此,堵滸屬平越轄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越縣設谷汪區人民政府,領三江、高坪、團楊三鄉,三江鄉政府駐堵滸。1951年撤銷谷汪區,將之併入牛場區。1953年,平越縣更名為福泉縣,駐地堵滸的谷汪鄉仍屬於牛場區。1984年,谷汪復鄉,堵滸隸屬谷汪鄉。1996年,福泉撤縣設市,正式更名為福泉市,堵滸建置未變。2013年,堵滸隨谷汪鄉併入牛場鎮,谷汪鄉改為谷汪區。

文化崛起

堵滸文化的形成,與王氏家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最早要追溯到王氏入黔一世祖王馴。王馴為江寧(今南京)上元縣人,明朝正德年間拔貢,官至雲南省太和縣知縣、大理府同知。嘉靖元年(1522)致仕歸里,從雲南宣威一路踏山水龍脈至雲霧山,被雲霧山雄奇秀美的景色所吸引,作《雲霧山》詩讚曰:
崛突高山作,八方俯視雄。
奢香開險道,遊客仰華嵩。
兩腋生風快,一朝覺眼空。
層雲密霧合,何處奪天工。
王馴遂攜家眷定居雲霧山北麓之堵滸,入籍平越。並與當地居民聯姻共處,首先提出了“耕讀為本,道德起家”的家訓。經過三代人的勤耕苦讀,到天啟七年(1627),四世孫王家鼎終於鄉試中舉,首開王氏科舉先河。從此這個深藏大山的堵滸山村,才人輩出,科不乏人。
進入康熙盛朝,堵滸連捷出了王祚蕃、王夢麟、楊淳、王夢旭、王夢圖、王夢堯、王士翔、王士俊八個舉人,其中,王夢旭、王夢堯、王士俊叔侄三進士同朝為翰,王氏“一朝三翰林”傳為佳話,開創了堵滸文化的鼎盛時期。雍正時期,又出了舉人、進士王政恆。乾隆時期,堵滸又先後出了王秉諒、王士儀等六個舉人。嘉慶時期,王茂松、王金華、胡秀模等五人先後中舉,其中王茂松為嘉慶皇帝親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到了道光、鹹豐年間,雖然戰亂不斷,社會動盪,堵滸還是先後出了胡學淵、王立中、王金銘、熊盛明、王金鏞等五個舉人,其中王立中師從王茂松,道光皇帝授其翰林院編修,成為堵滸的第五個翰林。
堵滸在明清兩代的兩百餘年中,先後考取秀才二百多人,貢生九十七人,舉人二十六人,翰林五人。在平越歷史記載的七位翰林中,堵滸就占了五位,故而獲得美譽——“翰林之鄉”。
科舉上,堵滸人才輩出,文學上,堵滸同樣建樹頗多,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王士俊和王茂松。
王士俊官居二品,歷任翰林院檢討、知州、知府、巡撫、兵部侍郎、總督等職,不僅政聲顯赫,同樣勤於筆耕,著述頗豐。他先後主修了《清流縣誌》、《廣東通志》、《河南通志》三部志書,還主編了《河東從政錄》、《粵藩承宣錄》《撫楚略》、《吏治學古編》、《年齒錄》;編撰了《犀川詩文集》、《讀書半解》、《讀書小疑》、《理性述》、《閒家編》、《困知錄》等著述。特別是他撰寫的《閒家編》一書,雜引古書,參以己見,有較高的理學價值,收錄於《四庫全書》。
王茂松在嘉慶十六年成進士,不僅官居顯要,歷任江南道、京畿道監察御史、戶部給事中、山西潞安府、太平府、平陽府知府、遼東兵備道等職。而且學富五車,有“江南才子”之美譽。嘉慶皇帝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故宮武英殿的總纂,參與編纂國史。王茂松擅長詩詞楹聯,王氏五福祠堂的眾多楹聯多出於他手,著有《友竹齋試貼詩集》、《梅花書屋隨筆》、《平水聯吟》、《課鹹草》、《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等詩文行世。

王氏家族

堵滸在兩百餘年間人才輩出,且幾乎都為王氏族人,實屬罕見的文化現象,可以說是王氏族人創造了堵滸文化。至今,生活在堵滸的王氏族人依舊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族系文化,族譜中記載了祖訓、族徽、祭祀等傳統的宗族事宜,另外還清晰地記錄了族系的親緣關係綱目,以及明確的輩分排序,王氏族人仍然嚴格遵守著這些代代相傳的習俗,每年清明時節,還要在王氏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因此,堵滸文化帶上了鮮明的宗族文化色彩,也正是這種宗族的傳承特點,使得堵滸文化能夠一代代延續下去。

王氏族譜

王氏族譜記錄了從一世祖王馴入黔之後的家族發展脈絡,至今一共有五個版本,除第一個版本沒有確切的編撰時間外,第二個版本於同治十一年(1872)編寫,第三個版本於1945年編寫,第四個版本於1987年編寫,第五個版本於2008年編寫完成。族譜中主要包括“文言原序”、“典籍”、“列祖傳略”、“八代祖綱”以及各房子孫綱目等多個部分,是王氏族人家庭中非常寶貴的藏書。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王氏族人不再居住在堵滸,但是,這本王氏族譜像一條紐帶,將這些散落各地的族人緊緊聯繫在一起。

王氏五福祠堂

五福祠堂得名於清朝雍正皇帝賜給王士俊的五個“福”字,祠堂正門大樑上方刻著王氏族徽,正門兩側的圓柱上寫著由王茂松所作之對聯。祠堂內部供奉著王氏列祖的牌位,一些祖宗的手跡也展列其間,供後人瞻仰。除了每年清明舉行隆重祭祖,其它時間王氏族人也常來祠堂燒香祭拜,祈求祖先的保佑。

代表人物

王馴——王氏入黔一世祖,被譽為堵滸文化的開創者。
王士俊——清代名臣,從政十六年,清廉愛民,雍正皇帝御賜五“福”,皇太后賜“萬里孤臣”條幅,所著之《閒家編》收錄於《四庫全書》。
王茂松——飽學之士,有“江南才子”之美譽,嘉慶時期任翰林編修,參加編撰國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