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口模式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堤口路街道自2010年以來,把“社區共治”理念引入社區建設,創建了以改善和服務民生為根本的“12345”社區共治體系,從而 實現社區自治可持續發展。這種做法被專家稱為創新社會管理的“堤口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堤口模式
  • 提出單位:濟南天橋區堤口路街道
定義,治理模式,引入“社區共治”,落實“1030”目標,作用及意義,

定義

濟南天橋區堤口路街道憑藉《“社區共治”堤口模式的經驗與啟示》論文,榮獲全省民政政策理論研究二等獎,成為全省唯一獲得這一榮譽的街鎮單位。
2010年以來,該街道把“社區共治”理念引入社區建設,創建了以改善和服務民生為根本的“12345”社區共治體系,同時以“1030”目標責任制為抓手,力求通過社區共治大力培育社區自治能力,最終實現社區自治可持續發展。這種做法被專家稱為創新社會管理的“堤口模式”。

治理模式

引入“社區共治”

堤口路街道現有10個社區居委會,除兩個是依託新建小區成立外,其他都是老舊開放式社區,而且還存在一處少數民族聚居區,社區自治能力相對較弱。為此,街道將“社區共治”理念引入社區建設,並創建了12345共治體系。“社區共治”是指政府、社區組織、其他非營利組織、社區單位和居民,合作供給社區公共產品,最佳化社區秩序,推進社區持續發展的過程,並把滿足民眾需求作為社區共治的出發點,創立了以加強社區服務、惠及民生為核心的“12345”社區共治體系。“12345”社區共治體系包括:構築街道黨工委、街道辦、駐街居單位、居委會、社區居民等多元主體的一個社區共治格局;構建內部共治和外部共治兩個體系;建立健全民生問題快速聯動機制、社會維穩機制、社區共駐共建機制三個社區共治機制;打造信息處理、綜合服務、社區文化、品牌共建四個社區共治平台;完善惠民服務、社會協同、社區文化、城市管理和社會穩定五個社區共治網路。

落實“1030”目標

“1030”目標責任制是指“十個一”的重點工作和“三個十”的目標承諾。其中,“10”是指街道黨工委每年以責任狀的形式,向包居分管領導、科室以及社區黨支部部署10項任務,內容涵蓋實現管理創新、打造服務特色、搭建服務平台等社區建設重點工作;“30”是指包居分管領導、科室、社區黨支部每年要承諾“惠及民生十件實事”、“晉位升級十大目標”和“抓好落實十大舉措”。依靠“1030”這個有力的抓手,街道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管理優勢、服務優勢和協調優勢。
在“1030”目標責任制總抓手下,堤口路街道打造了各類服務民生平台。2010年5月,街道創建了“民生特快專遞”民生訴求平台。居民可將民生訴求和對街道的意見建議等寫在“民生特快專遞”卡或紙上,就近投入“民生信箱”,由居委會工作人員每天定時收集送到辦事處。兩年來共受理民生訴求500多件,解決管轄範圍內民生問題255件,聯繫和協調相關部門、單位處理問題250餘件,答覆率100%。同年6月,街道黨工委創辦了全省唯一一個獲得省新聞出版部門批准刊號的辦鎮級報紙———《堤口社區》報,每月一期,免費向轄區居民和駐街單位發放,目前已編髮27期。

作用及意義

堤口路街道一方面強化自身公共服務職能,扭轉居委會行政化傾向;另一方面搭建自治平台,催化和培育居委會、居民的自治意識和自治能力,造就熱愛社區並具有高度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和創新精神的多元共治主體。
去年,堤口路街道700餘平方米的為民服務大廳全新亮相。大廳共開設12個視窗,包含了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等服務項目,實行“一站式、全員化”服務。同時,運用排號機、業務查詢機等現代服務設施提升服務效率,通過設定百姓留言板、滿意度評價器等設施廣泛接受民眾監督。
堤口路街道依託為民服務大廳這個平台,在大廳內部打造了“堤口記憶展廳”,展示堤口路街道發展的人文、經濟等歷史文化,並將在街道出土的國寶級文物“西漢樂舞雜技彩陶俑”複製品在大廳中展示。去年,堤口莊文聯成立,成為省內首家社區文聯,覆蓋社區所有文藝體育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