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堰門鎮地處嵐皋西部洞河流域東岸,歷經兩輪機改,由原八一、七一、堰門、長春四個鄉合併而成,鎮政府駐地“麻柳壩”,距縣城50公里,與紫陽縣洄水鎮隔河相望,素有嵐皋“西大門”之稱。境內交通便利,國道G541穿鏡而過。擁有國土面積73.7平方千米,最低海拔331米,最高海拔1790米。鎮村綜合改革後,轄8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041人(2017)。
農業生產
2017年全年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4945.7萬元,較去年增長10%;固定資產累計完成投資15875萬元。全鎮上下要按照縣委縣政府部署要求,緊緊圍繞堰門鎮“12345”工作思路,即緊扣全面小康這一目標,實施全民創業和扶貧搬遷兩大工程;圍繞“兩園一帶”,培育烤菸、中藥材、山林經濟三大產業;全力突破工業經濟、民生保障、生態環保、重點項目四項重點,加快邊貿堰門、富裕堰門、美麗堰門、和諧堰門、小康堰門建設步伐。
自然資源
堰門鎮地處秦巴腹地,擁有著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全鎮森林覆蓋率達65%,中藥材資源極其豐富,待開發礦產資源有煤,銅等。鏡內北依漢江,鎮域緊靠漢江支流洞河流域東岸,水熱資源豐富,以及境內氣候濕潤溫和茶葉產地環境,空氣清新,山水相依,景色秀麗,所產茶葉富硒,但茶產業整體規模有待開發。
基礎設施
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推動農村全面發展為目標,根據鄉鎮機構撤併的需要,鎮政府舉債200萬元在麻柳壩移山填溝建鎮,開發建設用地48畝。隨之鎮政府、派出所、信用社、計生站、畜牧獸醫站宿辦樓、中心國小教學樓、中心衛生院醫技綜合服務樓、汽車站、敬老院、文化活動中心等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實施工賑移民和遷移式扶貧移民近300戶,新增脫貧人口3500人。全力最佳化發展環境,吸引內外人士在麻柳壩落戶居住,按照統一規劃,一排排具有巴山民居風格的小洋樓格調新穎,錯落有致,包括機關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集鎮人口現已達到1000餘人,達到了硬化、綠化、亮化和水、電、路、視、訊五通,防洪堤、公路橋設施配套。過去這塊兩溝三岔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樓房鼎立、街道寬敞、綠蔭成行、路燈明亮、設施齊全、功能完善、風景獨特、環境優美、依山傍水的邊貿小集鎮。並以此為中心輻射推動進步、團員兩個移民村鎮的開發建設,使全鎮近3000高山貧困人口得到集中安置。道路建設突飛猛進。村級路、通組連戶路網狀輻射,新修、延伸、拓寬改造農村公路150餘公里,並從河邊到高山依次經過,從水磨溝、長征、青春、堰門、隆興、瑞金、團員、延安、進步、中武至延安、團員、瑞金、一心、隆興、堰門、青春、天聖寺、水磨溝形成了輻射全鎮13個行政村的南北循迴圈,“嵐紫”路經隆興交匯於“麻柳壩”,形成了“φ”字型交通網路大循環。止目前,通村、通組率達100%,院落路、到戶路達80%以上。繁榮了集鎮,帶活了全鎮。搶抓新農村建設機遇,實施村級公路水泥硬化85公里,全鎮13個村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目標。建成人飲工程35處,近6000人口用上了潔淨衛生的自來水。實施農網改造120餘桿公里,80%以上的農戶照上了穩定安全的廉價電。新建村支部活動場所10個,村級組織公章隨身帶、會議流動開的局面徹底消除。聯通、行動網路覆蓋全鎮,寬頻網、有線電視開通入戶。退耕還林1.4萬畝,新增封山育林8000畝,新修基本農田1500畝,溝邊、河邊和主要交通幹線的綠化治理達100%,一個山清、水綠、路平,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已經形成。
社會經濟
2017年全年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4945.7萬元,較去年增長10%;固定資產累計完成投資15875萬元。全鎮以“發展、民生、穩定”為主線,緊緊圍繞“統籌城鄉、全面小康”戰略,團結帶領全鎮黨員幹部民眾,搶抓機遇,以乾克難,狠抓工作落實,圓滿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總體呈現出鎮域經濟快速發展、重點工作亮點紛呈、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
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落實,農村稅費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平穩推進,人口計畫執行良好,農村低保、五保、合作醫療、計生獎扶、糧食綜合直補、良種補貼等制度全面落實。爭取項目資金新建和改擴建中心完小4所,教學條件和校園環境明顯改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顯著提高,近幾年學生統考成績始終排在西部鄉鎮前列。社會衛生事業紮實推進,醫療條件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防氟砷爐灶基本普及,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得到保障。科學技術不斷普及,公民道德素質顯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設有序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卓有成效,排查調處和化解矛盾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和保全綜合能力切實增強。2005、2006、2007、2008四年連續獲全縣綜合考評一等獎,2010年度獲優秀鄉鎮稱號,2012年獲全縣綜合考評優秀鎮辦稱號。全鎮幹部民眾的艱苦創業和不懈奮鬥,推動了“兩個文明”的共同進步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全鎮社會和諧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正在以百倍的信心積蓄力量,向小康奮進。
歷史古蹟
◀盧氏祠堂
盧氏祠堂地處堰門鎮堰門村一組,嵐紫公路52公里對岸,建於清代光緒年間。建築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約22米,南北約20米,建築占地0.67畝,整個莊園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座北朝南,為二進四合院式布局,中軸線南起依次為大門、過廳、天井、上房,兩側為耳房及廂房,共有房舍20餘間。上房面闊三間,為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辟隔扇門、窗,石柱礎均雕刻有鳥獸花卉圖案,栩栩如生。樑上有光緒年間的墨書題記,上房的東、西、北三面牆上還殘留有巨幅壁畫,其中東面的《萬民同樂圖》保存的最為完整,據專家考證,此類壁畫存世已非常稀少。內外交相輝映,表現出當時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術和繪畫藝術。同時,整個建築規模宏大,結構複雜,是陝南少有的一處保存完整的宗族祠堂,其建築風格為研究明清時代陝南山區的歷史和當地民眾的生活習俗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地圖信息
地址: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堰門鎮政府(嵐紫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