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壩滲漏探測示蹤新理論與技術研究

堤壩滲漏探測示蹤新理論與技術研究

《堤壩滲漏探測示蹤新理論與技術研究》是2007年4月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系統論述了利用天然示蹤和人工示蹤調查堤壩滲流的理論和方法,探討了堤壩集中滲漏通道的形成機理。

基本介紹

  • 書名:堤壩滲漏探測示蹤新理論與技術研究
  • 頁數:239頁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7年4月1日
  • 裝幀:精裝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書名: 岩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專著系列
: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030188691
條形碼: 9787030188694
產品尺寸及重量: 25 x 17.5 x 1.8 cm ; 680 g
品牌: 科瀚偉業
ASIN: B0011F93LA

內容簡介

《堤壩滲漏探測示蹤新理論與技術研究》全書共分九章,包括總論、堤壩建設各階段滲漏研究、滲流研究常規方法、溫度示蹤方法、環境同位素示蹤及水化學方法、人工示蹤方法、示蹤方法測定裂隙岩體滲透性、堤壩管涌和接觸沖刷破壞機理、水庫內部的滲漏試驗。《堤壩滲漏探測示蹤新理論與技術研究》重視理論與工程實踐的結合,通過大量工程實例檢驗理論的可靠性。
《堤壩滲漏探測示蹤新理論與技術研究》可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水利水電工程、地下水勘察等專業科技人員參考,以及大專院校有關專業師生使用。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總論
1.1 背景和意義
1.1.1 水庫滲漏與大壩安全
1.1.2 滲漏與滲流的調查
1.1.3 研究大壩滲漏的本質和目標
1.2 天然示蹤方法研究現狀
1.2.1 環境同位素示蹤方法
1.2.2 溫度示蹤方法研究堤壩滲漏
1.3 人工示蹤方法研究進展
1.4 堤壩滲漏破壞機理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 堤壩建設各階段滲漏研究
2.1 引言
2.2 可物性階段的研究
2.2.1 基本常識
2.2.2 一般建議
2.2.3 滲漏風險
2.2.4 一些常見技術和方法
2.3 在水庫的最初蓄水階段的研究
2.3.1 概述
2.3.2 水量平衡
2.3.3 測壓管水位的進一步研究
2.3.4 孔中流速的進一步研究
2.3.5 對流量的進一步研究
2.3.6 通過岩層的破碎和溶洞研究水的滲漏
2.3.7 壩下滲流
2.4 滲漏出現後的調查研究
2.5 水庫與當地含水層的關係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滲流研究常規方法
3.1 引言
3.2 水量平衡原理與水壓力
3.2.1 水庫的水量平衡
3.2.2 庫水位的影響
3.2.3 水位壓力的研究
3.3 鑽孔中測定滲透係數
3.3.1 注水試驗
3.3.2 呂容試驗
3.3.3 分段壓水試驗
3.3.4 抽水試驗
3.3.5 測量有效孔隙度試驗
3.4 地球物理學方法
3.4.1 概述
3.4.2 地表面探測技術
3.4.3 地球表面測井技術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 溫度示蹤方法
4.1 庫水溫度分布
4.2 溫度信息解析
4.3 堤壩管涌滲漏持續線熱源模型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熱源強度的確定
4.3.3 現場實例
4.4 堤壩滲漏流速虛擬熱源法模型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計算方法
4.4.3 現場實例
4.5 根據能量守恆原理計算堤壩滲漏量
4.5.1 模型的建立
4.5.2 根據溫度分布曲線推測滲漏範圍
4.5.3 陡河水庫左壩肩滲漏套用實例
4.6 溫度探測土壩圓柱狀集中滲漏模型
4.6.1 滲漏土體熱傳導模型
4.6.2 模型求解
4.6.3 工程套用修正
4.6.4 工程實例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 環境同位素示蹤及水化學方法
5.1 環境同位素示蹤
5.1.1 環境同位素的表示方法
5.1.2 環境同位素的取樣要求
5.1.3 穩定同位素
5.1.4 放射性同位素
5.2 水化學分析
5.2.1 概述
5.2.2 水的主要化學成分
5.2.3 化學分析的評價
5.2.4 離子的常見濃度與來源
5.2.5 礦物的溶解
5.2.6 套用
5.3 電導
5.3.1 基本理論
5.3.2 套用
5.4 水庫、堤防的套用實例
5.4.1 套用環境同位素和水化學推測北江大堤深層集中滲漏通道
5.4.2 套用水化學和環境同位素分析江都運河的滲漏狀況
5.4.3 天然示蹤方法探測小浪底繞壩滲漏通道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章 人工示蹤方法
6.1 引言
6.2 示蹤劑的選擇
6.3 測定水平地下水流速的點稀釋技術
6.3.1 測量原理
6.3.2 流場畸變校正係數
6.3.3 實驗方法
6.3.4 點稀釋法的限制
6.4 廣義稀釋模型
6.4.1 廣義稀釋物理模型
6.4.2 稀釋法測定滲透流速適用條件
6.4.3 稀釋法測速方法的探討
6.4.4 誤差分析
6.4.5 北江大堤示蹤探測實例分析
6.4.6 廣義稀釋定理再推導
6.5 全孔標註水柱法
6.5.1 實驗方法
6.5.2 實驗孔要求
6.5.3 示蹤劑注入技術
6.5.4 成果解釋
6.6 垂向流測量
6.6.1 概述
6.6.2 使用示蹤劑測量技術
6.6.3 使用標準儀器測量
6.7 地下水流向的確定
6.7.1 流向測量的原理
6.7.2 測定地下水流向的裝置
6.7.3 流向測量中的異常現象
6.8 滲透係數的確定
6.9 工程實例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七章 示蹤方法測定裂隙岩體滲透性
7.1 單孔示蹤測定裂隙岩體滲透性
7.1.1 概述
7.1.2 單孔同位素示蹤法探測裂隙岩體滲流場基本原理
7.1.3 多裂隙含水層穩定流混合井流理論
7.1.4 現場試驗
7.2 裂隙岩體滲流場雙井模型
7.2.1 雙井模型
7.2.2 鑽孔與裂隙平行(斜交)條件下的雙井模型
7.2.3 現場試驗
7.3 雙孔二維裂隙網路滲流計算
7.3.1 交叉裂隙(含水層)系統混合井流理論
7.3.2 複雜裂隙網路系統計算
7.3.3 水頭損失與誤差分析
7.3.4 試驗算例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八章 堤壩管涌和接觸沖刷破壞機理
8.1 無黏性土的滲透破壞
8.1.1 無黏性土的滲透係數的確定
8.1.2 無黏性土顆粒組成的類型與分類
8.1.3 無黏性土的滲透破壞形式
8.1.4 滲透變形的判別
8.1.5 管涌臨界坡降及臨界速度
8.2 管涌滲透破壞形成集中滲漏通道的模型
8.2.1 模型的建立
8.2.2 管涌發生後的水力坡降和滲透係數
8.2.3 算例分析
8.2.4 工程實例分析
8.3 接觸沖刷滲透破壞形成集中滲漏通道的模型
8.3.1 模型的建立
8.3.2 算例分析
8.3.3 工程實例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第九章 水庫內部的滲漏試驗
9.1 引言
9.2 利用漂浮指示物
9.3 庫水跟蹤法
主要參考文獻·收起全部<<

前言

我國現有的很多大壩與河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病險隱患,而滲漏是隱患發生的主要原因,不僅使堤壩運行存在安全隱患,而且還浪費了寶貴的水資源,因此探測堤壩的滲漏通道與滲流場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判斷堤壩滲漏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堤壩後的揚壓力觀測,也有採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這些間接的測量方法在很多情況下具有多解性。很多堤壩滲漏加固工程表明,不採用示蹤方法是很難將堤壩的滲漏通道查清楚的。
作者多年從事堤壩滲漏調查,曾經嘗試過使用多種技術探測堤壩滲漏,成功的經驗表明人工與天然示蹤的方法在探測堤壩滲漏方面有獨特的效果。作者曾經在國際著名堤壩滲漏探測專家Plata Bademar和Drost教授的實驗室做過訪問學者,兩位大師對於堤壩滲漏探測的理念使我們受益匪淺。在這些前輩的啟迪下,我們將堤壩滲流探測的理論進行了一些深化,將利用溫度場測定滲漏的方法發展成為熱源法,從而定量或半定量地研究堤壩滲漏,並反演出滲流參數;將天然示蹤與人工示蹤方法結合,對堤壩集中滲漏的形成機理進行了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