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德祠(增城報德祠)

報德祠(增城報德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增城報德祠位於增城區小樓鎮臘布村,在招賢山、臥虎山及澄溪水的名山勝水之間,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臘布村村民奉朱元璋聖旨建造的奉祀該村武將賴麒卿為國立功的祠堂。

該祠堂和先前已在此修建的倉沮聖廟(元代修建)以及景星樓(洪武甲子年增建)整體呈橫向排列且互為一體,形成了一座獨特的以廟、塔、祠,佛、儒、道三教合一,和諧相處的小型古建築群。

增城報德祠以佛、儒、道三教合一的特點而日益為人所認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增城報德祠
  • 地點:廣州增城區小樓鎮臘布村
報德,建築 -整座古祠沒用上一根鐵釘,中門,拜庭,特色 -硯池、木棉樹象徵文武雙全,硯池與放生池,景星摟倒影,紅木棉,

報德

據清代《增城縣誌》記載,賴麒卿,字廣明,臘布村人,少負奇志而勇於義,明洪武十四年,亂匪蘇友興在南雄作亂,廣東總督招募"誅亂鋤暴"義士前往除亂。賴麒卿有誅亂之志,與長沙鄉廖孟圳聯盟,招募義兵三乾餘人,從龍門過連平,進入始興、南雄境內。南雄總兵統領趙庸見增城義兵前來助戰,率文武官員出城迎接。賴麒卿率義兵在南雄戰場上,所向披靡,屢立戰功,令亂匪聞風喪膽,澄江雪峰山一役,將劣匪幾近殲滅。賴麒卿凱旋而歸,乘船南下,途中南雄府、韶關府以及廣州駐地的廣東總督分別為其設慶功酒。後在三江灣子洋村遭遇敵軍暗算,賴麒卿遇難增江河中。廣東省總督及南雄府總兵接到噩耗,甚為痛惜。邑人吏部尚書張度知道後,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在邑中建廟祀之,名為報德祠。
匾額匾額

建築 -整座古祠沒用上一根鐵釘

“報德祠的門檻比別的地方高,祠堂大門之後開了一道中門。一般的祠堂在大門之後只有一道屏風或者白牆,但報德祠因為是皇帝所賜,所以可以開一道中門。報德祠雖然規模不大,但是規格很高。”作為臘布本地人,楊先彬道長介紹起來十分自豪。
正門正門
站在報德祠高高的門檻前,楊道長將報德祠的歷史向記者娓娓道來。“如今報德祠是由倉沮聖廟、景星樓三合一的一個建築群,而倉沮聖廟前身又是北宋時期所建,最初這裡是北宋年間的積因寺,所以這裡應該有近800年歷史了。”據介紹,古祠由木樑支撐起廟頂,但整座古祠沒有用一根鐵釘。

中門

進入報德祠,緊接著所見的是紅色儀門(即中門)。據報德祠的楊道長介紹,報德祠本是明皇帝為賴麒卿賜匾後,臘布村民為世代奉祀賴麒卿而建的。其還表示,這裡紅色的儀門和儀門高高的門檻以及上面紅底金字的匾額均代表無上的皇權,足顯此小祠的與眾不同。
中門中門

拜庭

中門之後是一個拜庭,拜庭周圍樹立著8根石柱,8根石柱中外圍4根是圓形的,內里的4根則是方形的,寓意古代的天圓地方。“拜庭原來是皇族或者大官來到拜祭神明用的,百姓則在兩邊的迴廊拜祭。”
拜庭拜庭

特色 -硯池、木棉樹象徵文武雙全

整個報德祠除了有三座建築之外,還有兩個水池和幾個百年以上的木棉樹。

硯池與放生池

兩個水池分別是硯池和放生池。
硯池位於報德祠正門左側的景星摟旁,呈圓形。因景星摟在池中的倒影像一支毛筆放在池中而得名硯池,寓意其如同一個洗筆的池子。
放生池放生池
硯池硯池
放生池位於報德祠正門的正前方,是一個三直邊一弧邊的池子,其作用顧名思義就是用於放生。

景星摟倒影

景星樓,原名振星樓,又名文昌塔,建於明代,位於報德祠正門左側(望向正門的右側),為磚木結構樓閣式風水塔。其意是佐文風而養教出仕,以達顯貴。景星塔中供奉的,則是神話傳說中的文曲星。
景星摟硯池倒影景星摟硯池倒影
景星塔旁有硯池,景星樓在硯池中的倒影,就好像一支毛筆放在池中一樣,池子就如一個洗筆的硯池。
楊道長表示,臘布當地自古人們好讀書,所以處處可以看出為鼓勵後生提筆讀書的寓意。

紅木棉

報德寺旁邊有一顆特別粗壯而高大的樹。那顆就是與西園掛綠、何仙姑廟頂仙桃並稱為"仙果、仙桃、仙樹"的紅木棉。
被稱為“仙樹”的紅木棉被稱為“仙樹”的紅木棉
據說這顆紅木棉已經有700多年歷史了。傳說從前村裡的百姓窮苦,無錢治病,某天,一村民得到麻仙姑報夢,說有病就拾點木棉花到古井打點水煎了喝即能藥到病除。該村民照做了,果真有效。此事傳開了,百姓便認為此樹有仙氣而對其參拜,從此香火不絕。
如今這顆古木棉樹,已經成為人們的許願樹,樹上掛滿了遊人許願的紅布條。
據楊道長稱,木棉樹在南方又叫“英雄樹”,象徵著“武”。整個報德祠片區內,既有寓意讀書的一系列建築,又有象徵“武”的紅木棉,象徵著報德祠文武雙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