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錦(上黨堆錦)

堆錦(上黨堆錦)

堆錦(上黨堆錦),山西省長治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上黨堆錦俗稱“長治堆花”,是山西省上黨地區(今長治市)特有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其起源於唐代,時稱“堆絹”,上黨堆錦以絲綢織物為主要面料,草板紙、棉花為骨架,經剪裁、貼飛邊、壓紙捻、絮棉花、撥硬折、捏軟褶、渲染描繪等十餘道工序製成。上黨堆錦傳統工藝融匯了繪畫工藝術以及民間工藝美術中諸多藝術成分,經過千餘年的不斷改進,逐步演變成具有浮雕效果的絲綢手工藝美術作品,其代表作品有《春夏秋冬》《八仙過海》《嫦娥奔月》等。

2008年6月7日,堆錦(上黨堆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7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堆錦(上黨堆錦)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單位:山西省長治市民眾藝術館、山西省長治市堆錦研究所
  • 遺產編號:Ⅶ-71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造型特徵,色彩特徵,構圖方式,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重要展覽,國際影響,

歷史淵源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時受封為臨淄王的李隆基就任潞州(今長治市)別駕,將宮廷中以絲綢為材料的堆絹工藝帶到上黨地區,其後流入民間,從此上黨古城就有了一種稱為“堆花”的手工藝品,即上黨堆錦藝術。
明清時澤、潞商人興起,為上黨堆錦藝術的生存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堆錦(上黨堆錦)
上黨堆錦
從清末到民國年間,上黨堆錦出現了活躍繁榮的景象。李模、李楷兄弟及其子侄應邀常年在太原、祁縣、平遙、榆次等官宦、富豪、商賈雲集之地製作上黨堆錦工藝品。這些作品多以四季花卉為主,還有多子多福、富貴榮華、八仙等內容,有四條屏、六條屏和單幅畫等形式。民國初期,還為閻錫山、馮玉祥、吳佩孚等軍政要人堆制過當像,為外國傳教士製作過教皇、耶穌像。
七七事變後,受戰亂影響,上黨堆錦的製作日漸蕭條,跌入低谷。其間,李時忠曾被逼給日本軍官堆制過《龍鳳配》,作品被日本人當作珍品運往日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黨堆錦藝術重整旗鼓。1953年,李時忠、李時傑等李氏堆錦傳承人,在長治市油漆裱糊生產合作社組成堆錦小組,開始製作現實題材內容的作品。1964年秋季廣交會後,長治市油漆裱糊生產合作社更名為長治市工藝美術廠,堆錦《八仙》的大批量生產,把手工作坊式的手工藝品的製作向流水線作業推進了一大步。
“文化大革命”時期,是上黨堆錦藝術的一個特殊時期。在當時特定的政治氛圍和環境下,除了少數為了出口以及一些特殊需要的傳統題材外,各種形式的毛澤東堆像,幾乎成為上黨堆錦製作的唯一內容。但是,這一時期的毛澤東堆錦像的製作工藝比較簡單,藝術價值不是很高,堆像的面部和手部,都是彩印在絲綢上面的,顯得平面、呆板,缺乏質感。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後,上黨堆錦迎來了發展史上流光溢彩的輝煌時代,宗教題材、國外題材紛紛進入了上黨堆錦的創作視野,上黨堆錦千百年來最令人頭痛的蟲蛀問題得到了解決,作品的浮雕質感和人物的柔韌性也得到增強。上黨堆錦的製作,不僅在生產機制、體制上發生了重大變革,在走向市場化道路上,也邁出了新的步伐。
在進入21世紀以後,上黨堆錦不僅頻頻在全國性工藝美展上亮相,屢屢獲獎,更重要的是在佛教、道教、西方文明等題材的拓展上,有了重大進展。

文化特徵

造型特徵

上黨堆錦單體造型小巧精緻,以人物為例,其身高一般在15至25厘米之間。因製作中各部分棉花的厚薄不均,邊緣貼上的紙捻粗細各異,再加上撥摺疊壓時的順序變化,使畫面產生立體感。
堆錦(上黨堆錦)
上黨堆錦
上黨堆錦對人物的頭、手、佩飾、道具的製作要求十分精細,手指必須內填棉花,外包綢緞,人物的眉毛、頭髮、鬍子這些注重細節的地方,要用一根一根的絲線貼上。頭飾、道具要用金銀箔料刻成十分精美的圖案,一些地方還要彩繪。尤其是堆制岀的佛和菩薩的造像,不僅體現出了傳統佛教藝術中的莊嚴、肅穆和神秘的色彩,而且融入了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將溫柔婉約之美和崇高莊嚴之美融合在一起。

色彩特徵

上黨堆錦藝術作品的色彩變幻莫測,早期的顏料是以國畫顏料為主,它的最大缺點是遇水後容易留下水漬。從20世紀末開始,所用顏料以丙烯畫顏料為主。這種顏料是用於紡織品上的專用顏料,也是美術顏料中最耐曬的顏料,它富有光澤的效果,繽紛亮麗的色彩,乾燥後還可防水,是上黨堆錦製作的理想的原材料。
上黨堆錦作品色彩雖然艷麗卻不失典雅,整體顏色十分豐富,每部分綢錦的顏色基本不重樣。製作者通過巧妙的布局,使各種顏色協調統一。
除利用絲綢本身的色彩外,手繪色也是上黨堆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利用其色調、純度和明度可隨意變化的靈活性來彌補絲綢的色彩,多用來處理物體表面的漸變色和大面積的背景底板。

構圖方式

上黨堆錦的構圖方式,主要分為方形底板和圓形底板構圖,方形底板的構圖樣式又可分為條屏和壁掛擺件。與歷代屏風的統一式構圖不同,清末民初時期的條屏主要為分割式構圖,即每幅條屏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但是每幅作品又可單拿出來獨立成畫,嚴格遵循了靜物擺放位置的均衡法則。方形底板的壁掛與擺件,這種畫面採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散點式構圖,追求表現對象的“完滿”。圓形底板的堆錦一般作為擺件或壁掛出現,圓形本身象徵著團結、充實和飽滿,也給人流暢、靈活的感覺,附於圓形底板的畫面會運用“截取式”構圖,即創作者將主體物中的一部分截取下來,然後置於畫面中,也就是只表現物體的一個局部,這種構圖方式使觀者對畫面外的物體產生遐想,增強了畫面動感。由於堆錦的立體效果比較明顯,所以無論以任何形狀底板構圖,他始終都有一個立於空間上的構圖方式,這也是物塊間堆疊形成的相互遮擋關係,顯得錯落有致,這種遮擋關係與繪畫中的不同,觀者往往換一個角度觀察畫面就會看到被遮擋的部分,如同現實中物與物之間的空間關係。

製作工序

製作材料
絲綢錦緞和棉花是製作上黨堆錦主要材料,而絲綢採用的是山西當地的的潞綢,其色調五彩繽紛,有天青、石青、沙藍、月白、油綠、真紫、紅色、黃色、綠色、黑色、醬色等十多種花色。
堆錦(上黨堆錦)
上黨堆錦
工藝流程
上黨堆錦製作的流程是,先將所要表現的內容畫成色彩艷麗的工筆畫,描在薄紙板上,剪裁成若干條塊;在這些條塊上“貼飛邊”、“絮棉花”或“壓紙捻”;按圖案要求蒙上所需色彩的絲綢錦緞,進行“撥硬析”或“捏軟折”,使其增加立體感和層次感;將上述絲綢錦緞條塊“堆粘”在一起,形成相對完整的圖案;用特殊的顏料或絲線裝飾圖案的細部,對人物形象的臉、眉須、手、腳等部位進行巧妙裝飾,並在所需部位以金銀彩線精心加工;將所有半成品拼貼在特製的場景底板上,鑲入框內,一幅堆錦藝術畫即告完成。

題材作品

上黨堆錦藝術的題材內容豐富,範圍廣泛,其作品可以分為以下5種類型:
傳統題材類
這類題材是堆錦藝術製作的主要內容,其代表作品有明代的《郭子儀壽誕圖》、清代晚期的《富貴滿堂》《福壽三多》、清代末年的四條屏《春夏秋冬》、清末民初的四條屏《四季平安》、六條屏《富貴榮華》《滿堂富貴》等、民國年間製作的六條屏《群仙集慶祝壽圖》《四季平安》四條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八仙過海》《國色天香》等。
人物肖像類
民國初期堆制過的人物肖像有《閻錫山》《馮玉祥》《吳佩孚》等,“文革”期間堆制了大量的毛澤東在各個時期的肖像,有《遵義光芒》《延安精神》《東方紅》《毛主席在北戴河》等,上黨堆錦技藝改革後,人物肖像的浮雕質感更加強烈,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在廬山》《毛主席去安源》《夏荊山夫婦》《梅德韋傑夫》《拿破崙》等等。
堆錦(上黨堆錦)
上黨堆錦
歷史題材類
主要作品有《蘇武牧羊》《李密苦學》《巾帽英雄》《關公夜讀》《聽琴》《劉備和五虎上將》《絕代四美女》《關公》《媽祖》《孔子》《唐玄宗李隆基》等。
宗教題材類
這類題材的作品在過去為數較少,僅涉及到“觀世音菩薩”等。進入21世紀後出現了大量與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以及基督教、天主教文化相關的作品,其中的代表有《西方極樂世界圖》《釋迦牟尼佛會》《佛堂全像圖》《大悲咒》以及《法界源流圖》等。
現實題材類
其代表有解放初期饋贈朝鮮和前蘇聯的《英雄常在》《和平與友誼》,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各族人民大團結》《羅盛教》《黃繼光》《快樂童年》等,“文革”期間堆制的《東方紅》《詠梅》等,20世紀90年代後的《邁向新世紀》《巍巍太行》《井崗星火燃神》《遵義會議放光芒》《北京成立新中國》等革命傳統教育題材的作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上黨堆錦藝術不僅美化環境,供人觀賞,而且具有收藏價值。
上黨堆錦見證了中國古代民間絲織工藝的技術水平,它把絲綢錦緞布料與繪畫結合起來,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形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審美價值。
上黨堆錦的發展,日益受到佛教界、中外遊客以及國際市場的關注,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傳承狀況

長治堆錦的人才培養主要靠口傳心授,並沒有具體的教材與理論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堆錦藝術的發展壯大。堆錦手工藝人老齡化嚴重,一些年輕人並不認同傳統工藝,也不願意投身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人才的缺失仍是長治堆錦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堆錦(上黨堆錦)
上黨堆錦
上黨堆錦這種傳統工藝製作步驟繁瑣,需要長時間的琢磨和經驗積累,才能完成一幅作品。然而,有些人為了謀利,運用一些現代化手段,粗劣加工,雖然降低了成本,加速了產品生產的速度,但完全看不到傳統手工藝的痕跡,堆錦藝術逐漸失去傳統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傳承譜系

上黨堆錦在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均沒有存留下確切的傳承譜系,從清光緒年間開始,才有了有記載的傳承譜系。
李模(1867—1933)、李楷(1870—1934)——李時忠(1891—1967)、李時傑(1920—1994)——凃必成(1947—)——凃婕(1975—)、郭麗梅(1982—)、韓素文(1983—)、韓玲(1976—)。

保護措施

1997年,堆錦工藝師凃必成成立了上黨堆錦研究所。
2005年,長治市政府撥款20萬元用於上黨堆錦研究所建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長治市黃河工藝美術學校、山西省長治堆錦研究所獲得“堆錦(上黨堆錦)”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堆錦(上黨堆錦)項目保護單位長治市潞緣堆錦研究所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15年,李模、李時忠、李時庸設計的《春夏秋冬》四條屏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質獎。
堆錦(上黨堆錦)
上黨堆錦
1999年,塗必成的上黨堆錦作品《邁向新世紀》獲得“中國民間工藝美術邁向新世紀創作大展暨博覽會”銀獎,《領袖的風采》獲得銅獎,《八仙圖》獲優秀獎;同年長治(上黨)堆錦獲得山西省優質產品稱號。
2005年,凃必成的上黨堆錦作品《觀音·文殊·金剛手》獲得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07年10月,上黨堆錦在第四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中獲得“中國創造·民間文化品牌珍貴藝術品”獎和金獎。
2008年,凃必成的上黨堆錦《佛堂全像圖》在“奧林匹克之旅——中華民族藝術珍品文化節”中,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中華民族藝術珍品”;同年,上黨堆錦《白度母》獲得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1年,上黨堆錦在中國(深圳)國際文博會中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一金三銀。
2012年,上黨堆錦在北京和福建莆田的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一金二銀。

重要展覽

1972年秋,上黨堆錦藝作品《秋翁遇仙》《八仙過海》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中國第一屆工藝美展中展出。
1978年,中國第二屆工藝美展在北京舉辦,上黨堆錦作品在活動中展出。
1987年,中國第三屆工藝美展在北京舉辦,上黨堆錦作品在活動中展出。
2010年10月,上黨堆錦在上海世博會展出。
2011年12月29日—2012年2月18日,上黨堆錦藝術展在北京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舉辦。

國際影響

1953年,上黨堆錦作品《英雄常在》被有關部門贈給朝鮮友人。
1957年,李時忠創作的上黨堆錦作品《和平與友誼》被作為國禮送給前蘇聯代表團。
1964年秋季廣交會後,上黨堆錦產品《八仙》《巾幗英雄》等開始出口到美國、英國、加拿大及東南亞諸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